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每逢佳节胖三斤”,
但是这个春节,你可能会胖十斤!
因为在暌违四年之后,
昨晚(大年初四),
让万千吃货期待的《舌尖上的中国3》
终于暖心回归!
看的是美食节目,却被种草买了锅
此前,随着《舌尖3》一条条令人垂涎欲滴的宣传片的相继播出,琳琅满目的美食再次吊起大家的胃口,网友们纷纷表示小马扎、纸巾已备好,静等开播。
《舌尖3》第一集里都有些什么呢?
前方高能动图暴击!!!
看得你口水掉下来
 ▼
《舌尖3》目前豆瓣评分8.2
与第二季基本持平
与前两季一上来就推出“美食”的形式不同,
《舌尖上的中国 3》这次更讲求
跟美食相关的各种人文精神
比如第一期,就以“器具”为主。
第一集主题:器具
△1分钟预告片
刀——
锅——
灶——
笼——
案——
坛——
从陶器、青铜、铁器、瓷器,
中国烹饪器具一路走来,
伴随着文明不断前行,
新材料的发明、发现与应用,
烧烤、蒸煮、煎炒也相继出现,
中国烹饪方式产生了飞跃。
河南三门峡特有的穿山灶,
一个灶台七口锅
蒸煮炖焖还能保温,
可以放置七口锅同时操作,
非常高效,
能够很快做出当地著名的十碗席。
▲河南穿山灶
“一夜爆红”的章丘铁锅也不简单!
章丘手工铁锅制造需要历经十二道工序,
 再过十八遍火候, 
一千摄氏度高温锤炼,
经受三万六千次锻打,
直到锅如明镜。
除了锅之外,这个刀具也火了!
济南铁匠李士贞一家世代制刀,
他的技艺秘而不宣,
打出的刀声若龙吟,切姜如玉。
有网友表示:看了“舌尖3”
章丘铁锅、淮阳菜刀、银杏砧板全被种草
节目还没播完,
章丘铁锅就火了……
很久未联系的小伙伴,
也许会冒出来找你买锅
朋友圈里,
第一批“铁锅代购”已经出现!
有网友表示,
这哪里是纪录片?
根本就是个电视购物节目!
广东又双叒叕被点名了!
被种草的何止网友!
南报菌的心愿本上已经满满的都是厨具了!
正当南报君认真做着笔记时,
突然发现wuli大广东又双叒叕露脸了!
这次不是早茶也不是煲仔饭,
而是一!口!锅!
这口锅可是大有来头!
不信你看↓

这口来自“南海Ⅰ号”的锅虽无法被称之为爆款,却是爆款无法超越的前之古人。
“南海Ⅰ号”是迄今为止我国最为重要的水下考古成果之一。2007年4月,水下考古人员在对“南海Ⅰ号”整体打捞前进行了最后一次的周围清理和探摸工作,也就是在此次探摸中,又出水了大量的文物,其中包括了大量铁锅。
这些铁锅大多叠在一起,呈黑色,一层一层的,十分整齐。由于沉入海底的时间太长,这些铁锅已经发生了氧化,并和周围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变成巨大的凝结物。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中心主任魏峻表示,在对“南海Ⅰ号”的探摸中探明,“南海Ⅰ号”装载的文物主要是瓷器和铁器,均是随船销往国外的大宗商品。
“我们在水下探摸的时候发现,这些铁锅均码放在瓷器的上方,很规整”,广东省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崔勇称。
在“南海Ⅰ号”上的铁锅产自何方引起了考古界的极大兴趣。崔勇介绍,这些铁锅的产地很有可能产自佛山,
“佛山的铸造业从古至今一直都很发达,并且佛山曾经有专门研究铁器铸造的球墨铸造研究所。”
在广东阳江附近海域发现这艘“南海Ⅰ号”沉船,也让宋代饮食文化和铁锅的发展历史浮出历史海面。铁锅的历史始于秦汉,中国人的爆炒技法能独步世界也是因为中国人有这口锅!
只讲器具不见美食?网友急了
《舌尖3》第一集播完了,有观众表示不太喜欢
其他网友提醒:
这只是第一集,主题就是“器具”
据介绍,《舌尖3》共8集,每集50分钟,主题分别是
“器具”、“宴席”、“厨人”、“小吃”、“点心”、“食养”、“时节”、“融合”
,其中“器具”“食养”“融合”是三个新的创作主题方向;同时第三季还富有更多关于历史文化、人物命运以及食物关系的思考。

