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公众号里的《纽约客》
戳蓝字一键关注渡十娘
转发也是一种肯定
文字|Sunny
编辑|渡十娘 
冬奥会如火如荼,谷爱凌无疑是最闪亮的一颗明星。赛前中美两国的媒体和自媒体就围绕着她的国籍问题大做文章。昨天夺冠后又被问及这个问题,小姑娘倒是落落大方,回答也非常得体:“我非常感谢美国以及美国队,因为他们一直都非常支持我。同时,我也非常感谢中国和中国队,因为我在这边也得到了非常多的支持和帮助。我觉得体育可以团结所有人,体育不需要和国籍挂关系,我们所有的人在这里,就是为了希望可以不断地去拓展人类的极限。
的确,无论她到底拿什么护照,代表哪个国家参赛,都是华人的骄傲,更是人类挑战自我极限的骄傲。国籍之争虽然还是迷,但是谷爱凌是在美国接受了完整的体育训练是不容置疑的。因此,当她和一群华二代在冬奥赛场上齐齐亮相时,让我们把焦点放在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上:美国到底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培养出了一群学霸运动员?
美国队中的华裔面孔。从左至右:陈巍,周知方,陈楷雯和刘美贤
废话少说,先上实料:
陈巍(Nathan Chen)
22岁,出生于犹他州盐湖城(Salt Lake City),目前就读耶鲁大学,主修统计学。
周知方 (Vincent Zhou)
21岁,生于湾区San Jose,现在是布朗大学的学生。这是周知方首次参加奥运会,很遗憾因为被测出阳性,在团体赛上亮瞎全场的V.Zhou最终无缘个人赛。他在自己的小视频中真情流露,不怕跌倒绝不放弃的精神感动了无数人。
陈楷雯(Karen Chen)
现年22岁,出生于湾区Fremont,参加过2018年平昌奥运,现在康奈尔大学主修人类发展专业。
刘美贤(Alysa Liu)
刘美贤出生于加州Clovis,现居住湾区Oakland。她在2019年13岁成为全美最年轻花样滑冰冠军。

除此以外,还有一位来自加州,但是代表中国代表团参赛的选手,朱易以及毕业于普林斯顿同出生于加拿大的周嘉鹰。
周嘉鹰在赛场上
前两天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做《十六年后重回美定居,我的两分钱》。本来写这篇文章不过是对自己这三年来的一些心路历程的总结。没想到引来了大量的同感者。而其中表达最多的无疑是对于我们这一代“老留”今天在美国生活的佛系心态一种赞同。而我在给今日头条的版本中加上了这么一段:另外值得他们最骄傲的是他们的孩子们——目之所及很多华二代们虽然还年轻,但很多已经非常有成就了:比如这次冬奥会上,无论是代表中国队出征的朱易、谷爱凌,周嘉鹰还是代表美国队的陈巍、周知方、刘美贤……都是父母来自大陆的华二代。而立春日上市的SES AI Corp(NYSE:SES),创始人也是我同镇的邻居ABC。还有很多活跃在各行各业的优秀华二代们,不得不说是我们这一代很多老留们的骄傲:不仅自己在海外闯下了一片天地,还把孩子们培养得如此卓越。
的确,8/90年代落地美国的这一代,基本都是国内最顶级高校出来的学霸级人物——那时候中国尚穷,没有全额奖学金美国几乎不给签证。而且几乎没有本科生,尤其是以博士为主。所以今天你看到谷爱凌的妈妈谷燕是北大——斯坦福的学霸就毫不奇怪了;而朱易的父亲更是AI领域的领军人物;说句凡尔赛的话,在美国你随便找个课外老师,无论绘画钢琴声乐还是体育甚至数学计算机等等,都是一等一的人才,很多都是得过国际奖项的。他们在人才济济的美国可能并不怎么耀目,但在专业上绝对都是顶尖的。
这当然是说“小环境”,也就是华人圈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更多是大环境——因为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各类专业人才只要你愿意都可以比较容易移民美国。所以除了华裔之外,还有很多国家的专业人才在美国培养着各个领域的下一代。而体育,是美国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化组成部分。美国文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挑战人类极限。在高科技上,你可以看到马斯克这样的科学狂人,而在体育上,同样有一代又一代牛逼闪闪的人物出现。

