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君说:
上周,在ZI开了一场2019届学员行前指导家长会,历时漫漫三小时……ZI的顾问老师从签证、体检疫苗、选课指导、学校学术资源到生活方面的衣食住行、订机票tips、考驾照、搞社交等方方面面,用多年经验和切身经历给踌躇满志将要在海外开展新生活的同学和家长送上贴心指南。

同时,小张“前辈”的行前指南系列也进行到了第三集,今天讲讲“大学的专业”。在长期中国式教育理念下,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个定性”,能够在稳定的轨道上向一个确定的学术目标努力深造,但往往事情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发展hh,不过不用慌,事实上,美国本科教育的精髓在于它的博雅教育,这种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可以发展出在各个领域之间转换的技能,因此,在美国的本科教育阶段,给学生提供了极大的选择专业和探索自己学术兴趣的可能性,这体现在选课、选专业、转专业及各种课程设置上,也体现在美国大学灵活的转学机制上。在踏入大学之前,有些关于专业、课程嘱咐还是要给到你——当然,以下内容来自最前线的学生视角,欢迎提出各种看法。

文 | 小张 一枚热心的2022er
前情提要:
大家好,我是张同学。今天来和各位讨论一下,大学专业/课程到底是个什么鬼!!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读过一些推文,说大学先不急着选专业——毕竟大多数新生都很迷茫,不清楚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或者适合什么。还有一些小伙伴迫于家长和同龄人的压力,无奈之下胡乱选择了一个热门专业以后学得头发掉光,苦不堪言。

是否要先下手为强,立刻定专业?是否要选择当下热门的专业,以防将来找不到工作?课程该如何根据专业安排?又有什么选课的技巧?
这里我要和大家说一句都快听腻了的话:如果你心中已经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目标,自己也下定决心愿意为了这个专业拼上青春与努力,那就去declare吧。定专业的确越早越好,越拖越累。
但如果你拿不定主意……真的!千万别急着选专业!!
首先我们要明白,专业并不能和自己未来的职业划等号,选了CS也并不意味着自己将来一定是程序员。因此,小伙伴不要过度焦虑将来的工作问题,先做好眼前学业。
接下来我们来聊聊大学专业和毕业课程的互相关联,以及自己的选课安排。
每个大学会有自己的毕业课程要求,一般是要求一门语言课、一门数学、两门科学、一门艺术诸如此类的,主要看大学官网上的毕业要求。同时,一些专业所提供的专业课也会和毕业课程有重合,比方说,你选的一门哲学的专业课符合人文这类课程,而这类课程也是你毕业所需要完成的,因此你就不用重新再选一门人文相关的课啦!有些同学会巧妙安排自己的schedule,三年毕业也是有可能的(特写君注:如果AP学分换得够多,甚至有些同学2年半就本科毕业了)。不管怎样,大家还是按照自己适合的步伐,脚踏实地地走才是。
那么该如何确定自己的专业?又如何排自己的课表呢?我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
我修的是大众心理学,因为曾经在高中学过了AP Psych,所以就跳过了大学的基础心理课程。然而我认识的一堆同专业的小伙伴在学期刚开始或者学期末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drop掉了这个专业,原因是——它和想的根本不一样!
就拿我的专业为例,大家聊到心理学是不是都会觉得它很玄乎?是不是都认为学好心理学的人光是看对方的言谈举止,对方的一个细微的小动作就知道他的心里在想什么?
NONONO!这就大错特错了!我曾经也是这么认为的,我的AP老师也深知这一点,于是在刚开学就问了一个问题:你们谁学这门课是为了控制或摧毁其他人的脑子?很多人窃笑着举起了手,没想到心理学老师露出了更狡黠的笑容……学了心理学后才发现,原来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心理学就是一门很容易引起误导的专业,它是披着文科外套的理科,会在你翘首以盼学习读心术的时候甩你一脸生物的知识,叫你背各个神经传输的名字以及功能!经历过了大风大雨之后,才有幸能接触少许我们本来设想的知识——然而也只是皮毛。
所以小伙伴在选专业的时候千万不要一时兴起,也不要只是单纯地感兴趣而付出所有。要了解一门专业的最好方法,就是先一步接触一些关于它的基础知识。例如听听YouTube上面的网课,或者购买一些Basic Level的课程都是很不错的选择。若是读下来发现和自己设想的专业根本是两个东西,那就得酌情考虑了。了解了这些知识后,你的专业真的如你所想的那样吗?你还想继续坚持这条道路吗?
在大一不妨大胆试试报几门自己比较感兴趣,但是又拿不定主意要不要定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一般这些课都是One Level,比较浅显易懂,也会对整个领域有个专业的概述,从这门课的学习中,小伙伴基本上就都能定下来自己的大方向啦!觉得自己还能hold住的同学们大可在接下来的学期里挑战难度高一些的专业课。
课表的安排大体是灵活的,小伙伴可以按照自己的作息习惯选早课或晚课。(特写君注:如果你不想在期末考试的时候过得太“悲惨”,在安排课表的时候注意有的放矢)有些学校会有Advisor帮忙一起选课,或者直接帮你选好——小伙伴若是看到自己的课程已经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也不用感到焦虑:其一,Advisor的选择大多数是明智和专业的,在一开始不会把新生扔到难度高的课程中。其二,大学一般会给一到两周的时间试听,了解这门课的教授授课方式,以及课程内的知识。在这个期间,若是你觉得这个课程内容不对胃口/不喜欢教授的授课方式,你可以尽情Add/Swap/Drop你的课(加课、换课、或者退课)。记住,千万不要懒!也不用担心Advisor会反感那些频繁加课退课的学生,毕竟他们已经经历了风风雨雨(划掉)。同学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感受来,若是感觉这学期上这门课还不到时候,方可留到之后的几个学期,也是没有问题的。(特写君注:一般来说,大学给到学生“犹豫”的时间在两周左右,两周内drop掉的课一般不留痕迹,具体大家在进入学校后务必熟悉自己学校的选课规则,咨询学长学姐,搞懂自己学校的“游戏规则”。提早规划对未来转学/申研等学术深造都有好处。
同时,同学们也可以去Advisor的办公室预约面谈。Advisor会给出很专业的建议,例如在这个学期可以修哪些课,哪些课是不必要上的等等。他们的提议一般都是Strongly recommended(强烈推荐),值得借鉴和参考。
若是对自己的教授不放心,小伙伴可以问问上过这门课的学长学姐(一定要问多个靠谱的学长和学姐!),同时也可以去ratemyprofessor.com或者学校的Class Evaluation上去看看往年学生对教授的评分,这样也可以避免踩雷。(特写君注:在美国读过大学的小伙伴们看到这里都会心一笑,除了少数学术规划特别明确的同学,建议大学第一学期以“适应”为主,等学习节奏和状态都调整到位再上课程难度和强度。

对啦对啦,每门课会有自己的syllabus(教学大纲),它会详细介绍课程的内容以及评分标准,还会把考试日期写在上面。由于它是在是太重要了(有些教授还会特别给syllabus出一份小测验,就是检查同学是否读过
小伙伴千万不要觉得麻烦就不读syllabus哦!
本期的老前辈分享就先到这里,小伙伴们下期再见!
活动预告:
本周日,5月19日,上海,ZI携手优质标化考培机构、背景提升机构,共同探讨“标化考试、课外活动、申请策略”的高效组合方案,一网打尽升学中最重要的三大模块,欢迎参加:标化考试、课外活动、申请策略,如何组合效率最高?

更多美本申请问题,扫码添加特写酱一对一咨询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