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7年6月21日

这是馒头说第 153 篇文章
这不是一篇荡气回肠的血性文章
相反,看了后可能会五味杂陈

【今日主打】
1900年6月21日
清朝向列强“宣战”
1
1900年的6月21日,清朝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那一天,清廷颁布了诏书,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
要知道,那时候不像现在,当时全世界的独立国家可能都不超过40个,而这11个强大的国家,基本上就代表了全世界。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那是一份发给朝廷内部一定级别以上官员的诏书,而不是递交给外国的正式宣战文本。但是,诏书的内容还是很荡气回肠的:
"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
而且从后面发生的事来看,双方发生的也确实是战争行为。所以,以当时清朝一国之力向列强开战,翻开整个世界近代史,这样的“血性”,找不到。
那一天颁布的诏书,是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出的。
但谁都知道,真正在幕后的,是慈禧太后。
那么,那一年已经65岁的慈禧太后,真的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了吗?

慈禧太后
2
要问慈禧究竟是中了哪门子邪,还是得回过头看看当时的背景。
从大环境来说,已无需赘述:1900年前后的大清王朝,已经风雨飘摇,列强在中华大地上都已经划分出了自己的势力范围。甲午一败,大清“同治中兴”的幻象被击碎,李鸿章所言“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即是指此——
中华大地尽管在数千年来也曾遭遇过各种夷族入侵乃至入主,但没有一次如同这一次:中国被迫被拉到了整个世界的大舞台上,与这个星球上所有先进的国家同台竞技。而威胁不再是只来自北方,从东南到西北,从陆地到海洋,整个中国维持数千年,自以为是“天朝大国”的制度根基即将受到彻底颠覆。
李鸿章
从小一点的环境来看,在列强染指的各个地方,国民与洋人的矛盾正在日趋尖锐,一大表现就是全国各地,民众与传教士的各种冲突频发,从1870年著名的“天津教案”开始,各地不断发生老百姓袭击教民,烧毁教堂的事件,双方之间火药味已经渐渐浓了起来。
1870年,天津民众焚毁法国教堂和旁边的法领馆,杀死近20名法、俄教民、神父和外交人员,外加30余名中国教民,引发“天津教案”。后清廷捕杀肇事人,赔款46万两白银。民间对此妥协处理非常不满,而被委派处理此事的曾国藩因此声誉大受影响,一年多后逝世。
如果再细化到一个具体的案例,那就是慈禧太后关于光绪帝废立的问题。
光绪皇帝虽然不是慈禧亲生的,但客观地说,慈禧确实还是含辛茹苦地把他拉扯大的,这对“母子”是有感情的。光绪这个皇帝寄托了慈禧太后关于退休后的美好梦想——只要你不要反对我,好好当你的皇帝,我就可以太太平平安享晚年了。
但是,1898年的“维新变法”让慈禧的美好愿景破碎了,尤其是康有为等一批人最后试图组织的“围园杀后”,更是让慈禧心惊加上心寒。重新执掌权力后,慈禧不得不考虑一个现实问题:要不要换个皇帝。
光绪帝
但皇帝却不是那么好换的。