可以说,我是带着小朋友回到美国才意识到,美国人才是真正践行“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体育大国。
落地美国后,就有华裔妈妈告诫我:数学不用急,咱们华裔娃都有天赋;但体育一定要抓!一是你要融入美国文化,体育和艺术是他们的社交密码。二是孩子从小练体育不仅强身健体,而且还可以因此磨练意志,更可以加强各种修养和团队意识。而对于华裔都希望孩子多读书来讲,体育特长自然也是未来爬藤必杀技。
我其实是不指望娃出人头地的。当然如果他有天赋的话,我也一定会全力支持的。我想周知方的母亲当年辞去工作全力支持儿子训练就是一个华裔父母很好的例证吧。秉着强生健体的理念,我首先第一时间购买了YMCA的健身卡。作为Y的会员,孩子可以非常便宜地注册很多运动班。我给他报了游泳和篮球:他以前在国内幼儿园有游泳池,三岁就下水游泳了,所以很快在这里无缝链接;而篮球则是第一次摸,但三年下来坚持不懈每周训练一次现在也小有成效了;到了春天,镇上的足球班开课了:这个我要重点讲一讲了。大概也可以给中国男足做一个借鉴。
应该说,美国最大的国球是橄榄球和篮球,足球尤其男子足球不算很流行。但令我惊讶的是,美国的儿童足球之欣欣向荣令你难以置信:一到周末,几乎每个操场都被早早BOOK满了,孩子们从加入球队的第一天起就是很正规的队服,然后每周训练两次比赛一次。而且每次比赛是标准场地并且配有专业的裁判(裁判其实是经过训练的高中生)。我们镇上的孩子们被随机分成几个队(视报名人数而定),平时团队自己训练,周末就打比赛。每个赛季团队会换一次,以保证孩子们都能互相认识。有人要问,那么多队伍哪来那么多教练呢?不要急,全部都是家长自发做义工的。所以一个季节(大概三个月)踢下来,只需要交不到200美金的费用,是任何家长都可以承担的。孩子们虽然水平有差异,但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每一个孩子都有公平的上场机会。到了四年级以后,就可以有去外面其他Town里比赛的机会了,这样孩子们从小就更加有团队意识和独立精神。有些孩子小小年纪已经踢得非常棒。我虽然不看足球已久,但每次比赛我还都是会很紧张看孩子们全程全力以赴地比赛。那一天就像过节,家长们都会搬着折叠椅甚至拿来大毯子感觉像野餐一样:拖家带口还牵着狗,煞是热闹。
去年镇上的足球赛季,娃队里竟然一半是华裔孩子
华裔其实因为体格的天然条件,在篮球和橄榄球上都并不占优势。所以华裔特别喜欢投入的往往是游泳体操滑冰等对身体的柔软度和个人意志力考验比较大而避开冲撞的项目。而这些年冰球也越来越受欢迎,比如这次同样代表中国队参赛的周嘉鹰其实也是普林斯顿的毕业生。
那么为什么今年的冬奥会,美国派出的八位选手中竟然华裔占了一半呢?除了天然的身体优势之外,华裔家庭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对下一代不遗余力的培养是造就这些华二代齐刷刷闪亮登场的根本原因。
众所周知,美国是没有体育局的,也根本没有什么全民体制来培养世界冠军的。所以培养冠军的重任就落在了父母身上。不得不说,篮球足球这些项目花费小普及程度强,而冰上运动的花费是一般常人家庭难以负担的。那么我们来看看,这些学霸型的天才运动员是如何在美国长大的:
谷爱凌,两三岁的时候就被妈妈送去滑雪班跟着其他小朋友接受训练,练着练着,教练就已经教不了了。直接送到了专业教练那里。美国的体育教练可不是普通人,他们的收益绝对不比专业人员比如律师差。动辄几百甚至上千美金一小时的训练费,加上国内外比赛一场几千,一年至少五万多,家长眼睛都不眨。谷燕支持谷爱凌滑雪,滑雪季会坚持开车四个小时送女儿去滑雪和训练。每天往返八小时,一开就是十几年。请问,有多少妈妈可以这样做?
