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实现“合理的价值分配”还任重而道远。
来源:医脉通
作者:晗寒
本文为医脉通编辑撰写,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近日,有网友发帖称,上个月出了50多个病人,但由于床位使用率未达标,被扣了一半绩效。

图源:网页截图
床位使用率<93%就拿不到全额绩效,此消息一出,引起不少同行的不满:
“简直刷新三观,辛苦钱凭什么扣?这样下去只会打击医生的工作积极性吧。”
“无语了,把医生当工作机器?住满了就一定能挣钱?”
众所周知,医务人员每月实际所得=基本工资+绩效。由于各地区、院方规定不同,部分医院内医生的绩效甚至占据了总收入的绝对比例。
绩效占比较大,难免会产生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在某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下,绩效水平必然存在波动。比如疫情当下,就诊人数骤降是不可避免的。另外,部分低年资医生绩效偏低,仅靠基本工资生活比较困难。
近期,卫健委体制改革司司长许树强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要适当地提高低年资医生的薪酬水平,合理确定不同岗位人员的收入差别,逐步提高人员薪酬中固定部分的比例,稳定医务人员收入预期。”但此提议尚未全面落实,大部分医生的收入仍然对绩效依赖极大。
另一方面,绩效又受到多种考核指标的限制,其中就包括合理用药、DRG、床位内使用率等等。
床位使用率越高越好吗?
床位使用率=(期内实际占用床位数÷期内实际开放床位数)×100﹪,是一个相对指标,反映了一张病床的负荷情况,以及医院在一定时期内的运营状况。
床位使用率究竟应保持什么标准,很难取得一致意见。一般情况下,我国公立医院床位使用率>85%,三级医院可>90%。相对来说,民营医院床位使用率较低,<80%,甚至在50%左右。
床位使用率过低,意味着既没有产生效益,还会产生加高成本,对医院的经营十分不利。
不少医院为了收益要求提高床位使用率,但床位使用率并非越高越好。
卫生部印发的《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版)》中提出,床位使用率在85﹪~93﹪之间较为适宜。如果床位使用率过高,超出医务人员正常工作负荷,很可能由于无法及时消毒等问题导致院感风险的增加。另外,过高的床位使用率,很可能使医疗机构无法负担所有患者,继而影响医疗服务质量,存在医疗隐患。
如床位使用率>100%,提示很有可能存在异常。
比如2009~2012年,由于“挂床住院”进入失控状态,海南省安宁医院床位使用率超过100%。在“挂床住院”下,某科室实有86张病床,但2011年登记的住院病人最高达到225人,是病床数的2.6倍。
调查结果显示,该院2009至2012年间,虚列住院病人2962人次,套取医保资金2414多万元。
通过床位使用率判定绩效,究竟是否合理?
根据床位使用率制定绩效虽然有一定理由,但“一刀切”并不合理。

首先,床位使用率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例如目前,在新冠疫情影响下,患者流量减少是不争的事实。而在管控中,部分医院频繁出现停诊等情况。在这种情形下依然要求院内床位使用率保持在往年水平,存在着客观困难。
另一方面,不同级别医院的床位使用率必然存在差距。
根据《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床位944.8万张,其中医院741.3万张(共占78.5%。公立医院床位占70.2%,民营医院床位占29.8%),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71.2万张(占18.1%),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0.2万张(占3.2%)。
尽管与上年比较,床位增加34.8万张,但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床位使用率尚未得到大幅度提升。据统计,2018~2021年,4年间的床位使用率分别为84.2%,83.6%,72.3%,74.5%。可以看出,疫情对此影响极大。而在其中,二级及二级以下医院病床使用率又明显低于三级医院。
由于三级医院本身具备较高的水平条件,再加上近年来人才虹吸进一步加大知名度,因此即使受到疫情的持续影响,床位使用率依然普遍高于80%。
为什么基层医院的床位使用率无法提升呢?
1. 基层医院医疗水平较低。患者对健康服务要求的提升,让患者更倾向于选择较高层次的医疗机构。而近期所提出的“分级诊疗”等,都是在为平均医疗资源做出改变,但短期内无法明显改善。
2. 部分基层医院管理欠缺,基层医院门诊量远超病房,可能导致出现床位使用率虚高的情况。
3. 基层卫生从业人员短缺。由于受到绩效工资、发展前景等因素限制,专科人才流失严重,相应地影响了住院病床的使用率。
复杂的绩效考核,对医生有什么影响?
近年来,与绩效相关的考核指标逐渐增多,包括早期的药占比、DIP/DRG等等……制定指标的初始目的均是为了更加规范的管理。但由于绩效改革尚未完善,在实践过程中依然会发现不足之处。
多名医生认为,越来越多的考核指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诊疗。
作为规范医疗行为的绩效考核指标,各院标准存在一定差异,且相对来说较为繁琐。
医生在完成日常诊疗工作的基础上,又必须要投入大量时间进行文书工作,学习绩效考核指标。毕竟稍有不慎,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扣除绩效,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治疗方案、用药等等,或多或少的分散了诊疗的注意力。
在尚不完善的绩效考核下,甚至出现了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
前不久有网友爆料,科室某医生作为新冠密接者被隔离。剩下的医生在本科室人手不足的情况下,平均2-3天就要上一个夜班。如此下来一个月,却因疫情管控下患者流量过少,科室没有完成医院制定的业务指标,反而欠了医院几万元。
总之,绩效考核的本意是好的,但就目前来说,绩效考核确实对部分医生造成了一定的负担。
有人质疑,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抽出大部分精力来关注考核指标,是不是偏离了“治病救人”的本意,让“医生”变得不是那么存粹。
可以说,绩效考核必然是医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要想实现“合理的价值分配”还任重而道远……
责编| 晗寒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精彩回顾
戳这里,更有料!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