首先,虽然光绪是慈禧的侄子,但慈禧毕竟还可以挂一个“太后”的名义垂帘听政,如果要换一个皇帝,辈分都比光绪要小,大清“太皇太后”垂帘的先例,从没有过。
其次,包括李鸿章在内的所有朝廷重臣和其他官员,几乎都反对换皇帝,这让慈禧非常难办。
第三,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西方列强都反对换皇帝——在他们眼里,光绪帝是一个开明的皇帝,他们愿意与他打交道,而不是慈禧。
想来想去,慈禧最终只能想出一个变通的方法:以光绪没有子嗣为理由,为他过继一个儿子过来,成为“大阿哥”,也就是未来最右可能接班成为皇帝的人。
这个人,叫做溥儁,当时15岁。溥儁的父亲,是光绪的堂兄弟,叫做载漪,当时的爵位是“端王”,是慈禧当时最看中,今后也最想倚重的一位皇族。
爱新觉罗·载漪
得知自己的儿子成为“皇储”,而自己很有可能会马上成为太上皇,载漪无疑是万分欣喜的。为了庆祝自己儿子成为“大阿哥”,他摆下宴席,邀请各国领馆公使赴宴——赴宴只是一个名义,各国公使只要来了,其实就是个表态,表态承认他儿子将来是大清的皇帝。
但是,宴席之日,各国公使无一人前来。
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列强不承认这个“未来皇帝”。
毫无疑问,载漪大怒。
但比载漪更生气的,是背后操作的慈禧。慈禧本来就觉得在“换君”问题上,西方列强一直在和自己唱反调——你们不同意我换,那意思就是要换我喽?
如今,更是等于直接摊牌了。
就这样,从整个国家,到民众,再到最高统治者,其实都已经开始快控制不住自己对西方列强的不满了。
这种屈辱和怨恨经过不断的酝酿和发酵,到了一触即燃的地步。
需要的,只是一个导火索。
3
义和团,成了这根导火索。
关于“义和团”这件事,完全可以单列一篇。在这里限于篇幅,只能简单地概括为:

这是一个19世纪末兴起于山东的松散民间组织,也叫“义和拳”。这个组织成分非常复杂:既有贫苦农民、手工业者、城市贫民、小商贩和运输工人等下层人民,也有部分官军、富绅甚至王公贵族,到了后来声势壮大时,也混杂进了不少流氓无赖。
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一直比较暧昧,一会因为它可能威胁统治而剿灭,一会又因为它反对洋人而招抚。这使得义和团在山东还是慢慢蓬勃开展了起来。义和团主要的斗争对象是手无寸铁的外国传教士和中国教民,所以总是能获得“大胜”。
义和团
1899年,袁世凯调任山东巡抚。这位老兄历来对义和团无好感,尤其不信义和团一直宣称的“刀枪不入”,所以他上任后,抓来几位义和团的“大师兄”,当场让人对着人家的肚子就是一枪,枪枪毙命,由此展开镇压。
由于在山东受到袁世凯的压制,义和团转向直隶,很快蔓延到了京畿。一开始,慈禧也是命人严加剿灭的,但有一个人却从中看到了机会,那就是一直对列强心存怨念的端王载漪。
由于义和团的口号从最初的“反清复明”转变到了“扶清灭洋”,这让载漪看到了希望——不让自己儿子做皇帝的是洋人,如果借义和团赶跑了洋人,自己的儿子就可以顺利继位了。

于是,以载漪为首的团体,开始了对慈禧的游说,试图让老佛爷相信,义和团真的是有“神通”的,真的是可以加以利用,赶跑洋人的。
关于慈禧是否真的相信义和团,现在依旧有不少争论。但有一点没有什么疑义的是,那个时候慈禧确实被义和团逼入了墙角。
义和团
1900年5月28日,鉴于义和团开始频频杀害外国传教士,西方列强在清政府剿灭不利的情况下,提出要派“使馆卫队”进入北京。慈禧一开始拒绝了,后来被迫在5月31日同意每个使馆配备的卫队不要超过30人。结果列强先后派来了400多人,又派来了2000人的联军兵临北京,这就让慈禧感到了莫大的威胁。
为了预防不测,慈禧调集军队入京拱卫,结果董福祥率领的武卫后军,6月11日在永定门擒杀了日本书记官山杉彬(据说被开膛破腹),使得局势进一步恶化。
在火药味渐浓之际,不管是否真的相信,慈禧对义和团的态度开始转变。
6月5日和6月6日,慈禧派出了赵舒翘和刚毅去涿州考察义和团。这两人都绝非泛泛之辈,赵舒翘作为曾经的刑部尚书,平反过大量冤假错案,而刚毅更是平反过著名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火眼金睛的赵舒翘一看就知道义和团是乌合之众,绝不可能抵抗列强军队,但刚毅却是载漪集团的。他紧接着跟去涿州,就是怕赵舒翘“乱讲话”。结果,刚毅向慈禧“力言拳民可恃”,而刚毅对赵舒翘有知遇之恩,后者最终也只能附和。
赵舒翘
这次的考察对慈禧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从6月10日开始,在政府的默许下,义和团开始大量进京,慈禧已经势如骑虎。
但真正促成慈禧下定决心“宣战”的,还不是义和团。
4
真正让慈禧决定不惜赌上国运一战的,是一份“密报”。

