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美儿,“虎妈”届的代表,“鸡娃”圈的教母,畅销书《虎妈战歌》的作者,最近被爆出在家违规举办聚会并与学生喝酒,遭耶鲁大学停职。丈夫也因性骚扰丑闻被停职,夫妻俩的育儿人设彻底崩塌。
10年前,蔡美儿因严苛的教育理念成名,她倡导的“虎妈式教育”影响了一代家长。而今天,终于有一位完全相反风格的“硅谷教母”Esther Wojcicki出现了!她倡导的TRICK教养法可以说是对“虎妈式育儿”的超级暴击!
Esther是混合式学习和教育技术整合的先驱,全球教育登月组织的CEO,同时也是一位高中教师。在她的教育理念下,三个女儿在硅谷竞争激烈、由男性主导的职业圈中取得了卓越成就,其中两个是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另外一个是知名高校教授,被并称为“硅谷三女杰”
和虎妈不同,崇尚自由、快乐教育理念的她,常常被人称为Panda Mom。Esther把她养育的秘籍全部写在了育儿书里。4月,这本育儿书的中文版《硅谷超级家长课》刚刚上市,果仁妈火速联系了出版社,并邀请作者对Esther书中的教育观念做了一个全面的解读
今天的文章干货满满,非常值得细细阅读。果仁妈专门争取了10本新书福利,来留言区参加哦!
 1 
“硅谷教母”的TRICK教养法
这位妈妈叫埃丝特•沃西基(Esther Wojcicki),被誉为“硅谷教母”。她养育了三个杰出的女儿:
大女儿苏珊•沃西基,被称为“谷歌之母”,现为YouTube的CEO;
二女儿珍妮特•沃西基,是富布莱特奖学金获得者、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教授,长期从事人类学和艾滋病研究;
三女儿安妮•沃西基,毕业于耶鲁大学,是知名基因检测公司23andMe的联合创始人兼CEO。
同时,埃丝特本身是一名高中老师,教了36年新闻学。她曾被评选为“2002年加利福尼亚年度教师”,用同样的教育方法培养出很多优秀的学生。她教过的学生包括:NBA全明星林书豪、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的女儿、《经济学人》杂志前中国办公室负责人加迪•爱泼斯坦等等。
@Esther Wojcicki
事实上,埃丝特拥有一个并不美好的童年。她来自犹太裔苏联移民家庭,父母忙于生计,对她疏于关心,尤其是父亲,脾气暴躁,是“不打不成器”的践行者,并且重男轻女思想很重。
正因为切身体验过原生家庭不良教育模式所带来的伤害,埃丝特在成为母亲后,决心用和父母完全不一样的方法来养育孩子。
不同于虎妈蔡美儿对子女的控制与逼迫,埃丝特“主张自由、快乐、独立,拒绝高压,让家长和孩子都远离焦虑,让养育孩子变成一件幸福、快乐的事”
她曾说:“在孩子们漫长的生活和学习中,他们就是自己的CEO,家长要努力让他们学会独立、担当、分享与爱。让他们拥有健全的人格,是比成为CEO更重要的事情。”
埃丝特的教养理念,可以总结为TRICK教养法
所谓TRICK,是五个词的首字母组合,它们分别是——信任(Trust)尊重(Respect)独立(Independence)合作(Collaboration)善意(Kindness)。可以说,正是这五个词,构成了她成功养育的底层基石。
前段时间,埃丝特刚刚出版了一本写给大众的育儿书《How to Raise Successful People: Simple Lessons for Radical Results》,中文版今年4月刚刚上市,书名叫做《硅谷超级家长课:教出硅谷三女杰的TRICK教养法》
接下来,我就结合这本新书,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位超级妈妈的TRICK教养法到底该如何解读。
 2 
信任:构建良好亲子关系的前提
信任的意义是什么?在埃丝特看来,它是指“即使遭遇挫折与意外,遇到成长中各式各样的问题,你依然相信孩子的能力”
而这种信任,是一个为孩子赋能的过程。由此,孩子将更加自信、对世界建立更多的安全感,从而获得更健全的心智,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如合作与分享),最终勇敢做自己,走向真正的自强与自立。
埃丝特强调,信任的培养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可以开始了。有三件事,是培养信任感的良好契机——睡觉、吃饭、购物
对此,我深有体会。记得闺女两岁多时,有段时间自主意识特别强,拿吃饭来说,每次都会兴致勃勃想要自己来。
但一开始,家里人还是选择了喂饭,理由很简单:闺女自己吃总是特别慢,而且我们也总担心她会弄在身上和地上。为追求效率,倒不如大人赶紧喂完,轻松又省事。
@Providence Doucet,Unsplash
直到孩子上了托班,我们本以为她会不适应,没想到娃的表现非常棒。尤其是吃午饭,听老师说,闺女一口一口,全程一个人吃得又稳又好。
这件事带给我的触动很大。反思了一下,从根本上来说,我们之所以要在喂饭这件事情上包办,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不信任孩子
