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大宝的语文考了92.5分,我说自己有些被打击,结果很多姐妹都留言劝我,说“90多分已经很不错了”。
我明白,一次两次考试不理想不能代表什么,但还是有些控制不住自己失落的情绪(那次考试,他们班几个孩子得了满分)。
虽然我们都知道,孩子的成长不能只看成绩,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在孩子的求学生涯中,考试、成绩是回避不了的重要一环。
就像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唐江彭校长说的那样:“学生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的高考。”
当然,他还说了更重要的后半句,“孩子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
光是回看自己和那么多同学的经历,这两句话真的有道理。
那么,孩子的分数和未来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复杂关系?
前几天,我就读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解读,叫“第十名效应”。
看完后,我有了一些新的思考,所以,决定写篇文章跟大家聊一聊。

何为“第十名效应”?
“第十名效应”是由一位名叫周武的小学老师提出的。
多年前,他参加了一次学生组织的聚会。
在聚会上,他在无意中发现,多年后事业有成的学生,大多是在校期间成绩处于中游的孩子,而非成绩拔尖的那批。
这个偶然的发现,激起了他强烈的好奇,于是他想要一探究竟。
他花了10年时间,对151名毕业生进行了追踪调查,结果发现:
上小学时,那些成绩排名班级前五的学生,进入中学后,有43%的人名次后移了;
相反,小学时排在7到15名的学生,进入初中、高中后,名次前进的人占了81.2%。
周武觉得,这两个数据可以充分说明:
孩子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小学时期学习好,并不完全等于初中、高中成绩好,更不等于进入社会后的“高成就”。
不少学者顺着周武的发现,进行了很多后续研究,然后得出了一个相似的结论:
如果你家孩子成绩不是最好,只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上的水平,那么他的未来也是大有可为的,甚至成就会超越第一、第二名,成为更有出息的人。
这就是所谓的“第十名效应”。
“第十名效应”靠谱吗?
“第十名效应”听起来很鼓舞人心,尤其是对中等生和家长来说,是重大“利好”。
但这样的利好,是实实在在的,还是只是空中楼阁呢?我想不少人心中都打了个问号。
其实,从“第十名效应”被提出,到后来被很多媒体争相报道,关于它的争议,就一直没停过。
支持派:“第十名们”未来可期
支持的人认为“第十名效应”是存在的。理由有很多:
  • 第十名们,是无限可能的“潜力股”。
虽然他们不是站在金字塔顶尖的人,但站在腰身也不错,地域平稳、压力不大。
最重要的是,可塑性强,努把力,就可以往前挪一挪。
这个观点,让我想到松下幸之助的“70分人才”理论。
作为日本的“经营之神”,他曾不止一次表示,“松下只要70分的人,没必要强求100分的”。
松下之所以偏爱70分的中等人才,是因为他们“无傲气、少抱怨”,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也有上进的动力。
如果我们把工作或者学业,比作一场赛跑,第一名们无疑是遥遥领先的“领跑者”,而第十名们则是“跟随者”。
“跟随者”一路向前,始终有追赶的目标(第一名们),始终有前进的动力,不会轻易放弃。
  • 第十名们,心态更好
老话说“高处不胜寒”,“第一名”的头衔,带来荣耀的同时,也带来了压力。
相比于第一名的高压,第十名们的压力会更小,心态也会更好。
正如知友@动机在杭州 说的那些:
因为原回答太长,所以在这里我摘取一些重点来说:
家长和老师的表扬,让好学生的注意力从努力做事转移到了努力证明“我到底行不行”上。
因为专注证明自己,他们会去寻找那些能证明自己的事,而原来有趣的、有吸引力的事,也会因为失败的可能性而被放弃。

