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三月好书榜题图/《情书》剧照

刘怡推荐书目
青年井上靖:诗与战争
[日] 宫崎润一,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人们熟悉的是那位以“井上靖”作为笔名的历史作家——那个思绪往往在初唐、北宋、战国年代的历史空间中游走,专事记录漂泊远行者事迹的简笔勾勒者。人们不熟悉的是小镇文学青年“井上泰”——那个出生在偏僻的北海道,幼年由祖母照顾长大,怀抱诗人梦想远赴京都求学的大正—昭和时代亲历者。宫崎润一的《青年井上靖:诗与战争》补充了关于那位名作家在“成为井上靖之前”的人生履历的细节,其进入中文世界也填补了此前研究领域的空白。
从“大正德谟克拉西”到“激荡的昭和史”,20世纪上半叶短短30余年的时间里,日本经过了由东亚新兴强国跻身世界强权之列,再到走上全面侵略扩张之路、挑起对华战争的动荡历程。而它在文学领域的投射,则是一整代知识人觉知与建立自身的主体性,由诗歌“入侵”到小说,最终又归于幻灭的历程。井上靖早年的个人经历,与这段大历史恰好高度重合,而他作为孤独的边陲少年、热忱的新诗撰写者乃至不成功的军人的体验,最终融合成为“表现生命灵动的浪漫行者”这一母题,并在日后的《敦煌》《天平之甍》甚至《孔子》中得到一遍又一遍的反复演绎。命运的无常并不能磨灭个体本身的生命体验,这是井上的言为心声。
孙若茜、贝小戎推荐书目
巴黎评论·女性作家访谈
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肖海生等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女性作家访谈》是《巴黎评论》出版史上第一个女性作家访谈特辑,收录了16篇访谈,既探讨写作技术,也涵盖了女性作家生活中琐碎却折射性格的细节。
时间最早的访谈发生在1956年,玛德琳·戈贝尔敲开波伏娃工作室的门,看到她蔷薇红的清新面色和清澈的蓝眼睛——戈贝尔说那是波伏娃的外表中最击中人心的地方,你会觉得她什么都知道,什么都看得见,那时的波伏娃还极为年轻,活力饱满。她与她谈到童年阅读、写作习惯、时间安排等等,还问到她为何从未创造过一个真正独立自由的、能彰显《第二性》主旨的女性角色,以及是否依旧相信艺术可以为某项事业“献身”。
最近的一次访谈在2015年,为了庆祝“那不勒斯四部曲”最后一本的出版,桑德拉·费里与埃莱娜·费兰特到那不勒斯的海边散步,而后在皇家大饭店的大堂一直聊到深夜。费兰特谈自己的“隐身”,谈如何创作出“四部曲”,谈女性友谊、写作。她说,“每一个女作家,就像在其他领域,目标不应该是成为女作家中最好的,而应该成为所有作家中最好的,无论男女,都要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文学才能。”“一个写作的女性,她唯一应该考虑的事情是把自己所了解的、体会的东西讲述出来,无论美丑,无论有没有矛盾,不用去遵照任何准则,甚至不用遵从同一个阵线的女性。写作需要极大的野心,需要摆脱各种偏见,也需要一个有计划的反抗。”


张枣诗文集
张枣著,四川文艺出版社
直到2010年的3月8日,诗人张枣在德国病逝,他正式出版的诗集也只有一部《春秋来信》。30年间写下的诗,他自己认为值得留下的不到80首。他说:“一切做得好的东西,是因为其中包含了巨大的浪费。”
张枣去世之后,他的佚诗、随笔、译诗被陆续整理,才又先后出版了《张枣的诗》《张枣随笔集》《张枣译诗》《现代性的追寻》。此《张枣诗文集》共五卷,较此前有一些的新的补充,一是从德语翻译出的张枣博士论文,从一个当代诗人的写作经验出发,构造了一种个人的新诗史逻辑,梳理1919年以来的中国新诗发展史;二是张枣与众多友人之间的数十通书信,几乎都是首次公开,通信中极少闲谈,有不少关于诗艺、关于正在创作的作品的探讨;三是新整理的讲稿和近年陆续发现的佚作。


