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篇文章,我其实一直想写来着,但是又怕引发大家的焦虑,所以就一直没有动笔。
之所以现在写,是因为看到一个数字。
457万!
这是今年全国考研报名的人数,相比去年,整整增加了80万。
虽然知道“只增不减”是这几年考研的大趋势,但看到这个数字时,还是被震撼到了。
就像很多网友说的那样:现在考研已经跟高考差不多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真的一点也不夸张。
如此疯狂,为哪般?
除了少数不想工作、用读研当幌子的孩子之外,大部分选择考研的孩子,无非都是认真想过,通过读研奔个更好的前程。
相信大家都还记得“名校生扎堆卷烟厂做工人”、茅台招收211或“双一流”毕业生做制酒工的新闻。
在这里,我们对新闻做过多评论,但这样的招聘信息,其实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在很多岗位上,本科生早就不香了。好工作对学历的门槛要求,水涨船高。
据氢考研统计,在今年国考公布的岗位要求中,有70%的岗位要求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
除了公务员,各企事业单位、央企国企、教师岗、互联网大厂等,也都向硕士研究生抛来了更多橄榄枝。
有机构做了调查,发现仅2020年一年,进入华为、阿里、腾讯等企业的同校毕业生中,硕士研究生的比例要远高于本科生。
来源:氢考研
学历带来好工作的同时,也意味着能获得更高的收入。
就在昨天,一条关于毕业生薪酬的新闻,蹿到了微博热搜第一。
据媒体报道, 北京大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 课题组于2021年6月起,对高校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
调查的范围包括东、中、西部地区19个省的34所高校,调查对象超过2万人。
数据显示,2021年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的月起薪算数平均值分别为14823元、10113元、5825元、3910元中位数分别为15000元、9000元、5000元、3500元 。
看完这组数据后,有人感叹道,终于知道为啥大家都跑去考研了

但是......
虽日夜拼搏,却上岸渺茫
我本科母校是国内某985高校,在人大读完博士后,进入现在的高校任教,北京一所非211的一本院校。
也许正是因为我们学校的双非性质,考研的孩子非常多。而且,这些年是越来越多了。
大部分考研的学生,都是从大三开始决定、进而准备的。
也有不少学生,因为高考失利,所以从一入校,就已经有了考研的计划,四年学习都是奔着考研去的。
无论我多早去学校图书馆,里面都是座无虚席,其中大部分都是在准备考研的学生。读着、背着,写着、思考着,一个比一个认真投入。
这当然不是我们学校独有的现象,国内很多高校都一样。

前阵子,就看到一个热搜,某高校学生,为了在考研教室占一个学习的位置,凌晨的时候就在教学楼外排队了。
那天跟同事聊起来这事,她说考研占座真的很疯狂。
10年前,她保研,她老公考研(当时还是男朋友),他们俩没有占到考研教室的位置,于是每天早上6点多就在学校图书馆外面排队了(图书馆8点才开门)。

等到大门一开,就看到浩浩荡荡的队伍,乌泱泱地冲进图书馆。
不过,对考研的人来说,占座只是开始,或者说是不起眼的小日常。
真正难熬的,是长达一年甚至几年的坚持和付出。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下面这几个视频,我看了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和心疼。
一个考研的小伙,为了不打扰别人,自己跑到一个能挡风的小水沟里,就着昏暗的路灯背书。
几个姑娘也一样,天还没亮,就在路灯下拿着书,一直背一直背,到最后嗓子都哑了。
在备战的过程中,除了身体上的疲倦,心理上也有很多压力和负担:对自己产生怀疑,无数次想放弃;临近考试,莫名地焦虑和担心……
而这一切,也只有他们自己能体会和排解。
虽然敬佩考研学生的毅力和坚持,也愿意为他们逐梦未来的梦想点赞。
但不得不说的是,考研的现实很残酷。哪怕这般披星戴月的努力,成功上岸的人,依旧是少数。
一来,不断激增的考研人数,导致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2017年,考研人数是201万,到了2022年(今年),已经涨到了457万,5年时间人数翻了2倍多
二来,现在名校推免的比例,也越来越大。
好学校的推免率(保研)基本都在逐年攀升。
这意味着,越是好学校,越倾向于选择本校或者全国范围内拔尖的学生,留给统考生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换句比较扎心的话来说,想通过考研逆袭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数据来源:“博雅数据库”联合“保研人”
这也是为什么,从前我一直特别鼓励自己的学生去考更好的学校,把考研当作一个跳板。
但看到这几年的趋势,我越来越不敢说这样的话了。
考不上好学校,还有意义吗?
所以,当有学生来咨询考研时,我的内心其实是矛盾的。
一方面是开心,学生愿意在本专业继续学习,作为老师当然开心,也乐于见到他们以考研为跳板,实现了逆袭、追上了理想。
一方面是担心,担心他们付出了无尽的时间和努力,没有上岸或者只能原地踏步走,考不上更好的大学。
但后来,看过一些教育相关研究,特别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关于“教育回报”的研究后,内心少了很多纠结。
2002年,经济学家戴尔和克雷格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通过特别的匹配方法,在考虑了家庭背景、个人能力等控制控制变量后,他们的研究发现选择常青藤名校或公立大学的美国学生在未来收入上并无显著的差别
是不是有些难以理解?上名校,难道没有意义了?!
但如果再多了解一下他们的研究样本,就会恍然大悟了。