按照唐德刚先生《晚清七十年》中的说法,在6月17日外国联军攻破天津大沽口炮台后,慈禧得到了心腹荣禄的一份密报:列强要废黜慈禧,归政光绪!
大沽口炮台抗敌场景还原
这就触及了慈禧最最底线的原则了——割地,赔款,都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但如果要将自己废黜,作为一个独裁者,她知道自己将死无葬身之地。
但慈禧不知道的是,荣禄得到的是一份假密报。
荣禄的这份密报,是从他自己的心腹,江苏粮道罗嘉杰那里得来的。而这份所谓的“密报”,后来被证明其实只是一张上海英商所办的英文报纸《北华捷报》(North-ChinaDairyNews)上准备发表的一篇社论而已,结果被当成列强已经议定的秘密情报被送了过来(也有说法,这是载漪派人操作的,目的就是逼慈禧下定决心与列强决绝
慈禧的心腹荣禄。关于荣禄传递“密报”导致慈禧决心一战,范文澜在所著的的《中国近代史》也持这种说法。不过,胡绳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的观点认为,是慈禧太后宣战是为了把义和团推给帝国主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慈禧太后的心情无疑是悲凉的,第二天,她即召开御前会议,表态:
“既然战亦亡,不战亦亡,等亡也,一战而亡不犹愈乎?”
于是,御前会议,就成了战争总动员。
一场被称为“庚子事变”的冲突,就此开始。
5
关于这场战争的结果,大家其实都已经知道了。

