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书籍是《快乐算法》,作者莫·乔达特(Mo Gawdat)现任Google X首席商务官,本书是作者在儿子阿里不幸于21岁离世之后,从一个 geek 的角度来探索什么是快乐?并形成算法。1
2020年第91本书
作者给出了“6-7-5法则”,只要你粉碎6种错觉、修复7处盲点,别再试图逃避,往往就会达到快乐的状态。
第一,让你陷入困惑的一共有6种重要错觉,以此理解生活,会加深痛苦。
第二,7处大脑盲点会误导你对现实生活的判断,因此而扭曲的情景则会让你不快乐。
第三,你要记住5个终极真相。
读完之后,能明显感觉作者实在是把斯多葛派的哲学观点换了一个角度,重新说一遍。
建立快乐算法

人类的默认状态就是快乐。
成功、财富、权力和名望并不能通向快乐。成功不是快乐的必要条件。
在美国,虽然收入提高会带来主观幸福感的增加,但只表现在一定程度上。诚然,打两份工才能负担一套小小的公寓和一辆破旧的本田汽车,同时还清学生贷款,那感觉实在不怎么样。但是一旦你的收入达到人均年收入的平均值——现在美国的这个数据是大约7万美元——主观幸福感就会进入近乎停滞的稳定状态。虽然收入减少的确会抑制幸福感,但是收入增加并不一定会让你更快乐。也就是说,被广告商称作快乐钥匙的各种昂贵物品,如高端手机、豪华汽车、豪宅、标榜地位的行头,真的没那么重要。
财富、权力以及大量玩物并不是快乐的必要条件,就算是,因果链条真正发挥作用的方式也不是那样。英国华威大学的安德鲁·奥斯瓦尔德、欧亨尼奥·普罗托和丹尼尔·斯格罗伊发现,快乐可以让一个人的生产效率提高大约12%,相应地,也更可能获得成功。所以说:
尽管成功不能通向快乐,但快乐确实能够助力成功。
建立快乐清单:把让自己感到快乐的每一件事都记录下来。
清单里可以包括一些显而易见的事,比如给你的狗挠下巴,或是看一次美丽的日落;也可以包括一些稀松平常的事,比如跟朋友聊天,或是吃到炒蛋。怎么写都不算错,把你能想到的都写进去,越多越好。
等你写完的时候,至少写完第一遍的时候,就回头看看,标出几件能够在清单中置顶的、让你最快乐的事——如果要求你按优先性排序。
快乐方程式:快乐≥你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你对生活的期望。
空白大脑测试:想一件很糟糕的事情,然后再消除掉。你会发现“让你不快乐的是想法,而不是实际事件本身”。
快乐的关键在于你的想法。让你不快乐的是想法,而不是实际事件本身。
如果事件没变,但是改变看待事件的方式可以改变事件带来的体验,我们会不会仅仅通过改变想法就变得快乐?
当然会!事情本就如此,向来如此。
快乐始于自觉的选择。
6种重要错觉
1、想法错觉
大脑中的想法或声音,只不过是两种思维模式在从不同的视角看待眼前的问题。
 而大脑从原始时代遗传了一个特性,发现威胁时,就会启动身体的战斗或逃跑反应。但在现在社会,遭遇的事件大多只对心理健康或自我意识构成威胁。面对这种情况,往往没有合适的生存机制保护我们不被其伤害。
由于我们做不出让人满意的反应,所以大脑就倾向于坚持不懈地用一串连续不断的想法一遍遍重温尚未解决的威胁。而这种结果就会导致痛苦。
想要打破循环,采取可能的最佳行为,一旦行动就会打破循环。
当你留意到一个消极的想法出现在大脑里时,你只需要回应,“给我一个更快乐的想法”。只需要不断重复这个命令,就能到得更快乐的想法。
可以通过冥想来静观其变,冷静地观察内在和外在世界,一遍又一遍地不断消除那些过滤器,直到恢复安静。
2、自我错觉
每件事都有好有坏,或许每件事也都无好无坏。你需要认知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
一旦了解到这一点,对自己身上发生的所有事情就不会过于看重和在意。
没有什么事情是那么大不了。
3、知识错觉
《庄子.养生主》的这句话放到这里特别合适: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我们不应该为维护我们认为自己知道的事物而自责。
时刻记住,你花费人生全部时间学到的东西不一定全部正确。请接受这一点。
人生中的每一个时刻都不全是好的,也不全是坏的。
世事并无好坏,但由思想决定。
4、时间错觉
