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人让我推荐几本,如何正确认知生死世界观的书籍,顺手写了一个书单,跟大家做下分享。
这几本书从不同的角度来讨论死亡这个话题,视角和观点也比较多元,要是你对这方面有兴趣,可以从这个书单中选几本看看。

死亡哲学:耶鲁大学第一公开课

作者:  [美] 谢利·卡根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原作名: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
译者: 贝小戎
这本书来自前几年大热的耶鲁公开课《哲学:死亡》,虽然有书,但还是推荐去网易公开课 中把视频看几遍。
谢利 卡根教授挑战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或未经深思的观点,邀请读者系统反思死亡的哲学之谜,以更清晰的概念探讨死亡的意义为何,从形而上学到价值观,认真、理性地思考生命和死亡的真相。进而带领我们探索生命的价值,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人生这趟旅程。
叔本华对死亡哲学的阐述,对本书来说至为贴切:“由于对死亡的认识所带来的反省,致使人类获得形而上学的见解,并由此得到一种慰藉。所有宗教和哲学体系,主要即为针对这种目的而发,以帮助人们培养反省的理性,作为对死亡观念的解毒剂。”死亡虽是我们每个人的宿命,但看待死亡的视角,却可以让人们获得拯救。

西藏生死书

作者:  [美] 索甲仁波切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新经典文化
译者: 郑振煌
这本书用通俗的语言从西藏佛学的角度来讲述生与死,认真思考过生死问题才能好好地生活。
不建议太早这本书,比如还在上大学时,就不太合适,等你有积累一些社会经验,读过一些好书,深入思考,有自己的完整世界观的时候再读这本书,角度会更加中立。
不太赞同这本书的所有观点,但不妨碍评价这本书确实写的不错,读懂死亡,才能更加敬畏生命,懂得如何从容的活着。

追寻生命的意义

作者:  [奥地利] 维克多·弗兰克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译者: 何忠强 / 杨凤池
以前推荐过这本书,作者是德国犹太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后来又学了心理学、精神病医生,并最终创立了“意义疗法”及“存在主义分析”的心理学大师。
第一次阅读这本书时,在集中营中的三年经历,给我不小的震撼。
一个人面对巨大的苦难时,用来拯救自己的内在世界,同时也是一个关于每个人存在的价值和能者多劳们生存的社会所应担负职责的思考。

最好的告别

作者:  [美] 阿图·葛文德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湛庐文化
副标题: 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
原作名: Being Mortal: 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
译者: 彭小华
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在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刻,我们该和医生谈些什么?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而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影响世界的医生阿图•葛文德结合其多年的外科医生经验与流畅的文笔,讲述了一个个伤感而发人深省的故事,对在21世纪变老意味着什么进行了清醒、深入的探索。本书富有洞见、感人至深,并为我们提供了实用的路线图,告诉我们为了使生命最后的岁月有意义,我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当呼吸化为空气

作者: [美] 保罗·卡拉尼什
出版社: 猫头鹰文化·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猫头鹰文化
副标题: 美国天才医师的生命笔记
原作名: When Breath Becomes Air

作者是一个印度移民的儿子,出生于医学世家,还是一个超级学霸,即将抵达人生巅峰的时候,在36岁之前忽然被诊断出患有第四期肺癌以医生和患者的双重身份,记录自己的余生,反思医疗与人性。
有好几个朋友读完之后,向我大力推荐,但我自己读完之后,感觉一般。

死亡课

作者: [美] 麦克劳夫查尔斯·科尔(Charles A.Corr) / 克莱德·内比(Clyde M.Nabe) / 多娜·科尔(Donna M.Corr)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关于死亡、临终和丧亲之痛
原作名: Death and Dying,Life and Living
跟《西藏生活书》完成相反,用理性的角度,告诉你怎么协助别人面对死亡,书中讲述了关于死亡的各种观点。

死亡如此多情

用叙事医学的手法描述了医者亲身经历的临终故事。我们借此可以重新认识身体和心灵、痛苦和疾病,以及生命和死亡。 后来又出来一本 2,跟这本风格一致。

还有 《相约星期二》和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也可以一读。


100天行动读者反馈
@花花妈
@手可摘星辰
一切都是日积月累
现有付费课程  
① 
打败拖延症:
我是如何战胜拖延症的?
  关于warfalcon公众号  
①目前有2000+篇自我成长相关实用类文章
4年进入有道云笔记最有价值公号top10
6年占据印象笔记收藏服务总榜top1
④知乎同名,回答被100万+人收藏
文章搜索传送门
↓↓↓
加入一百天行动
↓↓↓
喜欢记得点在看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