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美国秋季申请中,啄木鸟教育依不负众望,收获了丰硕的成果。而作为国内率先提出“活动规划”、“留学规划”理念的教育机构,啄木鸟的莘莘学子们也从一次次的活动中学习到了很多应试教育书本之外的知识和技能,积累了很多珍贵的感悟和经历。留学申请、活动规划,对于这些习惯于体制内教育的学生,是一种挑战、一种历练,也是一种成长、一次个人能力的全面提高。
下面是今年被加州伯克利大学录取的一位啄木鸟学子的自述,通过她的体悟和申请经验,我们可以了解到,美国大学需要的责任心、专注及实操技能等国内学生普遍缺乏的各类能力,是如何被培养出来的。而通过她的经验分享,我们也能够从中借鉴,让自己的申请之路更加顺畅。
大家好,我是于净溪,今天,我来分享我的申请故事。
我来自大连24中本部,目前录取学校有加州伯克利、洛杉矶、圣地亚哥、以及南加大。
早先对于美国大学最看重什么,我听到过好多种说法。千奇百怪、不一而足:文书、活动、竞赛奖项,体育赛事,什么都有。国内和美高可能有区别,每个大学可能也不一样,比如著名的麻省理工就是个大奖控。这么多说法,就一个共同点,就是标化不占多少。但是申请了一圈下来,给我的感觉是申请是门学问,很玄学。有些学校看起来很有希望,最后竟然没录上;有些学校看起来高不可攀,却最终欣然录取。正如我这次的申请,因为加州系统截止日期比较早,我的很多材料来不及更新,像一个重要的奖项,还是很久之后才接到通知。因此虽然很喜欢加州公立,但是却没敢抱太多希望。结果最后录取的学校全在加州。我觉得加州系的录取可能是跟我的其他方面,比如学习能力有关。这么一说却发现不管哪一点,感觉都很重要,说不定就会成为一个亮点或者黑点。因此综合我自己的申请经验,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不要忽略任何环节,从活动规划到文书提交,美国大学的申请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一次自我提升和自我认知的锻炼。
从“走流程”到“走心”
活动规划改变的不仅是活动
的确有人能够对某项爱好,真正的投注巨大的热情,持之以恒的钻研。像我就有同学他以前特别感兴趣某个话题,做了很多研究,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也给出了不少成果。但是我也相信会有很多很多人像我一样,并没有特别喜欢或者排斥的,就算喜欢也没有过多的去深入。所以从16年暑假开始着手安排的时候,也可以说是为了活动而活动。
(一)
根据common上的分类,活动的种类简直太多了。也因此,我的选择大多基于实际考虑。排除了一些特别耗费人力物力,门槛特别高的,然后选择那些能够让我有意愿去做的,愿意持续去做的。虽然这很有可能使我的活动看起来不那么高大上,但是我认为在活动方面的选择上还是要量力而行。虽然说我们不一定真的能够达到痴狂的钻研,但活动实在需要你的确感兴趣才行。
暑假时最早做的活动是一个帮扶孤独症的项目,属于社会公益范畴。因为无论申哪个专业,都要看社会责任感,这一块对于申请美国大学的同学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并且这类活动不能浅尝辄止,你需要证明你并不是心血来潮,或者为了满足什么要求才去做那么一次两次。公益活动要放长线,像我就从那个时起一直做到现在。尽管有时学习上忙到不可开交,但我从来没有停下过,也只有这样持续的热情才能够真正的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
除此以外公益活动最好能够做出新意。简单的捐款帮扶是大家都可以做到的,也是对他们帮助最为杯水车薪的一项。所以活动中要有创新精神,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解决问题。就比如说我的这个活动项目,虽然关注的也是自闭症的问题,但侧重点却和别的项目不同。它并非直接帮扶,看起来更像是后台操作:引进并普及先进方法,提高社会关注度和了解度,增加自闭症的社会融入,为他们的生活学习就业环境创造良好条件。项目的志愿者隶属于大连青年力量联盟,由全市内的中学生组成,分为若干小团队。起初我带领我们24中的团队,后来升任总负责,也担任联盟中的财务负责人,参与各大活动包括义卖义演。我还很热衷于日常的帮扶。但事实上,像日常的帮扶这种是很难呈现出来的,内容很琐碎,既不能成为文书素材也不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成就。一次次的活动下来,它对我来说已经不仅是一个活动项目了。它并不是申请表格或者文书里的那哪一段,而是我真正的一个提升、一次成长。
从我个人能力上说,最早的时候,我面对工作是束手无策的。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带领这么多人,怎样去规划、安排一个组的工作,如何有效的沟通交流,在大型活动中有哪些事情需要注意,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如何根据需求(是需要善款还是需要声势)来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和地点……我还记得那次,罗斯福广场一场大型的义卖义演,卖的人、演的人,组织规划的人都很尽职尽责,费了一大番力气,但是其实最后的收入只有三千多,仅仅能够算是抵掉了支出。但是那场活动我们的目的在于唤起大家对于自闭症的关注,而事实也达到目的,吸引了好多人来围观,所以虽然没有获得很多义卖收入,我们却依旧是做了一次成功的活动。此外还有很多这种实际性的需要我们去考虑、抉择的东西,书本上、课堂上却都不会涉及到。而我从最初的无从下手到后来的游刃有余,要感谢啄木鸟的老师们的指导、建议、帮助、包容。感谢啄木鸟给了我这么一个机会来练习,在实践中、在服务中去体会感悟。如果没有啄木鸟老师们的指导,到今天我也无法获得如此多的收获。