时间的本质就是“当下”,当我们专注于过去或未来时,我们就是活在自己的想法中,而不是活在现实中。
如果你想要快乐,就要活在此时此地。
放开过去或未来,为此时正在做的事情竭尽全力。这一刻是你唯一能指望的。所以你要完全活在这一刻,其余的只需顺其自然。
5、 控制错觉
黑天鹅和蝴蝶效应都不在你的控制之中。你的行动和态度才是可控范围。
最后一切都会变好。如果现在还不算好,那么就是还没有到最后。
一款电子游戏的主题曲:“为每一个错误哭泣全无意义,在蛋糕被吃光之前你只管继续努力。”这是赢得人生游戏的途径,也是我唯一能控制的。
6、恐惧错觉
想勇敢面对恐惧,要发现和承认你的恐惧。
了解自己大脑对于恐惧的原理,其实就是一种防卫机制,它的启动是要警告你:正在接近伤害。你能够学着抑制它。
当你跳过大脑的防卫机制,你就会发现这种恐惧究竟源自哪里。然后去直接面对。只要用心,你就能战胜疼痛。
你要明白一点:保证你安全的是你的行动。将恐惧转化为行动,直面恐惧。
修复7处大脑盲点

大脑有消极倾向,会在做决定的时候给消极想法分配更高的权重。
过滤:
因为大脑为了专注于它认为要优先考虑的事,会将部分真相省略,所以我们看到的世界从来都不是完整的画面。
有时候,我们会执着于一件让自己不开心的事情,将所有能够改变我们心境的积极信息都过滤出去。而与此同时,我们又会容许越来越多与过滤器相匹配的信息通过,巩固我们苦闷的理由。由于真相被过滤出去,所以你输入快乐方程式的内容变得扭曲了。
假设:
为了做出决定,大脑需要一套条理分明、通俗易懂的信息。所以在将大部分真相过滤出去之后,接下来大脑就要对看似被遗漏的所有信息做出假设。
假设只不过是大脑生成的一个故事而已,它并不是真相!
预测:
既然大脑会做出假设来填补缺口,那么最大的缺口是什么呢?是未来。大脑会厚着脸皮填补缺口。
我们总是推断、预测、预言,而且由于我们的预测改变了我们的行为态度,所以最后常常会让预言成真。这种事发生得越多,我们就越相信自己的预言即真相。
你的预测只不过是大脑生成的未来的可能性而已,它们还没有发生,它们不是真相!
记忆:
我们把记忆看成是过去事件——真实发生过的事件——的档案。但实际上,记忆只不过是对我们以为发生过的事件的一种描述。而且由于我们以为的内容总是在大脑的作用下发生扭曲,所以往往不是真实的。
标签:
记忆是用一系列过去的事件给真相添油加醋。虽然标签也来自过去,但是更加高效。它们的表现形式很简单,就是贴个标签而已,不需要依附于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大脑会对每一样事物做出评价并贴上标签,然后去掉这种分析的背景和细节,将其转化为短代码。通过利用那些标签,它能够拥有迅速做出决定的能力,但这种做法是以牺牲准确性为代价的。
比如:一个胡子又黑又长的中东男人会被自动贴上恐怖分子的标签。
当我们使用标签的时候,就无异于将事件真实情况的各种可能性拆得四分五裂,最多只留下一个近似的情况——很可能无法反映真相的一种草率判断。
没有情境的标签常常会掩盖真相。
情感:
情感让我们生而为人,但是当把它们与理性逻辑混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的判断力就会被削弱。
我们不像自己以为的那样理智,不理智的情感常常会扰乱我们对真相的感知。
夸大:
如果真相不够说服我们采取行动和躲避风雨,那么大脑就会通过将其夸大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
而夸大是行之有效的,它能完全吸引你以及地球上每个别的物种。
大于真相就意味着小于真实。
教你的大脑学会说出真相,全部真相,只有真相。
只用一个简单的问题就可以全部概括——是真的吗?
作者推荐了《一念之转》这本书,我以前在公众号上也推荐过:4 句话让你以全新的角度看待烦恼问题
100天行动读者反馈
现有付费课程  
① 
打败拖延症:
我是如何战胜拖延症的?
  关于warfalcon公众号  
①目前有2000+篇自我成长相关实用类文章
4年进入有道云笔记最有价值公号top10
6年占据印象笔记收藏服务总榜top1
④知乎同名,回答被100万+人收藏
文章搜索传送门
↓↓↓
加入一百天行动
↓↓↓
喜欢记得点在看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