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大宝学校召开了这学期的家长会。
在各级领导阐释“双减”政策和学校应对策略之后,语数英三位老师细致分析这学期他们班学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印象最深刻的,是从校长到各位任课老师都在强调的四个字——“减负增效”。
我们要正确看待“双减政策”,不是说让孩子少学或不学,“减”不是目的,而是通过减去孩子过重过多的学习负担,提高孩子的学习效果
趁热打铁,我和大宝一起复盘了这学期他的学习情况。
这个学期,我们也对大宝的学习进行减法安排,但“减中也有增加”。
通过分析和判断,减去了其中效率低下的部分(比如线上数学课,他真的做不到专注学习2小时),同时增加了针对性的补缺(比如中英文字词的巩固和默写等等)。
从结果上看,虽然他依然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我不喜欢说他还不是学霸,因为低年级的成绩很有虚假性,其实很难判断是否学霸),但在很容易滑坡的三年级,我在他身上看到了切切实实的进步。
无敌佛系的娃,开始琢磨学习方法了;不用陪着,自己独立完成作业;字写得好看一点了,以前那叫一个惨(N次吐槽过他了);三年级数学难度提高不少,他没掉链子还提高了;开始认真背单词了,还主动要学语法了......
往回看,大宝一年级的成绩很不错。但疫情期间一个学期居家学习后,二年级上学期度明显下滑,然后艰难向上爬,到这学期初见成效,过程真的很曲折。
说我和川爸一点不焦虑,那是假话。但我俩常常讨论,梳理修正我们的想法、面对孩子的态度,调整帮助他的方法和手段。
其中,有一些过程和观点,我觉得值得分享给大家。
两个清华故事
先说两个孩子的故事。
这两个孩子都成功考入了清华大学,不过他们的成长路径,却是截然不同的。
第一个是我同事家的孩子,从小到大都在走花路的那种。
不仅成绩一路拔尖,还兴趣广泛、多才多艺,不能说琴棋书画样样行,但是只要是他喜欢的,都能做到精通。
从这个方面看,他是那种
天赋使然、又特别上进努力
的孩子,所以理所当然地成了
别人家孩子
的典范。