但这里还想说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当时慈禧下令进攻各国使馆,为什么居然打不下来?
当时北京城内使馆区内被围人数约3000人,其中约2000 为寻求保护之华人;400人为外国男性平民,另有147名妇女及76名小童。至于士兵、水兵及陆战队共409人,武装有3挺机枪及四门小口径火炮。
而围攻使馆取的军队,以董福祥的甘军为主力,再加上义和团,兵力超过2万,虽然战斗力颇为可疑,但围攻十几天,怎么会打不下来?
1900年,北京城内的义和团
那是因为,慈禧开战后没几天,就后悔了,她知道一定要给自己留后路。
深知老佛爷心理的荣禄,马上把全德式装备的最精锐的袁世凯部队调走(袁世凯本来就不想打),换上了装备低劣,只有土炮的董福祥的甘军。而就算这样,还暗中调遣,所有的大炮只是放空炮而且还故意偏离目标。不仅如此,按照慈禧的意思,还不断派人假扮土匪,往使馆区里送粮食,牛肉,蔬菜,甚至还有西瓜——不然就算打不死,洋人们也早就饿死了。
八国联军侵入北京
第二件事是,那些清廷重臣们,为什么不支持慈禧?
慈禧的“宣战”诏书下达到各地之后,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第一个带头站了出来,表示这是“乱命”,拒不受诏。在李鸿章的带动下,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骙、山东巡抚袁世凯、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这些架构起整个大清江山的官员,纷纷响应,并且达成盟约不参加战斗,与各国互不侵犯,史称称“东南互保”(陕西巡抚端方、四川总督奎俊没有参加,但表态支持)
其实理由也很简单:这简直就是瞎胡闹嘛!
“东南互保”直接造成清朝中央集权的威信大幅度下降,为后来辛亥革命后各省争先恐后独立埋下了伏笔。
第三件事,就是义和团的命运。
1900年8月15日,八国联军兵临北京城下,慈禧携光绪仓皇逃离(临走前还没忘记把珍妃丢井里)。但在逃亡途中,慈禧得到了一个对她而言莫大的安慰——列强并没有废黜她的意思。
八国联军攻陷紫禁城后,在乾清宫内合影
既然如此,她就要动原来就准备“垫刀头”的义和团了。
9月7日,慈禧下诏对义和团“痛加铲除”,义和团一下子从“国家的中流砥柱”变成了“人人得而诛之的乱民”。
义和团团民被斩首
哦,对了,还要杀一群官员的人头。
在“宣战”之初,谁要是主和,慈禧就砍谁的头,一共先后砍了包括徐景澄在内的五位劝谏大臣的头,因为他们上奏“攻杀使臣,中外皆无成案”。
在败战之际,谁要是当初主战,慈禧就砍谁的头。
1901年初,宣战“主谋”载漪被发配新疆永远监禁,主战集团的载勋赐自尽,毓贤原本也发配新疆,但最后定为处斩。刚毅剥夺一切官职(在逃亡路上已腹泻而死)
还有那个被迫附和恩师刚毅意见的赵舒翘。
事变之后,慈禧迫于洋人要“惩治祸首”的压力,下令将赵舒翘“斩立决”,后来赵舒翘实在是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百姓在北京聚众闹事,最后变成“赐死”。赵舒翘先是吞金不死,服砒霜又未能如愿,最后被家人含泪用纸糊住七窍,灌烧酒而死,时年53岁。
他们都是最终为慈禧买单的人。
被斩首的清朝官员
【馒头说】
近年来,“义和团”有别于原来历史教科书的一面,开始越来越多展现出来。
这个组织松散,三教九流无所不包的团体,当年进入北京城后,他们确实是想和洋人干一架,但同时也滥杀无辜,自相残杀,进而奸淫妇女,抢掠商家,到处放火——因为要烧一家西药铺,北京前门4000多家商户被义和团一把火烧为灰烬。
对“义和团”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是好事。因为这有助于国人进一步清醒地认识过去、现在和未来。但是,当时的中国面临“三千年之大变局”,那些庙堂之上的大人们尚且都束手无策,我们动辄把所有责任全都推给没有接受过什么教育,很多只是以为赶走洋人就能过上好日子的义和团民众,却也有失偏颇——更何况,真正鼓动义和团暴动的,不是百姓自己,而是朝廷自身。
至于有一些由此延伸的说法,更有些莫名其妙了。
比如有文章把八国联军说成是“正义之师”,把1900年的这场事变说成是人家一场解救人质的伟大行动。
没错,清廷围攻使馆本身就是荒谬绝伦之事,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各国为此动兵护侨,也很难怪人家。但八国联军进城之后,真的是一支“正义之师”吗?
联军进城后,法国教士樊国梁公然发出“布告”,鼓动天主教徒抢劫,规定抢劫不满50银两的,不用上缴;超过50银两的,应归公集中均分。法国媒体曾刊登回国士兵的陈述:“我们奉命在城中为所欲为三天,爱杀就杀,爱拿就拿,实际抢了八天。”
根据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文章,仅在河北任丘县一处,美国基督传教士梅子明(William Ament)提出‘用人头抵人头’为口号,杀害了中国无辜农民680人。
至于八国联军中的俄国,迅速出兵,但占领的却是中国东北的满洲,然后以出兵最多为由,要求中国赔款一亿多两白银,占整个庚子赔款的29%(庚子赔款后来各国都有退款,参见“馒头说”唯一的一期音频推送)
更不要去说这场骚乱的最根本原因了:你们为什么会在中国?你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特权?为什么老百姓那么恨你们?
剖析“庚子事件”,提出各种观点和看法,都是反思。
宣扬八国联军当初是“正义之师”,那不是反思。
是扯淡。

感谢关注微信公号 馒头说 mantoutalk,下期见。
你可能还会对以下文章感兴趣:
苹果手机用户有赞赏可长按下面二维码,我无法看到你们的名字,只能这里说上一声“谢谢!”
长按二维码可直接关注本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