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上个世纪的我,从小学一路考上清华,而后出国留学深造,继而工作创业投资等一步步走到今天;我的女儿们则从小接受的美国教育,如今已经大学毕业了。
在我们这个家庭里的两代人身上,各自牢牢刻着不同教育体系和方法留下的烙印。于我而言,除了亲身经历了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更是在我们的子女身上,看到了很多西式教育的细节,让我对两种教育文化的异同有了很直观的体验和感悟
图:笔者女儿就读的普林斯顿大学
很多人对美国式的教育盲目崇拜,觉得它有着全球最顶尖的师资力量和学术氛围;也有人对它嗤之以鼻,认为学生的基础知识远不如国内的学生们牢固。
作为曾经的亲历者,以及现在的旁观者,我很难说两种教育理念和体系的高低因为它们是如此的不同,在很多方面各有千秋。
在我看来,美国之所以能够成为如今全球科技和商业的中心,教育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它为美国社会输送了无数的人才资源,让这个国家有足够的底气飞速发展,带动全球科技和商业的变革。作为投资人,我亲眼见证了众多前沿技术,从我们公司旁边的斯坦福校园里诞生,并深刻影响着全世界人们的生活。
因此,在这篇文章里,我不想聊东西方教育孰高孰低这种过于主观又难以达成一致的争论。只想从事实出发,和大家探讨几个问题: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式教育,有哪些独特之处?
这些特点对国内是否有借鉴和参考的价值?

如果有机会,我们是不是应该让孩子来海外求学?
市场化的美国大学
有相当一部分留学生来到美国后,大失所望,觉得大学周边的环境好像农村一样,没有什么国内所谓的"商圈"和娱乐活动,荒凉无聊,学校的教学楼和教室往往低矮甚至老旧。和他们预想到的所谓“高大上”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很多人难以想象,就是从这些并不高大明亮的普通小楼里,走出了人类历史上众多了不起的学者,推动着我们的世界一直向前。
    要知道,不同于坐落城市中心的哥伦比亚大学或者芝加哥大学等,美国大部分的大学都坐落于远离市区的小镇上。这些大学所在的位置,都曾经荒无人烟,在大学成立后,学校的师生群体们成为商业和住宅的核心。对于这些城市,美国称之为"college town",翻译过来就是“大学城。”意思是大学才是这个小镇的主体,周边的一切都是围绕大学才逐渐发展起来的。
    例如,斯坦福刚刚成立之时,如今硅谷所在的湾区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地带。如果没有斯坦福大学的创立,恐怕就不会有今天的硅谷。至于斯坦福大学如何在弗雷德里克·特曼教授的带领下,孕育出如今举世闻名的硅谷生态,那就是另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了,我们以后再讲。

图:UC Santa Barbara所在的同名小镇
对于美国大学而言,除非有明确的需求和足够的理由,否则极少大兴土木,启用新的建筑。高校往往将沿用多年的古旧建筑,在简单维护和翻新后,用作新时代学生的课堂。
    这背后的原因,是西式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学校都是市场化运作,对于资金的获取和使用都像百年企业一样,审慎细致、精打细算。修盖新的大楼需要大量资金,而学校从持续经营的角度,更希望将预算用在提升教学质量、招募资深教授职工、和满足教学需求上。他们的每一笔开销,都经过深思熟虑,力争能够为学校带来学术能力、教学资源和生源方面的持续性优势
    美国高校榜单在编撰时,计入评分的内容都是如学费、录取率、毕业率、就业率、研发投入、师生比等非常实际的因素。这正是因为如此,在美国最顶尖的10所甚至20所高校里,私立学校占据了绝大多数。这些私立学校的历史更悠久,绝大部分都成立于美国建国之前,它们往往学术资源更丰富、资金积累更充裕、培养的杰出校友更多,因此也往往成为年轻人的理想院校。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美国最顶尖的大学,往往都设立有自己的捐赠基金,称为Endowment Fund。这些基金的资金往往来自于校友的捐赠。高校通过基金的对外投资盈利,可以有效地支持学校的运转。对于学校而言,学生缴纳的学费远远不足以抹平教学相关费用的支出。高校们正是依托校友捐赠基金,才能给学生们在一定程度上补贴学费,拨付助学金等。从而降低费用门槛,让更多有能力的学生的深造不被经济条件所拖累。
图:耶鲁捐赠基金传奇掌舵人David Swensen
    高校基金里,最为人所熟知的应该是耶鲁大学捐赠基金。1985年,这支基金被交于传奇投资人David Swensen大卫·史文森之手。史文森接手时,基金规模只有13亿美元;到了2020年,基金规模已经达到了312亿美元。在史文森的带领下,耶鲁捐赠基金每年对大学总预算贡献从1985年的10%增长至2009年的45%。2005年,耶鲁基金投资给张磊2000万美元,后者拿着这笔钱,回到国内,创立了如今的高瓴资本
    所以,美国的教育和资本是无法相互剥离的。一方面,资本的运作帮助大学运作得更为理想,有更多的资源去培养更多的优质人才。但另一方面,资本的涉足也让学校的目的性更强,最顶尖的往往都是私立学校,且学费昂贵。这和国内以公立学校为主、学费低廉的普适性教育完全不同。这让很多时候,学费和海外生活的成本成为阻碍学子出国深造的门槛之一。
完全不同的教育体系和理念
美国教育和国内完全不同的另一点是:在这里,学习最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在和周围外在的探索,学到什么具体的知识反而是次要的。因为这个教育体系认为,探索可以发现兴趣,而兴趣是学习最好的驱动力。

