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吗?一年多前,我推荐过一部叫《但是还有书籍》的纪录片。

它以“书”为题材,记录了这个时代中形形色色的爱书之人,以及与书有关的那些精彩故事。

B站上的网友,给它打出了9.8的高分。
就连一贯挑剔的豆瓣用户,也毫不吝惜地给出了9.1分。

还有观众因为它,数次红了眼眶、落下泪来,重拾蒙尘已久的书本。
尤其最后一集完结时,大家因为舍不得,纷纷在弹幕里刷起了“跪求第二季”。

现在,《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真的来了。

它一有5集,每集时长35分钟。
目前已经更新了3集,但从制作班底到内容品质,还是原来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担任配音的,也还是演员胡歌。
第2季,豆瓣依然给出了超高的9.5分。

而B站竟然打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9.9分!

它仍然致力于,记录那些对书籍怀抱热忱的编舟者、创作者、爱书人,以及他们丰饶有趣的精神世界。
节奏不快,却充满了暖暖的书卷气,给人以心灵上的力量和慰藉。

唯一不同的是,从第一季播出到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但也正因为,这是一个瞬息万变、流量至上的时代,纪录片中的人物、故事、“诗和远方”,才显得分外珍贵。

如果说,第一季的《但是还有书籍》,让许多人重拾对书本、对阅读的热爱;
那么,第二季就是让大家看到,无论世界如何变幻,只要还有书籍,我们的灵魂就不会孤单。

这一点,在第二季第1集中,体现得尤其明显。
像上一季一样,它围绕主题——《我们的图书馆》,讲述了三位与其密切相关的人物。

他们中,有的是国内版本目录学元老级的人物,用尽一生时间,去整理、研究和保护古籍;
有的是博学多识、掌握十几门外语的图书馆“扫地僧”,每天带领读者畅游书海;

还有的是藏族僧人,通过修建图书馆,为高原上的孩子们开启一扇眺望世界的窗口。
从他们的身上,我们不仅可以寻找答案、获得力量,更能看到这个时代最烂漫动人的阅读风景。
沈燮元:古籍活字典
作为元老级的版本目录学家,有着“古籍活字典”之称的沈燮元,与古籍打了一辈子的交道。


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他便由着兴趣的指引,一头扎进图书馆,做起了书籍编目和采购工作。
这一做,就是七十余年。

或许在大家看来,图书馆研究员是一种活儿少、压力小,让人无限神往的职业。
但其实,沈燮元从事的版本目录学研究,需要记载不同古籍的版本特征、考辨版本源流的目录,做起来艰深复杂、费时费力,非一般人能够承受。

那么,是什么让他坚持了这么久呢?
用老爷子的话说,“我就是喜欢这个东西啊”,喜欢到一辈子就想待在图书馆,一天也不愿离开。

哪怕已经退休30多年,沈燮元的生活仍保持着两点一线。
每天早上一过七点,他就会雷打不动地坐上公交车,前往南京图书馆。
刮风也来,下雨也来。
唯一的区别是,如今已经98岁高龄的他,“坐公交车再也不用掏钱了”。

长年从事编目及采购的实战经验,让沈燮元练出了一双“火眼金睛”——
任意拿出一本古籍,他只要观察行格、避讳、纸张、刻工、字体、印章,就能说出书的版本及真伪。

比如,宋代政府比较节俭,用完公文纸后不会销毁,而是“废物利用”,用纸张的背面印刷成书。
所以你看,这本南宋徐天麟撰写的《西汉会要》上,至今还留有书写过的痕迹。

凭借着这双慧眼,沈燮元为图书馆采购了数千种古籍善本。

其中,包括位列“南图十大镇馆之宝”的北宋《温室洗浴众僧经》一卷,以及辽代泥金写本《大方广佛华严经》一卷。

说起这两卷善本,老爷子满脸都是掩饰不住的得意。
“你看,这是金粟山广惠禅院的一个写经(意为抄写佛经,指《温室洗浴众僧经》),文是全文,后面还有写的人、校勘的人,这是最完满的本子……”

还有《大方广佛华严经》,更是靠他“连蒙带骗”,才交易得来。
当时,卖家以为这份善本不值钱,直接在马路边摊开来展示,还随口报价500元。
而沈燮元一看对方不懂行,顿时喜上眉梢,连还价都没还,赶紧给了钱,拿上书逃跑。 

用老爷子话说,“买书等于交女朋友,没有成功你不要乱讲,一乱讲就不成功啦……”

因为扎实的版本鉴定能力和编目能力,1978年,沈燮元接到了一个重要任务——
参与《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编纂,并担任子部主编。


所谓善本,是指那些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又流传较少的珍贵古籍
自晚清以来,历经时代变迁、战火摧残,大量古籍善本散佚,亟待一次大规模的清点和排查。
于是,在周总理的推动下,全国范围内的古籍善本普查工作开始了。
前后共搜集各地大小图书馆、博物馆等781个单位,13多万种古籍善本目录卡片,集中送往北京,交由各单位选派的40名人员进行统一整理汇编。