但华裔妈妈都是虎妈。为了支持周知方滑冰,清华计算机毕业在一流企业里工作的妈妈依然辞职成为了儿子全勤司机和保姆。而且为了训练不得不一家四口分在两地生活。即使如此,也没有耽误他们还培养出了一个MIT的姐姐周知圆。没有方圆,不成规矩。学霸父母言传身教才是培养出优秀孩子的根本原因。
周知方和妈妈
我这里有张陈巍小时候的照片,小小年纪穿上盛装在舞台上一个芭蕾造型简直酷毙了。而陈家父母的教育方针就是培养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而不仅仅是常规教育。所以陈巍的哥哥们擅长冰球,他和两个姐姐则喜欢花样滑冰。但是如果你知道这些项目烧钱的程度,你就不得不说华裔家长真的为了孩子舍得付出。要知道除了我上面提到的昂贵的私教费用,其他比如场地费,服装费,尤其是冰鞋的费用,再加上出去比赛都得自费,没有强大经济实力的家庭是绝对做不到的。
陈巍从小就显示出了形体天赋
同样长着一张混血儿脸的刘美贤,其实一直都是人们好奇的对象。她只有父亲没有母亲,而且根本不知道母亲是谁。因为她是律师父亲与捐卵者的结晶。作为移民律师的父亲,一口气通过捐卵和代孕母亲生养了五个孩子。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即使在美国,这样的事情也是罕见的。而要培养一名世界冠军更是难上加难。
刘美贤和爸爸在一起
我的一位好朋友是冰娃她娘。而且一培养就是两个!姐妹两争相斗艳,现在也已经成为全美排名的佼佼者了。为了支持孩子们能够完成梦想,父母可以说殚精竭虑:不仅辞职开了幼儿园以谋求更大的时间和经济支持,而且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来培养姐妹俩全面发展。现在姐妹两都进入了波士顿最好的公立学校——和其他公校不同的是,这不是买房子就可以进去的公校,而是要考试才能入学的。录取率低到可以堪比藤校。但进入这样的学校一只脚就可以踏进藤校了。现在姐妹俩都已经在国家队了,未来的奥林匹克赛场上相信一定会有她们的身影。
Ela CUI, intermediate level 2nd Easter Section. US National Development Team
谷燕有句话,这两天都在被广泛传播,就是“海淀十天,美国一年”。其实这恐怕也只是在应试部分是这样的。事实上,美国的基础教育留给了孩子们更大的空间,而在不完全以分数为界定的情况下,学霸的炼成反而是全方面的。就如我的朋友在我刚落地美国时告诫我的一样:体育是全面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一门技能。热爱体育的人才会热爱生命。而华人家庭起点高,投入多,即使不是谷爱凌周知方陈巍也会是各行各业的翘楚,孩子们的起点,归根到底是父母的肩膀。
谷爱凌在海淀补课
很多自媒体用谷爱凌“放弃美国国籍”来炒作,对此我很不以为然。尤其不希望谷爱凌成为第二个被网暴的朱易。但看来,小女孩自己却是非常清晰的:她之所以选择代表中国队参赛,是为了让这项运动能够通过她的个人影响力得到更好的推广和发展。你可以说她有一颗中国心,但美国长大的她,更有一颗热爱运动渴望改变世界的心。这才是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
如果你真的喜欢这个女孩,就请更多关注她在滑雪场上的成就吧:随着世界越来越融合,无论是科技体育还是艺术,都不应该用你的我的来分,因为它们归根结底都是人类的。我们的狭隘只能让未来的孩子们变得拘谨。无论如何,我都很喜欢这个讲着流利英文和中文,流着一半中国血液,有着美国思维和中国情怀的女孩子。她代表着世界应该有的样子,她是代表人类在不断挑战着自己的极限。所以她首先应该是人类文明的骄傲。而不仅仅是哪个国家的哪些人拿来证明自己有多好的工具。
最后请大家留意这对双胞胎兄弟——他们也是三年前从北京来到波士顿,是实实在在的北京孩子:他们同样创造了华人在美国的奇迹——哥哥 Easton Tan在110米栏跑进了全美高中生前六!并以优异的成绩今年秋天即将入学普林斯顿;弟弟Jeff Tan则在篮球上颇有建树,同样进入了一流的人文学院Emerson College. 昨天看完谷爱凌的比赛,孩子们的妈妈说,要征求2024年代表中国队参加夏季奥运会!(少年,像风一样自由奔跑
加油!全球的华裔都是永远的血脉相连。我们的孩子无论拿着什么护照代表哪个国家去比赛都永远是我们华人的骄傲,也是人类的骄傲。为改变世界格局而扩大自己的格局才是我们要教给孩子最好的未来!
你是我的阅读者 我做你的渡十娘
昨日更新:
热文链接:
热门栏目:
读完请点"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图片 I 网络
整理 I 编辑 I 渡十娘
清单内容来自 I 十三不靠
版权归原作者 I 如有侵权 I 请联系删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