为了剔除个人智商、能力等等的干扰,他们在样本匹配上进行了神乎其神的操作。简单来说,有两个人同时申请哈佛和公立大学,且都被录取了。但因为一些原因,一个人选择上哈佛,一个人选择上公立;前者进入了干预组,后者则进入控制组。
对两组毕业后收入水平的比较研究发现,前者(常青藤名校)相比后者(公立大学)并没有我们常识认为的收入优势。

用我们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来概况结论,“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
即便因为各种原因,与名校失之交臂,优秀的人总是会发光发热的(当然,收入不能代表所有)。
今年诺奖得主经济学家Angrist和Krueger也研究了学校教育对个人收入的影响。
为了保证因果关系的纯粹性,避免个人智商、天赋以及家庭背景等其他因素的干扰,他们花费了很长时间,找到了一个研究办法。
美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年满6岁的孩子,就可以于当年9月入学。年满16岁,就可以选择辍学回家。
换句话说,1月1日和12月31日出生的孩子,会在同年9月入学。但第一季度出生的孩子,入学平均6.45岁,第四季度出生的孩子,入学平均6.07岁。
辍学时,1月1日出生的孩子,过了生日就可以离开学校;而12月31日出生的孩子,则必须上满一整年才能辍学回家。
这样一来,如果2个孩子同年出生,6岁上学,16岁辍学,12月31日的孩子,就比1月1日出生的孩子,多上一段时间的学。
研究这部分孩子工作后的收入情况,就可以科学地了解教育对收入的影响。

于是,两位教授收集了美国20世纪20、30、40、50年代出生的孩子(6岁入学,16岁辍学)在1970、1980年的收入信息。
结果发现:
1920年第一季度出生的孩子,比其他三个季度出生的孩子少上学0.126年
教育回报率低0.7%。

1940年出生的孩子,也是类似的结果。第一季度出生的人比其他三个季度出生的人少上学0.109年,教育回报率低1.02%。
两位经济学家的研究,佐证了一个关系:
教育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受教育越多,教育回报率就越高。一个人多接受一年教育,对收入是有正向影响的。
换句话说,不管是在什么学校继续学习,多接受教育都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
那万一考不上呢?
我总是用我的人生座右铭回应学生的担忧:尽人事,听天命
做任何事情都要专注认真、全力以赴,然后,坦然接受我们无法控制的结果。
在我接触的范围内,真正投入地备战考研的孩子,虽然难但上岸的还是不少。
即使没有,他们也说不后悔,至少他们努力过,他们多拥有一段忘我学习的经历,留下的东西谁也拿不走。
最后,说说我自己的经历吧。
高考,我考得不是很好,但幸运的是没有太差,低分进入了第一志愿学校。然后,一路认真学习天天向上,以全院第一的排名,拿到了保研的资格。
因为一些考虑,放弃了保送外校的机会,我选择留在了本校继续读研。为此,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很后悔,觉得自己错过了向上迈一步的机会。
但直到等我继续攻读博士,毕业后做大学老师,继续学习和研究,走得越久和越远,我越来越意识到:
这是一场马拉松,持续领先或者不断超越固然好,但暂时的落后和停下来,也没什么可怕的,只要不放弃,不放弃学习、不放弃努力,一样能达到终点,甚至是更美的终点。
见过太多成功的例子,那些走得更远的人,不管他是提前走有先发优势,还是后来居上,都是没有停止学习和前进的人。
也许正因为这样的经历,面对孩子,我既不激进也不会躺平。
人生很长,不必慌张;但人生只有一次,无论有多难,都不要放弃蹦跶和折腾。
我常跟他们说,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所以,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学习。
你认真读过的每一页书,记过的每一页笔记,熬过的每一个夜,都会为你铺路,带你走向你想要的将来。
推荐阅读
看到这里,别忘了点个“赞”或“在看”
鼓励一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