    从小学开始,学生们要接触各类科目各种内容,从语言到数理,从课堂内容到自然、社工等。这些五花八门的课程设置,目的在于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机会,推动他们去认识更多的外部世界,从而寻找到自己的热爱所在。因此,美国的孩子们做事更多是出于热爱和兴趣的"内部驱动”,这与国内的教学方式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如果说国内更多的追求普适性教育,让所有学生学习同样的知识 ,那么美国的教育体系更希望孩子们把一个热爱和感兴趣的专业学到最好、最深。
图:斯坦福大学
这也是为什么留学生普遍会认为,美国在大学开始之前的教育,都非常的简单。但是授课难度在进入大学之后,快速增加,尤其是专业内容的复杂程度,增长曲线非常陡峭,让很多人难以适应,造成大学"宽进严出"的现象。例如硅谷这里的著名大学:斯坦福大学和伯克利大学,4年的毕业率仅仅达到75%左右,有近四分之一的学生无法在四年内成功毕业。
    对于大学课程设计者而言,专业课开始前,这个教育体制已经给了学生们足够的时间去尝试不同的领域、挖掘自己的兴趣。因此,学生们对于大学的专业选择应该是审慎的判断和兴趣驱动的产物。课程的设计通过难度的快速提升,来实现对真正适合和热爱本专业的人群的筛选
,从而方便将他们培养成高精尖的领域人才。

    不过,要明确的一点是:美国的学校和社会不以成绩作为唯一的判断标准,例如篮球打得好的孩子,也可以是公认非常好的出路;教授们不能只擅长教书育人,学校也鼓励他们探索最前沿的科技,甚至将其商业化,造福更多的人。

    正是在这样的非标准评价体系之下,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得到足够的发展空间,学者们能够对不同的思路大胆尝试,在不断地试错中探索更大的可能性。
    很多学生和家长都在考虑,是否应该留学。我认为关于留学,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是否合适。这也是广大学子和家长决定是否出国时,需要考虑的第二个重点:美国这样的兴趣教育,对于孩子而言的价值怎么样?孩子和家长,在享受更为自由的教育环境的同时,能否承受更大不确定性可能带来的风险?就像放牧,圈养和放养,往往是各有利弊的。
    例如,由于美国的文化、家庭观念、教育重点和国内都大相径庭,大概率培养出来的孩子,和国内家长想像或者期待的样子有所不同。
留学时间较长的孩子,甚至可能无法适应国内社会的游戏规则和企业文化。这些都是大家应该三思而后慎重决定是否留学的原因。