在那个没有计算机、互联网的时代,大家几乎只能靠自身学识和经验,来核查每张卡片上的书名、卷数、作者、版本,是否著录正确。
比如,清代有个人叫唐翰题。
工作人员在整理书目时,以为“题”字是动词,便把人名写成了“唐翰”,幸好被沈燮元一眼看出……

截止1995年3月,《善本书目》历经十八年终于完稿。

无论从内容还是数量上,它都超越了历代官修书目和私撰书目,被认为是国内目前最具权威性的古籍善本联合目录。

而沈燮元也因为在编纂工作中的杰出表现,被文化部授予了“特殊贡献奖”。
但志不在功名的老爷子,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
在他心中,还有一个盘桓了20年的计划没有完成,那就是整理清代藏书家黄丕烈的题跋集。

要知道,黄丕烈被誉为“五百年来藏书第一人”。
从清朝光绪年间开始,先后有几代学者搜集、整理过黄跋,并汇编成书。
但受到当时条件的限制,这些版本并不完整,还纰漏百出。

为了整理出更详实准确的版本,沈燮元不仅重新校对了前人的“黄跋集”,还向各国各地博物馆、图书馆、研究所和藏书家求取书影。

这其中的工程量十分浩大,做起来也不可谓不辛苦,但沈燮元完全乐在其中。
就像老爷子经常说的,“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不能总是玩嘛,要用时间做点事情的。”

而对于沈燮元来说,只要做与书籍相关的事情,就没有遗憾。
终于在2020年,这部八十多万字的《士礼居题跋》完成了,老爷子也可以继续向下一个目标迈进。

顾晓军:国图扫地僧
第二位出场的主人公顾晓军,是国家图书馆的一名普通管理员。
他每天的工作,就是为有需要的读者答疑解惑,帮助大家更好地在书海中畅游。

说起来,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的顾晓军,并不是一开始就选择了图书馆。
干过旅行社销售,也在奥林匹克组委会做过场馆管理。

但因为对中西古典文献抱有兴趣,想要读到更多的一手资料,顾晓军才来到了国家读书馆。
这一干,就是四千多天。

相较于其他职业,图书管理员的工作节奏慢一些,更有利于思考、学习和做研究。
而且,它不需要赶业绩、发论文、评职称,更多地是在一个自为的环境中,任意畅游。

渐渐地,顾晓军在畅游书海的过程中,发掘了对外语的学习兴趣。
他不用智能手机,也没有社交软件。
仅凭图书馆里的各种资料,就学会了法语、意大利语、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等12种语言。

他会把较好的句子,抄写在本子上。
或把汉语古籍中的经典内容,翻译成希腊文,让不同的古典语言相互打通。

碰到触及心灵的句子,他还会读到泣不成声。
在顾晓军看来,即使过了千百年,当人们再次读到《伊利亚特》《格萨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样的经典作品,也还是会被其中的文字所打动。
这就是亘古不变的人性,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这些事迹,很快在读者中传播开来。
有网友把他当成《天龙八部》中“扫地僧”一般的存在,在网上发贴,打听这位深藏不露的奇人。

有读者在图书馆自习时,看到顾晓军沉浸专注的身影,受到鼓舞、加倍努力,通过了博士考试。
还有人慕名而来,将自己在人生或学习中的一些困惑,向顾晓军寻求指点。


而顾晓军,则将自己最喜欢的将一句英语谚语,送给了对方——
I'm alone ,but not lonely.
这句话的大意是,
我们可能经常一个人独处,但未必是孤独的。

其实,阅读何尝不是如此呢?
当我们在阅读中追求自我体验,享受着形而上的愉悦时,时常会感受到与外界的割裂。
但好在,我们还有图书馆。
不管什么身份、什么地位,只要进入这个领域,你就不再是一个人。
而这,不就是“诗和远方”最好的归宿吗?
久美:高原图书馆长
第三位出场的主人公久美,是四川甘孜藏区的一位僧人。
从小出家的他,原本只想专注修行。

但就在2014年冬天,家乡塔公发生了一场地震,改变了久美的生活轨迹。

当时,正在苏州寒山寺游学的久美,回到家乡,参与灾后救援工作。

为了分发救援物资,他用一个月时间,走访了一千户牧民,也更深入地了解了当地的贫困情况。
当时的塔公,以高耸的雅拉雪山、起伏的草原和金碧辉煌的木雅经塔闻名,素有“小拉萨”之称。

但大多数牧民家庭,还是以放牧、挖药卫生,既破坏环境又缺乏稳定收入,一直难以脱贫。
久美深知“扶贫先扶智”,一个地区想要脱贫致富、寻求发展,最根本的办法,就是靠教育阻隔贫困代际传递。
只有受教育程度提高了,孩子们才能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让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家庭,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于是,原本打算返回寒山寺的久美,决定留下来,为家乡做些什么。
2015年,他在草原上搭建了一所帐篷学校。
尽管条件简陋,却吸引了七十多个学生,前来学习。

