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微士
文章来源 | 福音腓立比
编 者 按 
四年一次的世界杯足球赛已经在俄罗斯拉开帷幕,全世界球迷的热情再一次被点燃。虽然中国足球队在世界杯露脸的机会不多,但中国人还是非常喜欢足球的,国内联赛也开展得红红火火。但你可能不知道,现代足球进入中国,竟是从一位叫边得志的德国宣教士开始的。
宣教士,把现代足球带入中国的人
01
中国人,对足球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不是源于屡战屡败后对胜利的渴望,而是自视中国乃足球的起源地。虽然,每一种起源说,在国际上总会有那样或这样的争执,但随着前国际足联主席阿维兰热、布拉特的相继发声,而一锤定音。1958年7月,时任国际足联主席阿维兰热博士在中国访问时,代表国际足联官方承认:足球起源于中国。   
另一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布拉特,更是在2000年时宣布:“足球起源于中国,然后从中国传给了埃及,之后再从埃及传到了希腊、罗马、法国,最后才传到英国。“
可能由于这一层的原因,也可能是足球本身的无穷魅力,国人的足球情结越来越浓,越走越近。
02
然而,中国的先祖们尽兴玩的其实是叫“蹴鞠”,现代足球却是起源于英国。
在英国的历史上,“football”(足球) 这个词约在15世纪开始出现,至1863年10月26日,英国伦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足球协会为止,标志着现代足球的正式诞生。但足球运动在英国应该至少早几百年就已存在,其时的英国人对足球的迷恋程度几近疯狂;又因踢球比较暴力,使得政府常常对足球施予禁令,因为政府担心民众对足球游戏的沉迷,会使他们忘记练习射箭,从而导致抵御外敌能力的下降.....
然而,这使大不列颠人民如痴如醉的现代足球又是怎样来到中国的呢?
这得回到1840年,当鸦片战争打响时,英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攻占香港,直至1843年签订《南京条约》,现代足球也“不失时机”地随着英殖民者从香港进入中国。在香港的大街小巷里,经常会有英国士兵在玩足球,慢慢的,在各教会学校中,华人学生也开始学玩球。
03
那么,足球由香港进入内地,到底又是谁带进来的呢?虽然坊间对此有不同的说法,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人一定是位宣教士。鲜为人知的是,宣教士们到中国为了更好地宣扬天国的福音,除了创建大量的医院、学校外,也把现今世界的第一运动带到了中国来。
柏格理来中国时,历经磨难,而且传福音果效甚微。直至1906年,也就是来华近20年后,神为他开了传福音的门。那年,应五位花苗汉子的要求,他创建了石门坎学塾,免费为大家教授汉语、算术、英语,还有体育,首期就有二十多位学员。柏格理不仅在教育、文字、医疗等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他带来的体育运动也影响甚巨。在石门坎简陋的学校里,除了有教室、宿舍和礼堂,还有足球场和游泳池。从1911年始,每年的端午节,石门坎学校都要举办运动会。此后,运动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至1932年时,已经有100多支来自各省份的运动队报名参加。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石门坎的知名度,也提升了福音的影响力。
1910年的石门坎运动会(伯格里摄)
cctv的著名体育记者张斌在香格里拉采访时,当地百姓对他称,他们才是现代足球传入中国的第一站,曾经有个传教士拿着个踢破的足球找当地皮匠修补,自此香格里拉人知晓了这项陌生的游戏。据说,石门坎学校里最拿手的体育运动项目正是足球,中华民国第一支国家足球队中就有来自石门坎的学生。
04