罗马:永恒之城
(澳)罗伯特·休斯著,上海文艺出版社
罗伯特·休斯(1938-2012年)曾是《时代》周刊首席艺术评论家,创作并解说了广受好评的电视系列片及图书《新艺术的震撼》。他写的《罗马:永恒之城》是一部激情洋溢、博学多闻的旅行指南,融汇了历史、艺术与旅行见闻。
他说:“伟大的城市之所以伟大,至关重要的一点并不仅仅在于规模,而在于其内容中沉淀的关怀、细节、经验与爱。罗马是我通往意大利与欧洲各地的大门。从此开始,教养、品位,甚至是艺术灵性向我走来。更不用说我亦向往的更世俗的欢愉。”
我们为什么要睡觉?
[英] 马修·沃克,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许多年轻人下班到家后,难得有段自由时间,都不太舍得睡觉。但睡觉是必需的:睡眠能重整身体的新陈代谢状态,调节我们的食欲,维持肠道内微生物群落的蓬勃发展,降低血压,让心脏保持良好的状态。睡眠还能让我们第二天沉着冷静地应对人际和心理方面的各种挑战。“睡眠是健康三要素(睡眠、饮食、运动)中最重要的。它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对抗死亡的最佳办法。”梦也有其益处,能抚慰痛苦记忆、浸浴安抚大脑的神经化学物质,激发创造力。我们甚至需要午睡,不然就会发生“餐后警觉性下降”。
作者是哈佛大学神经生理学博士,在书的最后列了12条健康睡眠小贴士,包括坚持固定的睡眠时间,下午晚些时候不要喝茶和咖啡,睡前避免大量饮酒,下午3点以后不要午睡。
遥想手工业时代
王安忆著,东方出版中心
在本书的22篇文章中,王安忆以创作者的敏锐和感知力,分析了托尔斯泰、狄更斯、勃朗宁姐妹、马尔克斯、昆德拉、伍尔夫、阿加莎等作家的作品,条分缕析大师们的叙述技巧、描摹手段、节奏把控。
她说阿加莎的作品中,“故事中人,分明又是生活中的面目,情节也是根据日常的情理,是你我他全能了解的。反倒是那企图超出共识的现实,比如少数几部间谍故事,震惊的效果比较减弱。”

史前人类简史:
  从冰河融化到农耕诞生的一万五千年
[英] 史蒂文·米森,北京日报出版社
作者借助考古学、遗传学、植物学、地质学、气候学、语言学、基因历史学的前沿技术,深入世界各地的考古遗址,结合科学与人文,重现不复存在的远古世界。
考古学家从古代沉积物中的花粉粒,追踪猎人们从地中海沿岸向东迁徙的足迹,再现史前人类餐桌上美味的天竺葵与藜;从墓室中的驼鹿雕像与狐狸牙齿和鹧鸪腿骨制成的珠子首饰,探索阶级、宗教信仰的原始面貌。


流放者归来:1920年代的文学浪游史
[美] 马尔科姆·考利, 湖南文艺出版社 
上世纪20年代,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多斯·帕索斯等美国年轻作家纷纷逃离美国,到巴黎寻找自由的生活和归属感。《流放者归来》描述了这一代年轻人自我流放与重新归来的冒险历程。他们在疑惑、不安与反抗中写作、喝酒、观看斗牛、和情人做爱,同时又依然思念着早已失落的故乡。
他们在巴黎亲身经历了达达运动。“有些达达主义者会花上数周或数月来有意识地修改、润色几行诗句;有些人狂热地赞美潜意识;有些人用华丽的文章(充满了最尖锐的评论观察)辱骂评论界和评论家;有些人致力于自动写作,然后按照他们的说法,一字不改地出版了他们的实验性作品……我记得有一个达达主义者同时写小说、谈四场恋爱、结婚、投入最疯狂的商业冒险——第二年一整年他都在疗养院里疗养。我记得,有一个人追寻高更的足迹出发去了塔希提;还有个人坐船去了里约热内卢。”
END
日常主持:贝小戎、孙若茜
《三联生活周刊》好书榜顾问

(按姓氏拼音排序)
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董强(翻译家) 

甘阳(清华大学教授)
李敬泽(作家) 

苗炜(作家)
孙甘露(作家) 

舒可文(策展人)
唐克扬(哈佛大学博士)

汪民安(清华大学教授)

尹吉男(艺术史学家) 

张悦然(作家)
⬆️  扫描二维码,关注「贝书单」
END
本文作者:好书榜评审委员会
微信编辑:同同
监制:L.L.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本周新刊「 一个人住 」
点击图片,一键拥有它!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下单本期新刊「 一个人住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