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贫困地区和生态敏感地区在地理上存在着高度的交叉重叠状况,贫困区或者是在生态脆弱的地区,或者是在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二者往往如影随形,这成为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水资源管理往往是解决内蒙生态与生产问题的核心 
摄影:© Nick Hall
内蒙古为例,内蒙古一方面阻挡着西北季风所带来的沙尘,控制着沙尘对中国主要经济发展地区和东亚邻国的危害,是我国北方重要防沙带;另一方面,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燕山北麓山地以及黄河中上游山地丘陵,具有涵养水源,拦蓄径流,水土保持等多种人类所依赖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内蒙古是我国四大放牧区之一,其大部分地区属半干旱、干旱地区
摄影:© Nick Hall
然而,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属半干旱、干旱地区,生态系统脆弱,极易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期以来,由于过度放牧、不适当的开垦和耕作、森林过度采伐以及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原因,在气候变化的推动下,致使内蒙古关键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其浅层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加剧,干旱加重,土地向荒漠化发展。北方生态屏障作用减弱,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建立和维持。
如何在这样的地区既能恢复生态环境,又能增强农牧业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同时提高社区收益,实现精准扶贫?
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区生态脆弱区,由于降水少和年际波动大,社区生产无法获得保障,致使社区不得不扩大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如果以稳定生产为基础,通过新技术、新模式引入与推广,不论是丰水年还是欠水年,社区都可以获得相对稳定的收益,自然会降低社区对自然资源索取的意愿。
我们认为应当找准生态保护与精准扶贫的结合点,以带动社区脱贫致富为抓手,稳定社区收益为出发点,以生产促进生态建设,实现由传统农牧业向智慧型生态农业的转变。2019年由三峡集团、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内蒙古巴林左旗政府三方合作项目“深度贫困村综合提升项目”
正式实施,在巴林左旗进行深度贫困村综合能力的提升。


查干套海嘎查生态与可持续发展规划图
该项目在巴林左旗查干哈达苏木查干套海嘎查十三敖包镇西沟村2个深度贫困村开展,由中国TNC内蒙古项目团队进行整体设计,依托其全球资源与先进技术的引进与指导,计划实施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恢复林地草地、河道生态治理、湿地保护与修复、农牧业技术指导与培训等内容。项目实施后,可有效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农牧业发展新路的实施,与此同时,可使得500户1500人获益,其中贫困户100户300人以上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该项目希望可以实现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结合,助力嘎查村稳脱贫,真脱贫,有力推动全旗脱贫攻坚工作有序实施。
为什么选择巴林左旗?
观测到和预测的内蒙古及巴林左旗温度和降水的变化
(相对1961-1980年)
巴林左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北部,大兴安岭山脉向西南延伸处,西辽河支流乌力吉沐沦河中上游地段,内蒙古高原向东北平原的过渡带上,位于大兴安岭山地和燕山山地森林外围与草原接壤的过渡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生态过渡带特征明显,群落结构复杂,环境异质性大,对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敏感。同时在《内蒙古自治区主体功能区划》中属于限制开发区域,西辽河平原农业主产区(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
巴林左旗潜在的生态与生产风险:
  • 地处农牧交错带,环境脆弱,土地沙化风险大:巴林左旗处于中国400mm等降水线,生态环境异质性强,干湿波动明显,生态系统脆弱;是典型的农牧交错带,农作物种植业与草食家畜饲养业相互渗透,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如果农业与牧业的布局不合理将会引起土地沙化的风险。
农牧交错带风貌摄影:©曾楠/TNC
  • 草地退化风险:由于气候变化的干暖化趋势,使降水波动比较大,春季降水迟来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例如:2018年巴林左旗四月后的的第一场降水在74号,这严重影响草地返青及草种成熟。
已经得到恢复但依然脆弱的草场摄影:©
林阔成/TNC


  • 水土流失及水资源短缺风险
    由于历史原因,使巴林左旗植被覆盖率不高,加上极端天气的频发,易形成短时强降水,水土流失风险大。干暖化趋势及涵养水源的生态服务功能目前还未能完全恢复,加之农牧业生产及生活用水的增加,这儿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风险。


日渐萎缩的河流    摄影:©林阔成/TNC
我们的解决思路:
针对巴林左旗一系列生态与生产问题,经过实地调查与科学分析,发现地处干旱半干旱区的巴林左旗根本限制因子是“水”,不论是生态建设还是农牧业生产,甚至是农牧民的生活都是以水分条件作为分配原则,水资源的管理是适应气候变化,解决巴林左旗生态与生产问题的核心。
新技术对比,左边为传统模式,右边为新模式  
摄影:©陈晨
据此,项目根据在内蒙古和林格尔项目多年的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实践提出了“水四步”的设计方案。即:水源涵养、集雨截流、旱作节水、提高水资源生产力。每单位用水以更少的社会和环境成本生产出更多的食物,带来更多的收入、更高的生计水平及更多的生态效益。简单说就是用同样的水生产更多的财富(包括自然财富)。水“四步”是以水为主线将生态与生产进行了有机串联。通过退耕还林还草、草地恢复、河岸带治理、侵蚀沟治理等措施提高生态用地水源涵养的能力,提高地下水水位,减少土地沙化、水土流失、草地退化,增强其气候变化弹性并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保障生产。通过技术集成和机制创新两方面示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为企业参与和政府的政策推广提供模板,以便在更大区域进行推广。
社区田间技能培训    摄影:©
王朝平


在内蒙古,TNC老牛基金会合作已经开展了近十年生态修复和社区帮扶工作,将国外先进的经验进行了本土化的应用。在内蒙古和林格尔,我们合作进行了适应气候变化的生态修复与保护规划、发展高产旱作农业和可持续放牧,以及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并用进行沟壑综合治理、恢复植被等,让适应气候变化、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社区增收实现了有机的结合。巴林左旗项目就是在和林格尔项目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的推广。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