思想活力来自于尊重
很多人都探讨过这个问题:像美国这样蓬勃的教育生命力,到底从何而来?
    在我看来,西式教育的蓬勃之本,在于英国大宪章革命之后整个社会迸发的生命力。在那之前,君权决定一切。但在君主立宪制后,君王成为一种象征,宪章治国给人民带来了真正思想上的解放和创造力爆发的土壤,给了资本和科学快速发展的空间,成为后来学术繁荣的根基。
    尽管对于科学和教育的重视如今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但是西方起步更早、教育经验和人才储备更为丰,成效也更为显著。例如,英国人口不到7000万,却诞生过13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人更是将432枚、46%的诺贝尔奖章收入囊中。在这43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34%,也就是148人都是海外移民。在我看来,这背后至关重要的,是西式教育体系所最看重的:尊重个体与差异,不以通用的标准去判断所有人。
    也正是因为对个体的尊重,思考和观点上的不同得以被充分尊重。互相冲突的想法能够同时存在,甚至彼此冲撞磨合下,迸发出新的火花。而且这不仅仅体现在学术研究当中,而是渗透进了美国高校骨子里的文化。
图:耶鲁大学
越战时期,美国政府征兵,很多即将入学的学生逃脱兵役、拒绝入伍。政府要求耶鲁大学禁止这些逃兵役的同学们入学。但是这一要求却被耶鲁大学拒绝了。当时的耶鲁大学校长Nathan Marsh Pusey表示,大学的责任是培养未来三十年的领袖,但我们如何判断三十年后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因此大学完全尊重学生们的决定,绝不轻易否定学生们的想法。正是在这样的观念之下,耶鲁的校园里先后走出了克林顿、小布什等在内的5位美国总统。
    几年前,我去参加大女儿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毕业典礼。在校长发言致辞的时候,我看到有学生站起来转过身背对讲台上的校长。我大为费解,询问后才明白,这些学生是在表达他们对校长观点的不认同。是不是很难想象这一幕?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对校长的不满,校长尊重每一个同学平等表达的权利,这在我看来,就是创新最好的土壤。毕竟,如果一切都以上位者或前辈为准,又何来创新与超越呢?  
    资本化的运作方式、截然不同的教育目的和评判标准、以及对思想、差异和创新的鼓励等,构成了西式教育与国内截然不同的教育体系。
    我们华人对于国内外教育的对比和讨论持续了几十年,却一直没个结论。这非常正常。每一个特点都自有其优势和短板。对于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由于国家间的国情不一而同,同样的教育模式被简单复制,也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当我们作为学生或者家长,在思考教育质量该如何提升这个问题时,首先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希望自己和孩子过着怎样的人生?
    想清楚这个问题,是探讨一切教育方法和方式的前提。只有明确了要去哪儿,才能找到最合适的路。
    煌煌七十余年的创投史上,有无数璀璨闪耀的投资人与创业者的姓名。我作为后来者,在对历史的回顾和当下新历史的见证过程中,时常会感受到自我认知与能力的边界。
    我写下的这些文字,是对自我过往的总结与反思,是对自我认知边界的探索,是对自身投资思想的一次拷问

    也正因如此,我希望看到文章的朋友们能够不吝赐教,也诚邀大家在评论区分享出你们的人生故事和随想心得,让彼此之间互相学习和借鉴,共同进步。
    我把「硅谷李师傅」系列的部分文章整理在下方,若有幸让您觉得这些文字有一些可取之处,自当不胜欣喜。
  【第一篇】三十年,从清华园到硅谷
    【第二篇】你真的懂得「价值」吗?
    【第三篇】没有白走的路
    【第四篇】走得远比走得快更重要
【第五篇】英雄不问出处
    【第六篇】竞争才是企业生存最好的土壤
    【第七篇】想创业,先问问自己够年轻吗?
    【第八篇】如何寻找暴富的引爆点?
    【第九篇】创业必知的十个真相!
    【第十篇】我公司的业务,被大厂抄袭了
    【第十一篇】你为什么总被别人管着?
    【第十二篇】三个建议帮助你在职场中“更进一步”

星火燎原 革故鼎新丨AMINO李强入选2021胡润全美创新杰出人物榜单
AMINO管理合伙人李强获评2021福布斯·北美华人精英TOP20商界领袖
AMINO管理合伙人徐霄羽博士上榜创业邦2022女性投资人

谷歌华人“老大”的传奇人生 | AMINO朱会灿博士入选「2022福布斯中国·全球华人精英」榜单

独角兽 
估值10亿美金以上公司新闻

AMINO基金投资策略
高速成长公司新闻
Avail空中手术室(1):融资1亿美金,让专家远程进手术室
新品发布!AMINO被投企业英韧推出新SSD主控芯片:读取最高可达7GB/s

创业小课堂
初创企业用人解惑
成长期企业痛并快乐着
VC能为初创企业带来什么?
优秀创始人的特质
以大数据为投资主线
后疫情时代的创业机会
创业是有方法论的
投资人的一天
数据安全与垄断
AMINO机器学习项目斯坦福分享会 | ACSSS
原有产业+新技术=新产业

AMINO资本徐霄羽:“AI+生命健康,1+1>2”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