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编辑寄过来《共和国脊梁》第二辑的那段时间,袁老刚离开,每个人都在纪念这位拥有禾下乘凉梦的老人。
谈生死过于沉重,我重新找出袁老的那本书,陪叮当再次重读,用我们的方式纪念袁老的离去。
“这本《一粒种子改变世界》里种水稻的老爷爷,离开这个世界了。”
读完后我们一起去看了关于袁老的很多视频,看到了一段袁老飙英文的视频,一个快90岁的老人流利地用英文向全世界介绍我们的杂交水稻。
叮当很好奇:“袁爷爷英文怎么也说的这么好?我的爷爷奶奶都不会说英语。”(在他看来,老人家应该都不会说英语)
别说叮当,其实就连我自己也很惊讶。
我对袁老的了解还停留在,他如何一生只做一件事,用一粒种子造福人类的丰功伟绩上,但没想到老人家飚起英文来又飒又爽。
为了解答好奇,我去查阅了袁老的生平故事,看到袁老母亲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和亲力亲为,挺感慨的。
虽说袁老留给世人的成就,是其一生躬身于稻田孜孜不倦钻研而来的果实。但如果站在养育孩子的角度来看,就不得不佩服袁老母亲的视野和格局。
在那个居无定所战火纷飞的年代,还能将教育放在家庭首位,而且很有前瞻性的从小亲自教袁隆平学习英语。
从小就受到了母亲良好的家庭英语启蒙的袁隆平,后来顺利进入全英文教学的博学中学学习,继而能够自如阅读国外先进英文文献,掌握最前沿的科研方向研究水稻种植。
心,接下来并没有英文课程类的推广。
周末和大家闲聊,主要是我越来越意识到,父母的格局和视野对孩子的影响,太重要了。
来也是很有意思,在疫情发生之前,我基本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头埋在童书中。
而自从疫情之后,我对时事政治、国际形势,甚至是经济、科技的发展等陡然有了兴趣,每天都会抽出一定时间浏览相关信息。
尽量让自己的认知和视野打开,当然,最大的效果是,这些信息可以作为素材,在日常聊天中引导叮当一起去讨论。
比如,前些天我和叮当一起看了一篇文章,来自公号“带你游遍英国”关于斯里兰卡大船失火沉没后,对海洋灾难的影响。
文中报道到,上个月,斯里兰卡科伦坡港附近的集装箱货船起火并爆炸,船上的所有危险化学品也都随之泄漏到了海里。
今日,这艘船带给海洋的灾难出现了,在斯里兰卡的浅滩上开始陆续出现了100多具海龟尸体。
动物科学家表示,这些海龟尸体的口腔和喉咙都出血,龟壳也有被烧到焦黑或被强酸灼伤侵蚀的痕迹。
每年这些海龟回到岸上都是来下蛋,给海洋带来满满的生命希望的,没想到这次会看到那么多海龟尸体,而且从它们尸体状态就能看出它们经历了多大的浩劫。
这些海龟总是回到我们的海岸产卵,它们回来时本应该是回家的时候,看到这些太痛心了。
除了海龟之外,还有其他海洋生物尸体也被陆续冲上岸。
其中包括了一具海豚尸体,还有一具蓝鲸尸体。
看着这些人为的灾难,让无辜的的海洋生物陪葬,我们感到特别心痛。
一向喜欢动物的叮当,也是含着泪听我读完这篇文章的。
平静之后,我们继续聊到最近的日本倾倒核废水事件
我说核废水如果真的倒进大海里,会影响地球的自然生态系统,海洋动物肯定受到伤害。
叮当想到那么多海洋动物肯能会痛苦地死去,鱼宝宝会失去妈妈,说着说着流泪了。
他还想了好几个他认为可以处理核废水的方式,在他目前的认知里,只关注到废水还没那么理解到核能。
然后我们从核废水污染环境,又聊到日本10多年前发生的地震海啸,再又聊到我们的汶川地震,聊到了当时我们祖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众志成城。
还一起找了记录汶川地震的视频来看,两个人看得泪眼婆娑。
后来,通过地震又聊到目前世界共同的难题难题——新冠病毒,从国内国外在新冠疫情问题处理上的不同,看到不同的应对策略,导致了怎样的结果,我们中国在疫情处理上算是给世界上了教科书的一课,这让叮当也特别为祖国而自豪。
按中国目前的发展,10年20年之后,一定能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心,从小让孩子有民族自信心,了解中国在世界的位置,以及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这些都是很重要......
总之,就闲聊式的,聊到哪个话题,就去寻找相关话题的素材,延伸了解。
和他聊时,我也观察他的反应,尽量用浅显的他能够懂的语言去聊天,遇到不那么明白的地方,和他一起查资料,这时候的我们,更像是一起做课题研究的同学,同进退共成长。
叮当还很小,但对这些话题也有兴趣,我希望通过我有限的认知,让他慢慢有关怀地球、关心类人命运的意识。

有一次,我们陪叮当去逛商场,买单时,直接扫手机二维码付款。
这本是极其普通的一件事,出了商场后,叮当问我:“妈妈,你说你小时候都是用钱买东西,现在都是用手机扫二维码,那以后我长大了用什么买单?”
这问题问的,说实话,我当时不知道如何回答。
是啊,科技更新迭代太快了,二三十年以后,谁知道这个极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未来世界,又会变成怎样?
现在很多的新兴职业,在十年以前可能都从来没有听说过;
人工智能的出现及推广,也将会代替大量可重复的工作;
教育的减负、教育均衡化的政策一个个落地;
中国的日益强大,中美之间的博弈与抗衡……
以及看起来无甚关联,但都是在指向一个趋势,未来的中国更倾向于自主研发科技创新,而教育的选拔也在逐渐倾向于培养更有创造力、更能够解决问题的人才。
我们现在给孩子满满当当安排的鸡娃学科内容,可能几十年后迭代更新,说不定也会失去用处。
未来世界,哪些能力是无法被替代的?
我觉得,唯一能不变应万变、且能让孩子傍身的能力,始终是:终身的阅读习惯,自主的学习能力,发现问题的解决能力,主动启发的创新思维,以及爱己及他的同理心……
我一直坚持让叮当从小大量阅读,尽可能在书中,去习得上面说的那些能力,以及,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对生命本身的情感触摸能力,也就是同理心。
我始终认为,这些都是人作为一个有温度有智慧的物种,其它任何人工智能或机器,都无法替代的能力。
在这个没有信息壁垒的互联网时代,只要孩子对某件事某个领域真的有兴趣,他就能有自主学习的内驱力,不再是被动的灌输知识,而是主动去找到资源来学习。
作为孩子的引路人,我们的视野,也会是孩子的灯塔。
未来世界,都是未知而多元化的,身为父母,时刻刷新自己的认知库,扩大自己的视野和格局,才能包容孩子的万象,让孩子探索出自己的赛道,并为之奔跑,找到生命的意义。
丹妈碎碎念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