好学生把自己关进了“证明自己”的牢笼中。
可以看到,“第一名们”的压力,除了来自学习本身,还有一部分来自“如何能够证明自己”“如何避免失败”。
他们越想要证明自己“可以”,越惧怕失败,就会越焦虑,越不敢尝试,无形中束缚了自己,也丢失了很多机会。
马云在一次对谈中也说过:
我招聘的时候,不太喜欢一个班里面从小到大是前三名的学生。
前三名的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失败概率实在太大,他觉得我就是最好的,我出来也得最好的,一点挫折他就掉下去了,社会上不吃这一套。
反观第十名们,身边没有过多的表扬,也就少了很多需要“证明自己”的压力。
没有那么重的“得失心”后,做出的选择,大多出于本心,也更有前进的动力,更容易做到极致。
  • 第十名们,人际关系也更好
散文家林清玄曾写过一篇文章,是关于自己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
他在文章中就提到:
现在世界精英都不是当年的尖子生,他们在班级的排名是第七名到第十七名。
原因就是这些孩子人际关系更好,可以和第一名做朋友,也可以和最后一名做朋友,而且孩子压力小,生活更轻松,是创意最好的。
虽然第十名的成绩不如第一名优秀,只处在中等或中上。
但也正因如此,他们可以分出一些时间跟别人玩,在人际关系中学习很多课本上没有的东西。
反对派:第十名是个伪概念
对于“第十名效应”,反对的人也不少。
在知乎相关的一个提问中,就有很多知友列出了“反对”的理由。
有的知友认为:
相比第一名们,第十名们的基数更大,所以成功的概率也会更高,而且大家普遍会更关注成功的案例。
有的知友认为:
“第十名效应”中的第十名,是一个狡猾的概念,没有一个清楚的界限。
“第十名效应”带来的育儿思考
我一直觉得,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而教育是因材施教的过程。
再科学、再准确的理论,描述和预测的都是大方向,而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是它解释不了的“小概率事件”。
我们这次讨论的“第十名效应”,也是如此。
如果我们一味支持或者反对它,其实都是将教育简单化、一刀切了。
所以,看到一个理论也好,效应也罢,与其争辩不休,不如换个角度看,去思考下它背后的问题。
就好比“第十名效应”,如果我们冷静下来,其实可以看到一些隐藏在成绩和排名背后的、更深层的教育问题。
不管处在第几名,都值得被鼓励
从我的角度看,“第十名效应”最重要的不在于它是否科学,而在于它给我们提了一个醒:
孩子不管处在哪个名次,都有希望,都值得我们去鼓励。
  • 如果你的孩子处在中游
你可以把“第十名效应”讲给他听:
第十名(中游位置)是最好的位置,进可攻、退可守,没有第一名的高压,没有最后一名的低压。
努努力就是上游,稍有下滑,也不至于垫底!
  • 如果你的孩子是遥遥领先的学霸
你可以告诉他:
付出、努力都是有回报的。学霸们的未来生活,远比“非学霸”过得好。
一项关于状元的研究表明,状元群体的职业平均成就,要远高于非状元群体,从事高薪职业。
从这个角度上看,学霸步入社会后,依旧可以迎来春天。
  • 如果你的孩子处在尾部
请不要放弃,你要让孩子知道:
很多名人、伟人,都曾有过一段“不被看好”的时期。
就像爱因斯坦,童年时是个说话晚、脾气暴的孩子,上学时成绩平平,不受老师待见。
华罗庚儿时数学一度不及格,却凭着初中文凭一路打拼,最终成为了蜚声海外的数学家。
所以,一时“不得志”,从不代表一世“不如意”,关键还在于你怎么看待自己,怎么努力。
第十名们,靠什么能真的逆袭?
从学术的角度看,“第十名效应”也许并非那么精准。但它无疑还是给了孩子和我们当妈的打了一针强心剂。
想让中等甚至后进的孩子完成逆袭,也不是不可能。
那么,我们到底要怎么做呢?这也许是“第十名效应”,我们最应该关心和受益的地方。
可以了解一下“胜利者效应”。
所谓“胜利者效应”,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强者越强”一个经常胜利的人,更容易获胜。
早在1961年,就已经有学者注意到了这个现象。
他们将两只蟋蟀放在一个笼子里,然后记录它们打架的“战况”。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研究者发现,经常获得胜利的蟋蟀,总是可以在接下来的对抗中“笑到最后”。
后来,浙江大学的
胡海岚教授团队,
又做了进一步研究,也正是他们提出了
“胜利者效应”
,并发表在了《科学》杂志上。

他们将两只小白鼠,放入一个只能供一只白鼠通过的“钻管”中。

两只小白鼠面对面行进,一只想要通过,就需要将另一只推出钻管。
研究人员人为用激光刺激了处于弱势的小白鼠的前额叶脑区突触,之后奇迹发生了。
每当得到研究人员的外部助力时,处于弱势的小白鼠,都能够变成“强势”的一方,成功将另一只白鼠推出管道。
然而,更让人惊讶的是,当研究人员停止人为刺激弱势小白鼠后,它依旧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取得胜利。

这表明,前期人为刺激下的胜利,改变了小白鼠的大脑连接,帮助它完成了逆袭。
换句话说,先前的成功体验,可以助力之后的成功。
如果我们想要孩子实现长足的进步,除了鼓励,更要做的是,让他们拥有成功的体验,而且越多越好。
就拿大宝来说吧,之前让他做题,需要不停催促他,他才不情愿地开始做。

这个学期,他的数学成绩有了明显的提升,还受到了老师的好几次表扬。现在即使我先让他去玩,他也要坚持做完作业、做完题才出去。之前的“成功经验和体验”,给了他更大的学习动力。
那么,在平时,我们应该具体怎么做,让孩子拥有更多关于成功的体验呢?
  • 给孩子设立“垫垫脚就够到”的目标
简单的小目标,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胜利的喜悦”,不断积累成功的经验,帮助他们获得成就感和自信。

  • 从孩子擅长的事做起
相比不喜欢的事,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更能全情投入,也更容易获得成功,也更容易被成功激励着,不断前进、不断尝试。
  • 多给孩子一些积极的暗示
当孩子失败、受挫时,可以多引导他想一想之前成功的事情,唤醒他胜利的情绪,有利于大脑建立连接,发挥“胜利者效应”。
从前我们总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但“胜利者效应”却告诉我们,胜利才是成功之母。
所以,不管孩子身处第几名,成绩如何,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除了信任和鼓励孩子外,还要让他们多些成功的体验,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日后取得更大的胜利。
参考资料:
  • https://baike.sogou.com/v7619950.htm?fromTitle=第十名效应
  • 知乎问答:为什么马云公司不招班级前三名的学生?
  • 林清玄:不让孩子第一名

  • 艾瑞深《2015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
  • 知乎问答:第十名效应普遍吗?
  • 胜利者效应:https://baike.sogou.com/v184726585.htm?fromTitle=胜利者效应
川妈说说
有一类特别幸运的父母,孩子天生自带学霸气质。我说的包括,除了聪明之外的态度、习惯、思维模式等等。
目测,大宝不属于这一类。但,我们对他有信心,不是不能接受他的“平凡”“普通”,而是更相信他的潜力,他总能找到属于他的方向、展现自己的舞台。在此之前,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坚持的只有,相信他,做他的脚手架,支撑他一直往前走。当然,什么样的孩子,就讲什么样的故事给他听
~
最后还是那句话,做父母就要勇往直前,不问东西。
推荐阅读
喜欢文章,别忘了点个“赞”或“在看”
鼓励一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