一如既往,《舌尖3》会讲很多美食的故事。透过这些中华美食的故事,主创团队希望表达的依然是中国人同食物之间的微妙情感与关系。
此前发布的先导预告片只有短短一分钟,却让人边看边流口水。
《舌尖》第三季先导片
60秒的时长闪现约41个画面,从柴米油盐煎炒烹炸到天地山河男女老少,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喷香的芝麻油

在调和中散发出最原始的醇香
不同的刀法
展现出食材完全不同的滋味
年糕点上红点
体现出国人亘古不变的美好祝福
把美的享受投入到食物中
在温度的变化中
绽放第二次生命
熬的不仅仅是食物
也是绵绵的思念
“爱是最好的调味品”
《舌尖3》如此备受瞩目,它究竟是如何拍摄出来的?有记者采访了导演刘鸿彦。
▲刘鸿彦 
本次《舌尖3》起用了新的团队,由纪录片导演刘鸿彦担任总导演和总制片人。
▲外籍摄影师Benito Strangio Cinematographer与刘鸿彦
在《舌尖3》的创作团队里,有新老导演思想的碰撞,有外籍摄影师的加盟。这是《舌尖3》想要超越以往的视听感观,以图寻找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将这些人凝聚在一起的除了《舌尖》品牌的号召力,更多的是他们对纪录片的执着,对团队的热爱。用导演刘鸿彦的话说,“爱是最好的调味品。”
▲拍摄现场
从2017年4月到现在10个多月的时间里,《舌尖3》剧组走遍了全国20多个省市,拍摄地点110多处,调研采访300多人,拍摄美食400多道,素材量最大的一集达40多个T。
做惯了现实题材的纪录片,《舌尖3》对声音的极致追求几乎到了“变态”的程度。一个炒菜时的火苗镜头,在不出意外一遍通过的情况下,前后至少要分别收3遍音才能达到导演组的要求。
“我们从一开始的时候一再跟所有的导演强调,而且专门让我们的录音指导给录音师都开过会,就是提我们在声音方面的要求。我们要求所有的画面肯定都要有同期声,我们对于这个声音的追求到后来挺‘变态’的。”
以往的纪录片里,民乐很少被使用,为了更多地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舌尖3》中将民乐与现代音乐进行了融合。
“对于很多观众来说不了解民乐,尤其是民乐有很多各种稀奇古怪的乐器。我们针对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都有一些不同的创作。比如说对福建最古老的南音做一种改变;比如像云南也是取材当地民歌做了改变和变奏。希望通过这样的机会,让观众更多地再去了解一下我们民族音乐不一样的面貌,时尚的面貌。”
由于拍摄制作时间紧张,导演刘鸿彦对每一集都制定了严格严谨的时间表,团队每天大都需要拍摄高达14个小时。
▲拍摄现场
拍摄中,剧组对外一致保密,不能提自己正在拍《舌尖3》。一是怕引起围观,影响拍摄的真实感;二是对拍摄内容的保密。曾经在拍摄现场,摄像师大哥“匿名”与正在跳广场舞的大妈协调沟通了半天,拍摄才得以顺利进行。
拍摄中,往往需要辗转多地,剧组乘坐的高铁常会在无名小站仅仅逗留一两分钟。为了将十几件拍摄机器和行李在短暂时间内搬下高铁,剧组练就了“乾坤大挪移”的本领。
“我们设备量特别大,十几个箱子都是少的。很多地方坐火车高铁,尤其是小站就一分钟停车时间,十几箱子都得算好了,一个门不可能下来,两个门赶紧下,一下完车立刻开走,都是这种抢时间的状况。”
▲豪华坐骑之“游艇”
▲豪华坐骑之“小蹦蹦”
为了追溯食物的原料,工作人员在田间地头跟农用工具为友,上山下海和风雨为伴。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能用的都用上了。
这么优秀的纪录片,拍摄过程真的不易!
想看美食的小伙伴们,
今晚继续舔屏啊!
来源 | 中国青年报(zqbcyol)、辽沈晚报(lswbwx)、爆三样(sdbaosanyang)、CCTV文化十分(cctvwenhuashifen)、南方+客户端等
编辑 | 洪鑫
校对 | 杨远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