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奥巴马给她明年要申请大学的女儿,给出了三条中肯的建议。白宫仅管试图保持低调,但是马莉娅·奥巴马的名校游还是被不少学生及路人认出,公布到网络上,引得《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诸多主流媒体都争相报道。大家甚至笑称马莉娅明年到底去哪儿念大学,比明年的总统大选更有意思。
虽然马莉娅从未公开表示对哪一所大学更感兴趣,但从她选择参观的学校中还是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马莉娅在进行大学参观时,被大家发现的目前已占了8所常青藤中的6所——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大学、布朗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还有斯坦福大学;以及最顶级的公立大学——加州伯克利。去年的暑假,马莉娅还被拍到穿着斯坦福的T恤衫和父母在玛莎葡萄园岛骑行。

穿着斯坦福T恤的马莉娅,左一为奥巴马
(拍摄者:Rick Friedman)
显然马莉娅志存高远;而在美国,大学的申请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即便是总统的女儿也没有特权能够保证进哪一所大学,而且在这个媒体对总统的批判都不依不饶的国家,要躲过众人的目光也绝非易事,招生办得顶住多少舆论压力——如果被录取,可能还会有众多媒体刨根究底地质问她的过人之处。确实也存在一些位高权重的人物,偷偷让子女在大二以转学的方式进入某精英大学,不过他们选择大二转学而非大一申请的动机,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名校录取大一新生的结果所受到的社会关注
撇开八卦不谈,我们今天就从招生官的角度来分析一下马莉娅这个“大学申请人”。美国大学招生官选人的时候在看什么?马莉娅有什么样的优势与劣势?
一、就读美国的精英私立高中对申请大学有帮助吗?
马莉娅就读于华盛顿一所精英高中西德维尔友谊学校(Sidwell Friends School),以下简称SFS。SFS被大家形容为“哈佛在华盛顿的私立学校”,课程包含从幼儿园到高中,培养了众多著名政治家的子女,集中包括好几位总统的子女。奥巴马的另一个女儿萨莎,副总统拜登的孙子目前也都在这所学校就读。另外,罗斯福总统的儿子,尼克松的女儿,克林顿的女儿和副总统戈尔的儿子均毕业于这所学校。

西德维尔友谊学校(SFS)
马莉娅在这样一所精英私立学校上学,有哪些不容忽视的优势呢?
顶尖的私立高中坐享优越的教学资源,对于学生的学术兴趣培养,课外活动组织,体育特长锻炼都有很高的重视和投入,而这些都是大学申请的鲜活素材。
单从升学的角度看,私立高中往往配有完善的升学指导部门和优秀的师资。有报告显示,在公立高中,辅导员们大概花23%的时间指导学生的大学申请;而在私立高中,辅导员们则会花53%的时间在这上面。此外,四分之三的私立高中会聘用一个专门负责大学申请的顾问,而一些极少数的美国公立学校能够做到这样。马莉娅就读的SFS,升学指导部门更是有六个专门负责大学申请的顾问。
而这些顾问们的资历如何呢?我们以Cory Zimmerman(也是InGenius Prep导师)为例,他曾担任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高级招生主任,在任时在本科部门每年阅读了成千上万份申请,是奖学金委员会的联合总监,又负责运动特长的特殊招生。这样的升学顾问们,从学生们一进入高中,就开始引导他们朝着目标学校规划学习和课外活动,建议他们怎么选课,什么时候参加标准化考试;从11年级的春季开始,更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熟悉大学申请的每个环节,SFS以及其他顶尖私立高中的学生们在大学申请上自然更胜一筹。
另一方面,从大学的角度看,如果一个高中历年来为自己输送非常优质的学生,而且这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也很有作为的话,大学的招生办也会逐渐这个高中的“品牌”产生信任与认可。以哈佛为例,我们来看下面这幅图,这个来自2013年哈佛新生注册办公室的数据表明,两年前哈佛入学的新生中:6%的学生来自10所顶尖的高中,11%的高中向哈佛输送了32%的学生,而74%的高中只出了1个学生。而在这个百分比之外,更多大把大把的学校没有一个学生申请到哈佛。