中考点招进入人大附,高考时也毫无悬念,通过稳定的发挥,顺利进入清华。
现在,在高手如云的“顶级学府”,他也没有让自己的光芒暗淡下来,而是一如既往,凭借着自己的能力,成为学校小有人气的“风云人物”。
第二个孩子,也考入了清华。
但与第一个孩子辉煌的花路不同,第二个孩子在高中之前,一直都在走颠簸不平的土路。
孩子虽然从小聪明伶俐,但却不是天赋型的学霸。加上男孩子都比较晚熟一些,对目标的认识一开始也不算清晰。
所以,从小学到初中三年,孩子的成绩一直都马马虎虎。但就是这个孩子,却在高中时后来居上,考取了清华。
从和他妈妈的交谈中,我知道了,这个孩子虽然成绩一般,但他却非常喜欢阅读。
因为读书多而广,小学时他还被同学们称为“二十万个为什么”,因为大家都觉得,他比十万个为什么还要博学。
不过,如此爱读书的孩子,也曾走过弯路。初中时,因为痴迷游戏,影响了精力 ,成绩几乎一度班级垫底。
好在,孩子的妈妈一路细心引导,把孩子的兴趣点,从游戏通关转变到了游戏设计上,还顺势打开了编程的大门。
一路学下来,居然有意外之喜。孩子获得了北京市中学生信息学奥赛一等奖,以及亚太地区青少年信息学奥赛的金奖。
同时,在编程上获得的能力,也反哺了孩子的课内学习。他的成绩也在一点一点赶上,越变越好。
父母对他的期待值也逐渐提高,原来以为他只能考取一般学校,后来发现211可期,985有戏,直到清华。
父母要相信:
我的孩子,有变好的潜力
说实话,我身边“过来人”的成功例子不在少数,我却独独挑了这两个孩子来写。
原因很简单,在我看来,他们像是天平上的两个端点。
一个自身能力过硬,是自带Buff的天赋型选手;另一个虽然起步晚,但靠着努力和时间的馈赠,后来者居上,开挂逆袭。
从表面看,两个孩子在资质、性格、兴趣爱好,甚至学习经历等等方面,相同点很少。
但如果把目光转向他们的家庭教育,就会发现他们之间的相同:
两个孩子拥有同款妈妈。他们的妈妈都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孩子会一点一点变好。
第一个孩子的妈妈,是我的同事。因为孩子优秀,所以她一直是众多朋友羡慕的对象。
每次大家聚在一起,她都会被大家拱上台分享经验,但她每次都特别低调谦逊,只是说:
我们家主要靠孩子自己。
他从小就特别能坐得住,做什么事情,都能投入100%的热情,特别专注。
所以我和他爸爸,大部分时间都是放手放权,把时间和自由都给孩子,让他自己去处理。
也是因为这样,他性格上很独立、有主见,遇到事情,可以有自己的判断。
当然,我和他爸爸能够这么做,也是基于对孩子的了解。因为我们了解他,所以心里很笃定,他可以做得很好,而且会越来越好!
第二个孩子的妈妈,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老师,她本身就一直从事儿童心理和素质教育方面的工作。
所以,在培养孩子上,她也有自己的一套方式方法。
前面我就提了,她家孩子的成绩,在高中前一直是中游状态,甚至还因为玩游戏曾掉底。
换作一般的妈妈,真的要急死了,恨不得在后面推着、撵着孩子往前走几步。
但当我问她:
孩子成绩不好的时候,你真的一点不担心吗?
她给我的回答特别肯定:
不担心。
我一直觉得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的是基础能力。他的成绩不好,只是一时的。只要能力过硬,慢慢地会越来越好的。
这个想法,可以说跟我不谋而合。
我一直都觉得,培养孩子的底层能力远比一味追求成绩来得重要。
能力的培养相当于内功,而成绩的提升相当于招式,若无内功,招式即使再漂亮、再娴熟,也终会不堪一击。
如果孩子的能力培养好了,变好只是时间问题。
就像第二个孩子,相比第一个孩子自带光环的传奇,他没有过人的天赋,没有极致的专注,但他却拥有很多宝贵的底层能力。
越往后走,越发现,正是这些能力让他一点一点变得越来越好。
他就像是一条小溪流,不停地奔走、不停地汲取,途中会走弯路、也会有断流的时候。
但只要不放弃,就可以一路积累,越走越宽、越走越广,最终厚积薄发,汇入大海。
拥有这些底层能力
孩子不会差
俗话说,知子莫若母。对于大宝,我非常了解。
之前,我就在很多文章里提过,他不偏科、也愿意学,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在某个学科上显示出过人的天赋。
换句话说,我很清楚地知道,他是一个普娃。虽然伶俐,成绩一直保持在上游,但离第一梯队,还是有差距的。
最开始我也着急过、焦虑过,但是后来越来越释然平和。
因为我发现,大宝拥有一些可以称为“宝藏”的底层能力,有这些能力打底,孩子迟早会放光。
深度阅读与思考
大宝一直是爱读书的“小书虫”。
从7、8个月的时候,就开始亲子共读。我们从童话故事、科普读物,一直读到纯文字的经典,比如《时间的皱纹》《哈利波特》等。
亲子阅读,激发了他的阅读兴趣,等到他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已经顺利地过渡到了独立阅读。
也是从这时候开始,他尝试阅读了更多种类的书籍。历史、科普、科技类的书,都是他的菜。
因为喜欢读书,他在家的时间,基本上都给了书。有时候,一读就是2、3个小时。为了保护视力,很多次都是我“扫兴”地叫他去休息一下。
现在他上三年级,因为涉猎广、读书多,他的知识面也比很多同龄孩子要宽,经常会和比他大的哥哥姐姐、叔叔阿姨讨论一些话题。

