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第二个“刘润”关注公众号
回复“1”抽取签名书
商业洞察丨作者 / 刘润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1035篇原创文章
这两天,一位同学“忍不住”微信发了张图给我,问:润总怎么看?
这张图,用一张火箭背景图,配了一段文字:
马斯克正在一步一步把未来变成现实,而国内互联网巨头们忙着抢社区小贩们的饭碗。

显然,这是对最近大火的“社区团购”的讽刺,甚至批评。
这位同学知道我平常挺忙的。他“忍不住”来问,一定是因为实在是非常困惑,很想听听我的看法。
我不知道怎么回复他。
不参与讨论,也许是对这个话题的最大尊重。
因为一旦参与,不管持什么立场,都是有风险的。不回复吧。可是,不回复,又觉得是辜负。
唉。算了。
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1
他们什么都没做错,但是……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卡车司机:马尔科姆·麦克莱恩。
这位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的主要工作,就是每天开着卡车,在高速公路上来回跑。
日复一日,起早贪黑,还不挣钱。
为什么?
因为“陆运”作为国家经济的“运输成本”而存在,其效率不高。
一辆卡车才能拉多少货?
而且没几吨货,就需要配一个司机送好几天。还很耗油。
所以,这个行业并不赚钱。
1953年的某一天,麦克莱恩突发奇想。
陆运效率不高,但水运效率高啊。装货量大,用人少,还省油。
我运货时,能不能不要全程都走陆运?
在有河流或者海洋的那一段,用更便宜的水路来拉这些货,然后在下一段,再换回卡车送到目的地,是不是可以提高效率呢?
所有中国人,都应该感谢这个“突发奇想”。
为什么?下面再说。
我们先说,那么,这个想法到底可不可行呢?
在麦克莱恩有这个想法之前,水路运输主要是靠“散船”。
什么是散船?
就是一包一包的东西,由码头工人,从一个码头搬上船,散装在船舱内、甲板上。运到另一个码头后,再由那个码头的工人,搬下船。
散船解决不了麦克莱恩的问题。
这些码头工人再强壮,也不可能背得动卡车后面的大拖箱。
我总不能把卡车开到码头,然后招呼大家卸货,装船,到另一个码头后招呼大家再卸货,再装车吧?
这需要更多的工人,成本更贵。
有多贵?
如果用这种方式来运输,每吨啤酒的运费大约是4美元。太贵。
关键时刻来了。
麦克莱恩想:那我能不能只要码头,不要码头工人?
我能不能直接用吊车,把大铁箱子从卡车吊上船,到下一个码头后,再用吊车吊上卡车呢?
这样,卡车、轮船不就联运了吗?工人不也省了吗?
你可能听出来了。这就是“集装箱”。
麦克莱恩的这个想法,在当时听上去,像是天方夜谭。
他被很多人耻笑。
但是,他坚持尝试。坚持尝试。坚持尝试。坚持尝试。
1956年,麦克莱恩终于成功完成了集装箱的首航。
麦克莱恩的这种用卡车、集装箱、吊车、平板轮船的联运,到底能降低多少运输成本呢?
还记得那吨啤酒吗?
它的运费,因为麦克莱恩的集装箱,从4美元降低到20美分,只有原来的5%。
一个数量级的下降!
因为麦克莱恩的伟大发明,全球集装箱运输的时代到来。
在过去,每运输100元的东西,成本可能就高达25元。
如果100元的原材料,运到中国就要25元,运回去又要25元,你想过,还会有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吗?
50%的成本,足以抵消中国劳动力的成本优势。
而因为集装箱,一只iPhone从深圳蛇口运到韩国釜山,现在只需要3分钱人民币!
因为这便宜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运输成本,世界各国才能把各种原材料、半成品、现货等,在各国之间运输,再加工或者销售。
这,才有了中国制造。
可以说,如果没有集装箱,就没有全球化。
甚至可以说,没有集装箱,就没有中国制造。
这是个听上去激动人心的故事。
但这个故事,还有另外一面。
那么,那些背不动集装箱的码头工人们,后来怎么样了?
对啊。他们怎么样了?
他们顽强抵抗。
面对他们怎么也不可能背动的集装箱,面对效率带来的失业,码头工人们开始纷纷抵抗。
甚至有些地方,孔武有力的码头工人,暴力占领码头,愤怒地要求和船运公司谈判。
然后呢?然后你猜最后怎样?
最后,船运公司选择了妥协,答应分享一部分利益给工人们。
工人们估计也想,我也不想一辈子做苦力啊。
还是拿点钱,让自己的孩子好好读书,长大以后不要成为自己吧。
这场风波,才得以平息。
处于大变革的时代,我们对码头工人的遭遇,感同身受。
谁都不想被替代。
但是,你难以想象,如果码头工人胜利了,全球的码头都还是码头工人背货,所有集装箱、吊车、平板货轮都被拒之门外,那么在那个平行宇宙里,中国因为全球化的这40年的崛起,也就同时灰飞烟灭了。
我在我的新书《商业简史》里写到这一段时,忍不住说:
如果拍成一部电影,你会不知道应该为胜利者欢呼,还是应该为淘汰者悲哀。他们什么都没做错。
但是,因为连接跨过了他们,就被伤害了。
这与他们是谁无关。
高效的商业模式和高效的商业模式之间,当然会有竞争关系。
但是高效的商业模式和低效的商业模式之间,不会有竞争,只会有“逐步取代”。
你觉得,这个故事如果真拍成一部电影,会是喜剧,还是悲剧?