按地理位置来说,由香港进入广东是最便捷的路线,一些宣教士就选择了这条路线。于是,在广东的教会学校也开始被创建。令人惊奇的是,教会校园里出现了一种叫足球的运动。据1947年出版的《五华县志》记载,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德国巴色教会开办了元坑中书馆(中学),首次将足球运动作为体育课程传授,这应该是中国人第一次正式接触足球的时间。
巴色会是基督教新教差会,于1815年9月25日在瑞士北部德语区的巴塞尔市成立,属路德宗德国教会,1847年开始向中国派遣传教士,但因为内地清政府和民间的阻力,常只能在香港宣教。他们就采用门徒训练的策略,对内地来的信徒加以系统性的训练,然后差遣回老家宣道。由于受训的多名信徒来自广东五华,自然的第一个内地传教点就选择在了五华。来华的宣教士为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也是想尽方法。巴色会在五华除创建学校外,他们也带来了足球。
德国巴色教会创建的元坑中书院
在这里必须要提下两个人的名字,他们就是巴色会的宣教士毕安、边得志。《足球》报记者陈伟胜曾对现代足球在中国的发祥地和起源时间作了深入的调研。结果,他确认边得志就是把现代足球带入中国内地的洋鼻祖。他在自己撰写的《中国内地现代足球发源地为五华元坑》这篇文章中有详细的论证和介绍:
“边得志早在1862年来华,较早深入梅州地区进行传教,第一站传教地点是五华县的樟村,1865年毕安接管了樟村的教区,边得志再做“开荒牛”,转移到了距樟村40公里的五华县长布镇元坑村传教,并一到元坑就兴建教堂,吸引当地民众入教。边得志发现元坑无学校,民众的子女教育问题突出,因此边得志开始向巴色会提出了筹建学校的设想,希望通过兴办学校,吸引当地民众入教。

由于具有语言天赋的毕安来华短短3年,就已精通客家话,在筹备学校方面具备语言优势,所以巴色会于1866年,再次派遣毕安,接管了由边得志开辟的元坑教区,并于同年兴办了巴色会在中国内地的第一所西式小学——元坑小学。
兴办元坑小学之后,巴色会惊喜地发现,当地的客家人原来十分重视教育,为了使自己的后代能够接受西方教育,趋之若鹜,纷纷入教,巴色会在元坑的基督教教堂一片兴旺,这座元坑教堂也成为了内地最早、最著名的教堂之一。
毕安于1868年又扩建成宗源书室(初等小学)、养正书室(高等小学),开始辟有操场。当时高等小学设课程:古文选、四书、算术、珠算、诗歌、书法、体操等课程。巴色会甚至考虑扩大到筹办女校,以吸引女教徒,以扩大受教人口和性别。
同时,由于当地一直没有一所中学,毕安又向巴色会又提出了筹建元坑中学的建议,并于1868年开始着手筹备工作。1873年,毕安筹办已久的元坑中学终于开学了,当时称“中书馆”。它与旧式学馆、书院、私塾不同,实行班级制,学科是人文、自然、体育同时并举,德智体全面发展。据记载,当时课程开设文学(包括德文、经史、八股试帖、诗词)、科学(包括物理、化学、数学、测量、几何、三角)、哲学、神学、体育、音乐等六科。
为了增加中国学生对传教士们的好感,巴色会把精通体育技艺,特别善踢足球的边得志也派遣返回元坑。当时元坑中学的教室、校舍等欧式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上和山腰;该校针对山坡陡峭的地势,从校园左侧起修建一条3米宽的400米环山跑道;在山脚下的山坳里,有三面环山的草坪操场。在操场两端用木料搭成球门,由边得志教学生踢足球。”
05
无论是柏格理,还是边得志,在一个文明程度为零的荒蛮之地,只因有爱,倔强地进行着现代文明的演进。今日,当神奇的足球不断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欢乐时,勿忘那些爱神爱中国的外国宣教士。
基督徒、中国足球队队员张玉宁
视频 | 坠落的盘子


The love of the cross
当你在寻找的时候,
有一份爱,也在寻找你。
愿意吗?
耶稣基督是上帝的独生子,祂为我们舍命死在十字架上,三天后从死里复活,向祂认罪悔改,赦免你的罪,就必得着生命的拯救。
——战善战   尽程途   守主道  ——
执行编辑:Cheng
校对: Deborah
美编:Deborah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