是的,作为家长,我们从内心深处其实并不相信闺女能够独自搞定。而这种不信任,又加剧了我们的焦虑之情,导致更加不愿放手。由此,便形成了恶性循环。
“游戏力”理念的倡导者、儿童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曾说:
“对于父母而言,焦虑的反义词并不是'安宁',而是'信任'。
如果我们信任孩子强大而坚韧的生命力,信任亲密关系中所蕴含的积极能量,信任爱与游戏所提供的自然疗愈效果,那么我们将不再因孩子而担心和焦虑。”
这和埃丝特的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有充分信任孩子,我们才能真正欣赏并挖掘到他们的闪光点与潜力;才能促使我们安心放手,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探索世界。
尽管很多时候,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但埃丝特给出了忠告:“作为父母,我们必须控制自己,相信我们已经教会孩子如何做出最好的决定。”她真正做到了哪怕孩子的人生轨迹偏离了自己最初的设想,也不会去阻止。
 3 
尊重:让孩子成为他们自己
根据埃丝特的理念,“尊重”的内涵有三个重点:
1、支持孩子的决定与爱好
父母不要替孩子做选择,逼迫他们在不感兴趣的事情上发力。而是应该鼓励孩子在自己选择的事情上做到最好。
@Kelly Sikkema,Unsplash
2、要敢于向孩子“提要求”
充满尊重的教养,应该既给予支持,又提出要求,用一定的标准来约束孩子。
埃丝特为此举了一个例子:当青春期的孩子找不到未来方向时,与其让他们在家无所事事,不如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能力想办法赚取收入,并给父母支付房租。钱不在多少,哪怕只付少量金额,却也意味着我们把孩子当成了跟大人一样平等的个体来对待。
3、家长以身作则
尊重是双向的,要想让孩子尊重我们,家长首先要做到尊重孩子。比如:学会听取孩子的意见、敢于向孩子道歉……当父母做出表率,孩子会以我们为榜样。
“你的儿女并非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自身憧憬的儿女。他们借你而生,却并非自你而来。他们虽然在你身边,却不为你所有。”
纪伯伦的这首诗,生动诠释了“尊重孩子”的真谛——孩子并非父母的复制品,他们应该有自己的人生。
 4 
独立:顺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埃丝特所说的独立,包括两方面:其一是生活自理能力的独立,其二是思想独立。
 1、生活自理能力的独立 
书中在介绍“直升机式育儿”的概念时,提到了斯坦福大学前新生教导主任Julie Lythcott Haims。恰巧,我曾看过她的一个TED演讲。
演讲中Julie指出,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很多父母都存在“过度”现象:过度帮助、过度保护、过度指导、过度关怀
Julie Lythcott Haims在TED的演讲
他们就像是孩子的私人管家,事无巨细地管理着孩子的生活,并包办了一切事务。他们向孩子传递了这样一个信号:“没有我,你什么都干不成。”
但是,这种行为会剥夺孩子建立自我能效的机会。而“自我能效是人类心智的重要准则,远比通过父母赞美建立起的自尊更重要。”
看似是关心与爱护的举动,实际上却让孩子失去了独立成长的机会,百害而无一利。
 2、思想独立 
思想独立,具体包括了好奇心、创新精神、思辨能力等
埃丝特在书中坦言,她之所以不赞同蔡美儿的教育方法,一个主要原因在于:“这种做法没有为她的两个女儿培养出独立性或对某些事物的热爱。她们总是忙于听从指令、疲于奔命,却忽略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意义。”而这,恰恰是埃丝特家中最值得表扬的一种能力。
由此想到了犹太民族的教育理念。正因为犹太人尤其注重孩子独立思考、积极思辨的能力,鼓励孩子多提问、多质疑、多思考,才涌现出了那么多优秀的人才(巧的是,埃丝特本人正是犹太裔)
可见,在当今社会,“独立”正变得愈发重要。家长只有合理放手、把孩子的自由还给他们,才能激发孩子的内在驱动力,从而在这个变化莫测的世界里茁壮成长。
@Jerry Wang,Unsplash
值得一提的是,在“独立”这个关键词之下,埃丝特还特意强调了一项品质——坚毅。它的含义是指:“不论有多困难,或陷入何种逆境,都要坚持不懈,最终达成目标。”
作为成功者普遍具备的核心特质,埃丝特认为坚毅是一种可以教授的技能,需要趁早培养。
 5 
合作:让亲子关系紧密联结
在埃丝特看来,合作就是“鼓励孩子参与讨论、决策,甚至是纪律的制定与执行”。父母不再是发号施令者,只是简单地告诉孩子该做什么,而是“应该询问他们的想法,与他们一同寻找解决方法”。
