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宅到天荒地老是什么体验?
电影《东京狂想曲》给出了答案。
川香是个超级死宅男。
他整日闭门不出,不是打游戏,就是刷小说。
时间一久,他感觉空虚极了。
他把吃过的外卖盒叠得整整齐齐,把卫生纸里的卷筒纸芯,摆得像艺术品那般精致。
川香还是觉得无聊。
他就拿起卷筒纸芯,在掌心上印个圈圈,慢慢观察“圈圈”如何消失。
既然无聊,为什么不出门呢?
算了,对川香而言,门外新世界给他的恐惧,远比宅着所产生的孤独,更强,更令他难以承受。
于是,一宅,一晃,就是11年。
川香打算就这么一直宅到死。
直到有一天,门铃响起,在打开门后,他看到一个非常美丽的女生。
那是外卖配送员。
这时突然发生了地震。
美女外卖员被吓晕在地。
川香一时变得手足无措。
在淡定下来后,他发现女生手臂上画了几个方格,有点像开关按钮。
他按下一个方格。
女生瞬间苏醒,并起身离去。
在外卖员走后,川香宅着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成了煎熬。
他非常渴望再见到那个美女,然后说点什么。
他反反复复纠结。
终于在几日后一个上午,他鼓足勇气,迈向未知的世界,寻找未知的爱情。
走出家门后,他望了望四周,心突然一沉。
外面世界简直更压抑!
大街小巷全都大门紧闭,路上没有车,也没有人,一片死寂。
路上只有送外卖和送快递的机器人。
原来科技已经取代了所有劳动力,人们全都变成了宅男宅女。
川香隐约意识到了什么。
看来那个美女外卖员只是个机器人。
他爱这个机器人吗?
不,他只是渴望爱,渴望一种关系。
他继续往前走。
他通过窗户发现,宅男宅女们虽然都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却个个阴沉着脸,犹如置身于人间地狱。
电影主题在此刻喷涌而出——有一种自我凋零,叫“死宅着”
电影情节虽然夸张,但也告诉我们一个事实:现在宅男宅女数量正日益增长。
曾有媒体针对一群90后职场人做过问卷调查。
结果有40%以上的人,觉得自己属于“宅生活”。
当然,“宅”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不存在是非对错,但它有利弊之分。
我先来剖析下“喜欢宅”的原因。
我们之所以喜欢宅着,是因为我们在逃避。
逃避社交带来的恐惧,逃避在人际关系里可能遭受的伤害。
要知道,人是社交动物。
弗洛伊德也发现,人在孩童时,对制造“人际关系”都有着天然的渴求。
西方有个故事,把这点形容的恰如其分。
一个人在去世后,见到了上帝。
上帝问:“你接下来想去哪里?”
他说:“我要去一个风景迷人的地方,有好山好水,还有足够的食物和一栋别墅。”
上帝满足了他。
一年后,他自杀了,他再次见到上帝。
他说:“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我都快疯了,那简直就是地狱!”
上帝说:“那本来就是地狱。”
在《肖生克的救赎》里,监狱中最折磨人的刑罚,就是“关禁闭”。
所以,什么是地狱?
自我封闭即是。
人刚来到这个世界时,会本能的去与新事物建立起关系。
但在成长过程中,你被“人际关系”严重伤害了。
一般来说,凶手多是原生家庭。
斯科特曾接待过一个严重自闭症患者。
通过精神分析后,斯科特找出结症所在:患者在6岁时,遭到了父母严重的忽视。
因为父母经常对他不理不睬,他开始觉得自己是多余的,是啰嗦的。
于是,他形成一种认知:能不说话,就不说话,反正这个世界不欢迎我。
这个是一个恶性循环。
他越害怕,越容易受挫,最后就越自闭。
难怪斯科特说,所有恐惧社交的人,都可以在早期亲子关系中找出裂缝。
这些“裂缝”会刻在你的潜意识里,形成一种不易察觉的恐惧。
这时,你会慢慢形成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宅着,拒绝社交,拒绝触碰新事物。
再加上现在互联网的普及,这就更加重了你“保护机制”的形成。
大门一关,往床上一倒,追剧、刷朋友圈、二次元漫画······什么都在自我掌控之中,想想都舒服。
是挺舒服的,可事实呢?
我们不可能永远处于可控环境之中,我们需要奋斗,需要恋爱,需要面临很多未知的可能。
自我封闭久了之后,人一旦面临未知的东西,就会有一种失控感。
那是一种很糟糕的体验。
它会让你感到焦虑,变得不自信,抗挫折能力也会下降。
说简单点,我们会变得非常缺乏安全感。
我读中学那会,算是超级宅男了。
亲戚还给我取了个外号,叫“假妹勒”
意思是“假的女孩”,用来讽刺我太宅,跟姑娘一样喜欢腻在房间。
其实我是非常渴望交朋友的。
但受原生家庭影响,我自卑心很重,常被朋友欺负,久而久之,也就对社交有了恐惧。
所以干脆宅在家,用门阻挡一切伤害。
这导致一个问题:在亲密关系里,我变成了一个吸血鬼。
我初恋是高一认识的。
因为人际关系的贫乏,我精神上对她特别依赖,而过度依赖,就意味着控制。
她为什么不回我消息,她怎么可以不陪我······
因为没有人给我安全感,所以我必须要将她牢牢握住。
她当然感觉不舒服。
难怪高三毕业分手时,她会说出一句:“终于分了,我终于解脱了!”
所以,过于宅的人,不但抗挫折能力弱,处理亲密关系也很糟糕。
心理学有个名词,叫“自我疆界”。
通俗来讲,就是指一个人对人际关系和新生事物的接受度。
自我疆界狭窄的人,他情感需求的满足,会出现两极分化。
一,对不可控的关系,一律拒绝。
比如陌生人,或者关系一般的同事朋友,他会放弃从这儿寻找安全感、信任感。
二,对可控的关系,过度索取。
最常见的,就是从伴侣身上索取。
所以我们会发现,宅女最喜欢说的话就是:“我怎么感觉不到你爱我?”——这不是无理取闹,是因为她真的很缺乏安全感。
而这样过度依赖和索取,必然就会引发更多的矛盾。
总结而言,“宅生活”只是表面轻松,让你避免了很多社交烦恼,但其实,不过是把受伤的心封闭起来,使它变得更容易受伤罢了。
当然,“宅生活”的对立面,并非就是疯狂社交。
闲来无事,你可以去咖啡馆坐坐。
有点闲钱,你可以来趟说走就走的旅行。
再或者,约同事吹吹牛,和朋友逛逛街,甚至说,出门随便干点啥都行。
因为宅在房间里,你的自我疆界就只有十几平方米那么大。
而走向未知,拥抱恐惧,你自我疆界就会无限延伸。
不要问,要是内心再受到人际关系的伤害怎么办?
人的一生,本来就是不断地经历创伤和修复的过程。
只要你敢直视你的欲求,每次创伤,都是对自我的提炼,每次修复,都会让我们懂得,如何更好的去与这个世界建立起关系。
这就是我为什么不建议钱宝宝们做“宅男”、“宅女”的原因。
因为你一旦拒绝了所有伤害,也就拒绝了所有可能——迈向幸福的可能。
亲爱的,你置顶/星标我了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