不过,我也有隐隐地担忧,担心他的阅读“太浅了”“太表面”了。
其实不光我会担心,很多专家学者也有这类担忧。曹文轩先生就曾说过这个问题:
当下中国孩子的阅读,差不多都是没有引导的自在阅读。他们阅读着,但只是一种浅阅读。
简单而轻松的快乐取代了一切具有深度的感受和思考。这种阅读的过程是片刻的、短暂的,没有阅读的延伸与扩大。
这些书给予的,会在那个阅读者正在阅读的那段时间里全部结束,书合上之后,就像火熄灭掉一般,什么也没有了。
但是,随着大宝长大,我发现他在阅读时,是有自己的思考的。
比如,他在一本杂志上读过一些关于松露的知识。有一次,我们吃饭,吃着金针菇,聊着聊着就说到了松露。
大宝会说:“妈妈,我们买不起,可以去松林找。松露很不好找,去之前我们得先找头母猪,因为松露的味道闻起来很像公猪。”
哈哈哈,虽然这个想法有点天马行空、甚至有点小幼稚,但是不妨碍我从他的话语里,看到了他对知识的“再处理”。
说实话,现在早已不是“知识稀缺”的时代,而是“知识大爆炸”的纪元。
我们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成本越来越低,社会和时代对孩子的要求,也不再是谁记住的知识更多,而是谁“处理、加工”的信息更多。
再直白点,孩子需要做的不是单纯的阅读、记忆,而是要学会分析、处理、整合、甚至是加工看到的信息,将它们用来解决问题。
就像前段时间,大宝在读一套儿童哲学书(我也给大家推荐过)。他连着读了几天,基本上读完了整套。有天我跟他无意中聊起这套书。
他忽然一本正经地跟我说:“妈妈,我觉得这套书真的很好。我之前看了很多书,但有很多东西没有那么理解,看完这套书后,我突然明白了,还能把它们串起来。这套哲学书,很像一个工具,帮助我去学习。”
说真的,大宝的这几句话,让我很惊喜。
我发现他已经在我不知道的时候,开始有深度地去思考,而且这种思考是具有逻辑性和批判性的。
这就是阅读、深度阅读的力量。

因为阅读,大宝对于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多样,他的思维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他不再被动吸收外界的信息和知识,他开始有意识地解构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自律与自驱
我一直觉得,一个人但凡能够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些成绩,背后都离不开自驱和自律。它们是一种催人向上的、前进的动力。
可喜的是,我在大宝身上,看到了这两种能力的雏形。
大家知道,大宝学跆拳道很久了,他一直很喜欢、甚至可以说是痴迷。
但遗憾的是,不管是教练、我和川爸,还是大宝自己,都发现一件事,那就是大宝在跆拳道上,并没有天赋。
甚至他比一般的孩子,还多出很多劣势,比如他下肢力量不足,爆发力、持久力都不算好。
加上身体很硬,柔韧性差,所以学跆拳道的时候,他要比别的孩子多付出一倍甚至更多的汗水和努力。
但就算如此,他依旧风雨无阻地坚持上课,认认真真地练习,不管是在训练场还是家里,从来没有叫苦叫累,更没有放弃的念头。

都说孩子“学东西”没长性,但大宝在跆拳道这件事上,特别自律、特别执着。
每次我看到他额头掉落的汗珠,都觉得他心里憋着一股劲,一股非要练好、做好的劲儿!
这就是自驱和自律的力量。

越是做不好,越要做。就算遇到再大的挫折,也要爬起来再战;就算再苦、再累、再痛,也要坚持下去。
在学习能力上,我们常常会谈“迁移”,意思是当一个人在某一个领域学有所成时,就会很容易掌握另一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在我看来,自驱和自律也是可以迁移的,或者说它们是普适的。

孩子最开始,可能只是在某一件小事上表现出强烈的自驱和自律。但随着时间的沉淀,这种自驱和自律,会慢慢渗透到他人生的方方面面。
最后,我想说: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时区和节奏,或许有的孩子走在了前面,而有的孩子走在了后面。但在孩子暂时落后时,请不要着急,更不要催促。
我们和孩子要做的,从来不是去追赶别人,而是耐下心来审视自己,培养好这些底层能力。

它们可以让孩子一点一点变好,越来越好。
注:图片来自电视剧《最好的我们》《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小别离》
川妈说说
我常想,“双减”政策对于我们来说,与其说是挑战,不如说是契机。创造机会,让我们审视和复盘孩子的学习,哪些是无效率的负担,应该减去的,哪些是不足不够的,应该增加和强化的。往往,需要减去的是提前学、短期看来有效的那部分,而需要增加的是近期看不出来效果,但作用更深远的部分。
等孩子轻装上阵、脚踏实地之后,我们再在更长远的时间维度上,期待结果。成为学霸固然好,没有也不要紧,至少为孩子的将来打下了更坚实、更可持续的能力基础。
推荐阅读
看到这里,别忘了点个“赞”或“在看”
鼓励一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