但问题是一到冬天,草原上光秃秃的,没有牧草。
孩子们在帐篷里活动时,就会溅起大量的灰尘,非常不利于健康和学习。

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更舒适的学习环境,久美决定在这片海拔3700多米的草原上,建一座真正的图书馆。
当时几乎没有村民相信,一个没有收入的喇嘛能做成这件事情。
但是,久美非常有自己的办法。

他从制作、售卖青稞酱筹措资金,到自学建筑设计,再到亲自搬运三四百斤的石头盖房子,前后花费了19个月的时间
终于在2018年,建成了这座名叫纳朗玛的社区图书馆。

整个图书馆采用藏式建筑结构,没有一点钢筋水泥。
透过半落地式的玻璃窗户,还能看到外面的雅拉雪山、雅母雪山等壮丽风景。

图书馆建成后,靠着久美自己的采购和朋友们的捐赠,共收入八千多册图书。
这些书,基本可以满足孩子们的各种阅读需求。

尤其到了寒暑假,许多孩子不到早上六点钟,就陆续来到图书馆。
在这里看书、写作业、唱歌,甚至结识新朋友。

这段时间,也是久美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
每天,除了给孩子们上课,他还要负责收拾打扫、买菜做饭。

而对于喜欢阅读的孩子来说,纳朗玛图书馆不仅是乐园、是港口,更是一座人生的课堂。
其中,有个叫拉姆的女孩,今年19岁,特别喜欢看书和写作。

她最喜欢的一本小说,是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书中的主人公卡西莫多,虽然面目丑陋,遭到亲人遗弃,但心地纯洁,多次帮助了女主角。

这让拉姆意识到,内心美才是真的美。
原本因外貌自卑的她,也从卡西莫多的身上,找回了一些自信。
然而,横在拉姆面前的,不仅是源自外貌的自卑,更有着对未卜前途的担忧。

除了拉姆,很多孩子都向久美表达过这方面的困惑。
他们一方面渴望读书、渴望走出草原,但同时又担心,自己毕业后不足以赚钱养家。

为了开阔孩子们的视野,久美找来各行各业的朋友,通过视频给大家上课、做分享。
其中,包括音乐老师、画家、作家等。


久美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们得以眺望更广大的世界,让他们在真正踏入社会时,拥有更多的人生选择。
这样一来,才算是真正地走出大山。

博尔赫斯说过,“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图书馆的价值,绝不仅仅是保存文明的火种,更让人们在休憩心灵、眺望世界的同时,滋养出更多未来的新知。
正如记录片最后,沈燮元还在践行着“过好每一天”的人生信条,准备着手整理黄丕烈诗文集和黄丕烈年谱;

顾晓军仍然日复一日,在家与图书馆之间往返,享受着自己的“诗和远方”;

拉姆在久美的鼓励下,前往西南民大学习藏语言文学,准备从事翻译方面的工作……

而藉由这部纪录片和片中的人物故事,我们则获取了更多关于阅读的指引和能量。
当然,这不能仅仅止于我们。
我们更应该让孩子看到,阅读是一件有助于开阔视野、丰富认知,让精神世界更加充盈的事情。
所以,我才会一直坚信一句话,“所有我想告诉孩子的,都在书和路上”

这个寒假,无论能不能带孩子出去看世界,都记得给他准备一些书;如果你的孩子在家看不进去书,不妨多带他们去图书馆里坐一坐。

那里不仅有更多的书籍,还能让孩子伴着浓浓的书香和氛围,沉静下来,感受书籍的魅力和阅读的快乐。
最后,我想将波兰诗人米沃什的《但是还有书籍》中的最后一句,送给大家——
“但是书籍将会竖立在书架,有幸诞生,来源于人,也源于崇高与光明。”
川妈说说
10年、20年后回想现在,我们最庆幸的育儿选择会是什么?
我想,我会毫不犹豫选择,从他俩很小的时候,坚持不懈地陪他们亲子共读,帮助他们爱上阅读。而且很幸运,目前看两个都成功了,老大是个大书虫,老二是小书虫。这个寒假,没能出门旅行,大宝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阅读上,害得我们经常提醒他,别看了,注意保护眼睛。他还一直恳请我,让我带他去国图。二宝,一个精力无敌旺盛的野毛丫头,如果突然安静了,肯定是在看书。无论多晚,睡觉前必须看书,一本一本又一本,熬的我“苦不堪言”......
但,看到大宝时不时冒出一些“奇怪”的知识,二宝完美复述听过的故事、蹦出一些新鲜词,再辛苦都值得。想到这里,我突然鼓起勇气,想一人单挑两娃,带他们去国图
对了,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依然是在B站播放~
推荐阅读

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300个技巧,超实用,让买书的钱不白花

喜欢文章,别忘了点个“赞”或“在看”
鼓励一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