来自哈佛校报The Harvard Crimson,
制作:Jake Freyer)
那么问题来了,进入一个顶尖的高中是否就是一脚迈进常青藤,从此高枕无忧呢?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个研究显示,在学术能力相同的情况下,选择一个学霸云集的高中,对申请顶尖大学反而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换句话说,假设马莉娅SAT2100分,她在SFS这所顶尖的高中可能完全算不上冒尖,但如果在SAT平均分只有1300的公立学校就能一下子脱颖而出。
说到底,大学并不会给每个高中一个整体的录取比例,招生办的的决策还是回归到每个申请人本身的材料上的。InGenius Prep的达特茅斯前招生官Ben Schwartz,曾在回答中国家长对是否选择美国高中的疑问时说过:“招生办在看申请材料的时候,是把材料放在学校的背景中考察的。无论来自哪个学校,我们都会看学生是否能够有效地利用该校提供的资源……招生办不会直接比较来自两个各方面教学资源差异很大的学校的学生,他们会结合学生所处的环境(包括这个环境的常态、存在的资源、以及能作出的改变),来全面考察这个学生的申请主线、成就和贡献。”
二、丰富的课外活动经历在大学申请中意味着什么?
在美国大学的申请中,除了考试成绩之外,出众的课外活动是很重要的,特别是申请顶尖的大学。我常常听到常青藤的前招生官们谈及申请竞争程度之激烈,SAT满分和年级第一名根本不会让他们多看两眼,他们更感兴趣这个学生在课堂之外,如何支配他们的时间和精力
作为总统的女儿,马莉娅注定有许多不同寻常的经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今天和教皇弗朗西斯谈人生哲学,明天和习大大共进晚餐。

玛丽亚和教皇弗朗西斯握手
(拍摄者:Chuck Kennedy)
毫无疑问,她所去过的地方和她所接触的人物,让她跟同龄人相比拥有更广博的视野和知识,更有好奇心——这个在大学申请以及面试的时候显而易见。”在国家第一夫人图书馆的研究总统家庭的历史学家卡尔·安东尼说。
但这些是绝对的优势吗?有些同学说,我虽然没能和各国总理握手,但是我的异国文化体验、国际交流经历也不少呀,是不是应该在申请材料中重点强调一下?达特茅斯的前招生官副主任Michele Hernández就再三告诫申请人:千万不要在申请中轻易显示出自己的优于常人的特权——这么做只会让招生官抬高对你的期待!除非那些经历让你产生了深刻的思考,或者你在这段经历中对当地的人带去了深远的影响,不然你只是暴露了自己土豪的身份;在美国,有钱的家庭才会送小孩去私立学校,才请得起昂贵的私人教师,投资孩子的各种兴趣爱好;比一般的学生优秀不应该吗?这个情况在马莉娅身上也同样适用,她的特殊身份摆在那里,要让招生官觉得她真的了不起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美国大学在衡量申请人时这种“比较”的概念,一直让我颇为欣赏。这其实是一个“公平与平等”的问题,曾经有人用下面这张很经典的图,来解释“平等并不意味着公平”。如果我们都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每个学生,比如中国的高考,给(同一地区内)每个考生一个“平等”的机会,但对于每个起点不同的学生来说,真的公平吗,这是不是 “寒门难再出贵子”的一个原因呢?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大学的招生办,大部分时候更希望给每个申请人一个“公平”的机会他们想看到申请人在父母提供的平台上,有创造什么样属于自己的成就。当然了,美国人的教育改革,三句话不离“增加低收入群众的教育资源”这一大旗,源头也是社会贫富悬殊。