 2 
那么,社区团购呢?

那么,你觉得,社区团购呢?
社区团购的重要性,当然不能和集装箱相提并论。
但是,我给你讲集装箱的故事的原因,是因为社区团购和集装箱,有很多相似之处。
它们都因为善用科技,而提升了商业效率;也因为提升了商业效率,而可能改变底层职业结构。
有人说:
社区团购,不就是盯着几捆白菜,抢小商贩生意吗?这有什么科技?
如果你是这么想的,可能就对社区团购,有了先设的成见了。
社区团购的基本逻辑是“预售、次日达、自提”。
什么意思?我解释一下。
生鲜(蔬菜、水果、鱼虾等)最大的问题,是库存。
菜贩进货之前,并不知道今天能卖出多少。
进少了,万一生意好,就不够卖了。
进多了,万一生意差,生鲜蔬菜变质很快,就扔掉浪费了。
而这些浪费,最终都会加到菜价里。
这会导致什么结果?
这会导致的结果就是:
消费者买到的菜很贵,菜贩还挣不到钱,最后社会还承担了大量的浪费。
有没有办法,减少库存呢?
我在2016年就写了一篇文章,叫《小资本玩转生鲜电商》,在还没有“社区团购”这个概念的时候,就解析了这个模式的核心价值:去库存。
我在文章中,举过一个例子。
有机草莓,很好吃,但也很贵。要卖到60-70元/斤。
为什么?
是因为草莓一旦采摘,保鲜期只有1-2天,如果没有销售出去,就会损失惨重。
损失的部分,必须计入售价。
所以,成本只有10-20元/斤的草莓,卖到用户手里,就到了60-70元/斤。
这中间的差价,主要都是坏掉的,而不是你吃掉的草莓。
那怎么办?
预售。
“虫妈邻里团”众筹了一次草莓,共有2百多个家庭参与,包销了20个大棚的草莓。
因为是“预售”,农民的所有草莓,还没有种出来就全部卖光。
没有销售压力,也没有库存损耗,所以可以刨除损耗计提,实现价格优惠。
一个大棚大概能产出400斤草莓,平均每个家庭支付了798元,分到40斤。
最后,一斤草莓才20元。
消费者只付了1/3的钱,而农民却反而赚了更多的钱。
如何做到的?
这就是通过预售减小库存,带来的价值。
可是,我不能总是提前4个月买菜啊?我明天就想吃,怎么办呢?
这就是:次日达。
明天想吃什么?在群里接个龙,或者在app上下单。
下单之前,这些社区团购并没有备库存。
晚上收集需求发现,大家加在一起,要买25吨西红柿,40吨黄瓜,100吨小龙虾。
连夜从一级批发市场备货。
然后第二天,送到社区。
这就是次日达。
以前的菜场,需要“猜”用户喜欢吃什么,然后进货。这就导致了“猜不准”而带来的库存损耗。
猜什么?直接问不好吗。
你说吃什么,我就进什么。这样,几乎完全消灭了库存浪费。
可是,怎么送呢?
自提。
用外卖的方式送到你家很好。但是,万一家里没人呢?来回送几次,成本很高,而且菜也可能会坏了。
消费者是能接受自提的。顺路,拿一下。
而且因为不用深度派送,价格更低。
派送点如果是个便利店,还能给便利店引流。说不定还能顺便买串关东煮。
这就是“预售+次日达+自提”。
通过这三招,社区团购能让消费者买到更便宜的蔬菜,农民还更赚钱。
懂了。但这也不算是科技吧?
当然是。
要想做到每日“预售”,需要有一种能每日触达消费者的工具,收集需求。
居委会大妈敲门收集?打电话询问?
这都不现实。成本太高。
而互联网这项“科技”,用极低的成本,前一天晚上收集了海量的预售需求,通过高科技驱动的高效仓储和物流,第二天就会送达社区,真正发挥了这个模式的威力,让消费者受益。
理解了。可是,可是,那些菜贩怎么办呢?他们会和码头工人一样,消失吗?