在书中,她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养风格——合作型教养。这种教养方式处处都会征求孩子的意见,看起来更费时间。但它能赋予孩子更多的主动性,让他们觉得自己更像是一个合作者,因此能够让亲子关系紧密联结,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也会更大。
平日里,很多细节都可以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比如:
沟通模式:父母可以在餐桌上,鼓励每个家庭成员(哪怕是三四岁的孩子)分享自己一天里发生的事情。这样一种充满仪式感的行为,会让孩子感觉自己很重要。
●做家务:父母通过分配任务,给孩子提供选择,从而让他们产生胜任感。
●团体运动:鼓励孩子多参加团体运动,如游泳、足球、网球等。这也是培养合作意识的好途径。
@Robert Collins,Unsplash
当然,这一切必须建立在互相信任、尊重、独立的基础之上。并且父母良好的示范很重要,这是因为,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效仿大人的行为。
为此,埃丝特罗列了12类问题,来考察家长是否给孩子做了不良示范。这些示范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家长是否守时、衣着打扮是否得体、如何与他人相处、生活习惯是否健康、如何面对困境等。
其中,有两类尤其普遍——父母能否合理使用科技产品(比如是否长时间玩手机而忽略了孩子);是否会大喊大叫(也就是能否控制自己的情绪)
父母需要杜绝这些不良示范。而在做出改变时,有以下三个原则需要遵循:
  • 一是留意自己的言行,决心做出改变;
  • 二是发现问题,并且与孩子分享自己的目标;
  • 三是在解决问题时随机应变。
只有做好了榜样作用,我们与孩子的合作才能顺畅高效。
 6 
善意:让孩子提升格局、受益终生
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狭隘的家庭教育让他们过于关注自我,利益至上,人生目标只剩下考高分、考证、找一份高薪体面的工作。
耶鲁大学前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在《优秀的绵羊》一书便写到:
“我看到过我身边不少朋友,为了成绩和简历,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友情、爱情、个人探索、课余活动等等。而这些牺牲恰恰又是构建一个人内心和灵魂的基石。”
而埃丝特则提出了更加大格局的观点——家长的职责,是要让孩子成为充满善意的人。她指出:“教养真正的核心是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并希望他们能让他人的生活、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Bekky Bekks,Unsplash
为此,父母应该教会孩子学会感恩,拥有同理心,从小树立关心世界、改善整个文化与社会的观念。她还提供了几个可行的办法:
●公益活动:全家人一起做公益,能让孩子尽早树立服务的观念,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持续回馈社会。
阅读和游戏:用一种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有效培养了同理心。
总之,善意不代表软弱,恰恰却是孩子的软实力;善良也不意味着没有原则,而是一种生活方式,能够让孩子受益终生。
不可否认,没有任何一种成功的教育经验可以照搬,牛娃的经历也不是依葫芦画瓢就能拷贝的。
埃丝特的TRICK教养法同样如此。她的理念能否适用于每一位中国父母,需要我们自己去定夺把握。
但在目前满屏焦虑、教育内卷的大环境下,TRICK教养法的确为我们带来了一股清流,引人启发、值得借鉴。
无论如何,养育的底层逻辑和核心要素,一直以来都是相同的。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便是让孩子能够顺应未来发展、为社会做出贡献,最终实现自我价值,拥有幸福的人生。
赠书福利
中文版《硅谷超级家长课》4月份刚刚出版,果仁妈专门向出版社争取了10本作为福利送给大家!
留言聊聊:#“虎妈育儿法”和“TRICK教养法”,你更赞同哪一个?为什么?#
我们将在留言区随机选取10位读者,免费送上新书哦!选取时间截止到5月6日。
 - END -
作者筱恬,一个四岁半女孩的妈妈,生物学硕士,职场妈妈,亲子文自由撰稿人;喜欢用文字记录宝贝成长,用科学理念实践养育日常。
策划/编辑丨章鱼妈,一个两岁半儿子的妈妈,乐于研究各种育儿产品,经营「躲起来发呆」公众号。
编辑丨羚羊,教育专业走出来的科学育儿追随者。
 相关推荐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觉得有用,点个在看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