平等 vs. 公平
回到正题上,马莉娅对自己课外活动的安排还是很有一些值得大家借鉴的点,比如暑假安排,比如社区服务
学生如何安排暑假这个大块属于自己的时间,来发展自身的兴趣和抱负,是招生官非常看重的。反过来,如果你的暑假全用来补习SAT和托福,翻译成招生官的话来说,就是没什么想法和追求。
刚刚过去的暑假,马莉娅在纽约市参加了HBO的(Home Box Office,总部位于美国纽约的有线电视网络媒体公司)电视剧“Girls”的制作。而这已经是她的第二份和电视制作相关的实习了。在2014年的暑假,马莉娅还在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担任由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制作,哈莉·贝瑞主演的科幻电视剧“Extant”的制作助理。
且不谈她如何获得这些高大上的实习机会,马莉娅至少是在追求和发展她自己的兴趣爱好——影视制作。她早前透露过自己对这个专业方向感兴趣,现在则是在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对影视制作的热爱。我现在接触到的10个中国高中生里面7个以后想要学习经济学;在你表达自己的专业意向前,请问一下你的活动中有支撑自己对经济学感兴趣的经历吗?
三、父母的教育背景对申请大学有优势吗?
奥巴马从哥伦比亚大学本科毕业;米歇尔从普林斯顿本科毕业;普林斯顿和奥巴马家庭还有另一层联系——米歇尔的侄女现在是普林斯顿女子篮球队上的一员。另外,奥巴马和米歇尔都毕业于哈佛法学院

穿着普林斯顿T恤的米歇尔&穿着哥伦比亚T恤的奥巴马
给校友的子女入学的优先权,在美国的高等教育中有着很长一段历史。不是说基因或家教对孩子教育的有多么重大的影响,这么做的目的纯粹是学校为了维护好的校友关系;或者从实际的角度讲,是为了营造一种鼓励校友们对学校进行慷慨捐赠的氛围,而给校友们的一份憧憬——有朝一日自己的下一代或者下下代也会在这里上学。
那么校友的子女的优势,和常人相比到底有多大呢?
哈佛教育学院的一个博士生在2011年的时候,对30所顶尖大学进行了全面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这30所学校,如果你的父母从这个学校的本科毕业,你的录取机会比非校友子女平均高出6倍;如果你的父母在这个学校上过研究生或者博士生,或者你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兄弟姐妹,叔叔阿姨从这个学校毕业,你的录取几率平均是一般人的2倍
也就是说,如果马莉娅在2011年申请大学,她申请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都有很大的优势;申请哈佛也有不小的优势。那到了2015年,这个优势还这么明显吗?
从美国社会发展的趋势看,照顾校友子女这种做法,在越来越多人的指责与诟病中,逐渐被淘汰。要知道1958年的时候,普林斯顿人的儿子能否被录取只取决于一个问题,他能否成功毕业?只要能毕业,就可以上普林斯顿,就这么简单。到现在,不可否认校友的优势依旧存在,但哈佛招生办则含蓄地表示,“我们只是多看这个申请人两眼而已”。做的比较好的,像麻省理工和加州理工,他们在招生信息中明确表示不管是不是校友子女都一视同仁。
另一方面,如果一个家庭中,从来都没有出过一个大学生,其实对大学申请也是有好处的。学校无论是从增加学生群体多样性的角度出发,还是从照顾教育资源贫乏的群体角度出发,都会增加该申请人被录取的可能。不过这个好处马莉娅肯定是轮不到了。


总而言之,精英高中、课外活动、 父母的教育背景这三方面,客观上讲都能给马莉娅带去些许优势,但也会给她设置了一些潜在的绊脚石。和这三点相比,马莉娅更大的优势可能还是她的肤色。平权法案下,非洲裔的申请人的门槛真心不高。而亚裔则相反,要申请上名校则是难上加难。
在看了对马莉娅的分析以后,你有什么样的启发呢?羡慕嫉妒则大可不必,毕竟投胎也是个技术活。这个世界无法做到绝对的公平与公正,但你能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做出什么样的改变,如何来利用周围已有的资源,挖掘潜在的资源,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力。
在你无法控制自己拿到一副什么样的牌时,如何能够打好手中的牌,才是美国大学申请中制胜的关键。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InGenius公益项目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