 3
恐惧来源于未知
我们总是担心,科技的进步,会带来巨大的失业。 
其实不只是社区团购。
即便是被拿来与社区团购作比较的伊隆·马斯克,他的自动驾驶技术,也可能会导致大量的卡车司机、出租车司机失业。
他的全自动化汽车生产线,更是导致工人失业。
美国汽车协会的人,在特斯拉门口举牌抗议:
特斯拉伤害工人,伤害家庭,伤害社区。为他们感到羞耻!

(图片来自于网络) 
他本人甚至说过一句让人绝望的话:
未来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会失去工作。
你看,伊隆·马斯克,并不比社区团购好多少。
这在商业世界中,有一个专门的词:技术性失业(Technological Unemployment)。
但是,对技术性失业的担忧,并不是今天突然才有。
蒸汽机被发明以后,工业国家爆发了各种各样的工人暴动。工人们占领工厂,打砸机器。
为什么?
因为他们觉得,这些钢铁怪物抢占了他们的工作,让他们失业。
是不是像极了码头工人占领码头?
这样的戏码,一再上演。
但是,今天来看,蒸汽机和集装箱,不但没有消灭工作岗位,反而创造了更多的岗位。
2017年,《纽约客》的一张杂志封面刷屏了。
未来,是被人工智能武装的机器人,提着公文包,拿着咖啡和智能手机,奔波于上下班的路上。而人类,只能沿街乞讨。
这张封面,传递出巨大的担忧和恐惧。
这种恐惧,从未停止,也不可能停止。
但我们要知道,我们为什么会恐惧。
我们之所以恐惧,是因为未知。
对未来的未知,更是对规律的未知。
什么规律?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效率,是商业社会进步的唯一方向。
这就是规律。
只不过,这个“进步”,不会一蹴而就。
它分为三个步骤:
1. 初期。只会有少部分人受益。比如发明蒸汽机的瓦特,和发明电灯的爱迪生。这时,会有部分行业消失,社会不公平性会增加,贫富差距加大。
2. 中期。整个国家开始受益。消费者开始享受科技效率带来的,更低成本的商品,更便宜、更优质的服务。底层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3. 末期。全人类开始受益。那些远离科技创新的国家、民族,也能享受到科技带来的经济增长。全人类往前跨一大步。
互联网,就是科技。
互联网这项科技带来的效率革命,还没有结束。
今天,我们正处于这项变革的初期、和中期之间。
那我们此时应该做什么?
我们这时候要做的,也是唯一能做的,不是阻止这场科技革命,而是做好足够的准备,尽可能化解它带来的连带问题。
比如,作为国家,如何利用再分配的机制,让科技创新带来的好处,惠及更多人?
比如,作为公司,如何给员工提供更多的培训,帮助获得新技能,实现转型?
比如,作为个人,如何及早预见未来的改变,终身学习,适应这个高速变革的时代?
我们可以因为同情,而帮助;但无法因为恐惧,而阻止。

最后的话
最近,人造肉火了。
大家在畅想人造肉的各种好处。比如更健康。比如,减少因为饲养牛羊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你知道吗?
地球上相当比例的二氧化碳排放,是养殖的牛羊呼吸造成的。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真的有一天,巨型工厂可以人造肉了,大量的养殖农民就会失业吗?
等那一天到来的时候,你可能依然会看到,养殖农民占领工厂,打砸机器的新闻。
人们总以为自己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坏人。却不知道,自己被伤害,仅仅是因为科技优雅地跨过了他们。
这与他们是谁无关。
当你突然想撕心裂肺地呼喊,惊心动魄地反抗时,历史会按下静音键,然后继续前行。
适应变化,并且用最大的人文精神,帮助他人适应变化吧。而不是阻止变化。
共勉。

 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

  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

  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长按二维码关注,和100万读者一起
洞察商业本质
▲ 长按关注刘润,洞察商业本质
品牌推广 培训合作 | 商业咨询 | 润米商城 | 转载开白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 
在进化岛社群,你可以向我提问商业类和成长类问题,有机会获得我的回答。
也可以在这里分享和学习同学们的创业经验和管理经验,提升自己的商业认知
还可以在这里和大家共读经典商业书籍,学习前人的智慧,互相监督,彼此进步。 
现在,进化岛已经有 17000多位岛民了,它就像是一个商业朋友圈,在岛上,你可以阅读和分享独到的商业观点,认识更多各行各业爱好商业之美的朋友。
还可以加入qq群,分享资源技术,互助解决人生困惑,商业实际问题。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我在岛上等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