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节,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了女性避之不及的节日。
毕竟,“妇女”的意象,不够fashion和仙女,站在时尚雅致的对立面,还没结婚呢咋就成了妇女?甚至“三八”都成了骂人的话。
她的替换词有很多,男男女女力求用女生、女神、女王节将她变成新的节日,带着谄媚、讨好和哄。
女生节的出处,哥已经无从可考,一种说法是来自大学,白天略带挑逗的校内横幅,暗示着当晚喊楼的激情。
后来这成了商业营销的噱头,有人说这是消费主义绑架节日,可哥说属实顺其自然。
年轻人需要喊出爱的理由,一个表白的机会,仪式感成了稀缺品,需求决定供给。
商家搞营销名头,给一个花钱的理由,在商言商无可厚非。
但讲真,在哥看来今年的妇女节,一切美好的标签都与她格格不入。
无意指摘消费浪潮下的商业手段,仅因现实种种以不同以往的力度敲了一个提醒:妇女节,不是只值半天假的噱头。
两会上关于女性权益的议案提案,印象中从未这么密集,让所有人,包括哥,不能对女性权益视而不见。
全国人大代表张宝艳:建议对拐卖犯罪终身追责,被拐妇女拐入地基层政府主要负责人五年内不得提拔。
全国人大代表蒋胜男:对严重拐入地移风易俗;当前产假规定对女性就业不利,警惕延长女性产假可能带来的就业歧视。
全国人大代表周燕芳:担心生育这件事只和女性相关。
全国政协委员朱征夫:被拐妇女对加害人的暴力行为应视为自卫。
最高检:追诉拐卖人口犯罪将继续从严
全国政协委员金李:建议放开对单身女性冻卵的限制,认可非婚生育孩子。
……
看得哥深吸一口气:女人真难。
生育的自主程度,职场的公平竞争以及因生育带来的明显歧视,当然还有人身安全,处处是坑。
一旦放下恭维讨好的两性滤镜,一桩桩由来已久的个例触目惊心,原来那么多人对恶习以为常甚至成了帮凶,一串串人口生育的焦虑数字,最后还是落在女性身上由她们承压。
正因如此,妇女节才更该有她本来的面目,为了“爱护,尊重,肯定”女性。
一如很多节日的底色,并非为了追求热烈欢快,仅仅是一份提醒,那个节日的主体是弱势的。
说来也是无奈,女性的弱势地位纵然有无数成功女性的案例予以反证,但更多活生生的案例也能予以佐证。
然而这些佐证一旦成为网络焦点,往往会被贴上更多不耻的标签。
脱口秀女演员个性了一点,她代言一个广告就被冲一波。
勇敢站出来举报侵犯者的女孩,首先面临的往往不是声援,是年轻女孩找老头,还用多说,都不是什么好鸟。
全职太太离婚获1万家务劳动补偿,评论中不乏男人也不容易。
女孩下楼取个快递,竟然能被造谣与快递小哥有染。
女孩拍几张古装造型,也能成为大学生横店排队讨好导演的女主角。
开头一张图,内容全靠编,全是对女性的猎艳伤害。
哥多少有点累,不得不直面这些永无止境的口舌之争,还有乌泱泱围观者的扯谎口嗨。
其实,很多哥迷在评论区跟着义愤填膺,但哥也知道,大家与那些从白胳膊幻想到裸体的人,又并非同一波。
说者有心,不想听的人还是不会听。
互联网的舆论场景放大了人性的恶意,施害者近乎零风险施加伤害,这才是最无奈的地方。
这也正是“妇女节”提醒大家该投去目光的现实。
如同儿童节的惨烈由来,回顾妇女节出现前的历史基石,写满了刚勇。
一百年前的故事,即便高端职位如美国财政部,3000名雇员里只有500名女性,做着相同的工作,女性却只有男性雇员一半的薪金。纺织行业更加不公,女性薪金甚至只有男性的六分之一。
工资少,工时长,她们更被冠以“天生心智不成熟”的标签,被排除在政治活动之外。
1908年,纽约,1500名纺织工人女工聚集起来,喊出了自己的声音,要求改善工作待遇。
这是一场载入史册的事件,并在第二年成为纪念活动,让全世界加入庆祝妇女节活动的风潮之中。
在一次次的争取当中,有人被捕,有人被打,有人丧生。
1910年,哥本哈根的世界妇女大会上,德国妇女领袖路易斯·采茨与克拉拉·蔡特金提议设立一个国际妇女节。最终,俄罗斯的女性们在1917年3月8日要求平等权利,纪念一战遇难者,由此拉开二月革命的序幕。
妇女节是这样的日子,称颂女性中的伟岸者,同时为更多弱者发声,一个个孤勇者聚在一起,告诉世界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妇女≠老女人,妇女节的故事里都是坚韧和英勇。
她不该被口红遮盖,在更多女性还不能开开心心过女生节的时候。
最后,致敬那些为女性发声的委员代表,让大家的声音得以放到最大。
最最后,哥免不了被吐槽媚女,没办法,哥的读者里女性是半边天。
来呀 一起搞事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