而从我整个人的成长中看,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的很多故事,让我印象深刻,也让我感悟良多。我至今记忆深刻的一个画面是去年的12月3号,一场慈善音乐会。有一个节目是孩子们演出的非洲鼓。一个老师在台下引导他们,一边敲着自己的那个鼓,一边很大声的为这些孩子喊口号,喊“勇敢、必胜”。但这些孩子每人心中都有一片自己的世界,他们的专注力并不容易高强度的集中在这片舞台,所以虽然排练了很多遍,但是最终效果并不甚理想。实际去与他们共处过的人才能切实体会,有些时候这些孩子的表现的确是很耗人的耐心的。但那个老师始终是那么执著的、那么投入的、那么卖力热情的来引导着这些孩子。她也还是个年轻的漂亮小姐姐,或许很多她的同龄人对自己的包都会比对别的孩子更关注一些。也有很多人不乐意跟这些,所谓社会上不正常的人在一起。但总有人会愿意为这些孩子付出真心。我当时站在后台,看到这里,敬佩这个姐姐的同时也想明白高中校长的一句话:“人要有担当,不能光顾着自己这一亩三分地。”之前我仿佛温室中的花朵,不谙世事,有哪些人需要帮助?有哪些事需要担当?毫无思绪,也很少的去深刻思考。但因为这次活动,我才真切的见识到,有这么一群人是需要帮助的,而有这么一群人,愿意为他们来付出。如果没有这次活动的经历,我不知道我还要多久才能领悟,也不知道要迟多久才能为他人付出我的一份力量和善意。
上述种种还仅仅是一个社会服务带给我的,虽然详述社区活动中的感悟便能洋洋洒洒写出很多。然而,对于申请光有社区活动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其他的活动,尤其是要有一个证明学术能力的,一个跟自己未来的专业方向挂钩的活动项目。
由于我想选择数学专业,所以我参加了一个数学建模的夏令营,在那里遇到的小伙伴们也基本都我一样,目标方向是数学、经济或者商科。这个项目的安排被放在了高二下的暑假,因为它对知识储备的要求比较高。建模的过程需要大量使用微积分。而那时候我的美国大学学分课,也就是AP,已经考了微积分、统计和宏观经济。所以对付这些还是比较自如的。不敢说自己真的就做到了多少,但假若离开了这两方面的铺垫,放在高一上来做,那么我很可能会寸步难行。所以,这也是我的一个小经验,学术活动不能提得太早,知识学会了再说也不迟。
此外一些非主打的活动,就穿插在各处。比如领导力的培养和提升,我并没有选择在学校争学生会那几个位置,而是找了一个比较冷门,不被人看好的社团,通过更新它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来吸引关注,增加人气。从而真正带来一些改变。我之所以这么选,是因为学生会的位置,毕竟太有限了,太普通了,而且相对的耗费时间精力,而我恰巧没有打算往这方面投入那么多。这里又有一个小经验就是,非主打活动的选择也是一个权衡,在这里完全可以脑洞大一点,选冷门社团算一个,如果有音乐、美术这种的特长,却有没有什么太突出的奖项,也不想把它作为专业来算,那么就可以放到活动当中来。灵活运用你的各类技能,也不失为一个小的亮点。
从“没感觉”到“看对眼”
文书也需要合理匹配
(一)好文书思考要趁早
前期的活动安排,其实说浅也不浅,活动规划的好不仅是简历上添彩,对于很多人文书的写作也是一个很大的助力,就比如我。数学营结束之后,我就上北京讨论文书的事了。因为文书对我来说实在是一个非常头疼的事情。我初中记叙文就不好,可能因为太过理智,我不太喜欢“鸡汤”,也很难被某件特定的事触动太多情绪。就比如之前讲到的那个自闭症学生的老师,我会觉得很佩服她,会从她的行动中获得很多思考的头绪,但我并不会感动的热泪盈眶。而文书如果想打动人,偏偏还就需要这种强烈的感情。所以我在找素材的时候,是特别费劲的。这里也算我的一个教训吧,找素材不要等到写文书的时候再找,平时就要多想想。所谓的留心生活,就是注意生活。多回忆,多在意一下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感觉,不要觉得没有用。我自认为平时想事想的挺多,但真正到了这个时候,经常是大脑一片空白的。只有平时留意你的感触,等你看到题目才能一下反应上来,而这大概就是有感觉了。
当然,写文书的时候,大学的特点也是需要了解的,好有一个思路,一个方向。但最重要的还是在你自己,你自己想表达的东西,有多么的与众不同。我一开始的时候有一种迎合心理,想给大学看他最喜欢、最看重的东西。虽然“迎合学校”这点,根据以往的经验看也不失为一种技巧。但真正成文后总感觉,还是没有真正融入,没有让你自己和读者动心。学校组织的招生官见面会上,有人问过,文书应该写成什么样。回答是“to be yourself”,做你自己。虽然乍一看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指导意义,我们还是不知道该怎样做我们自己,但是归根结底文书写作的奥义就是这句抽象的话。你真正的自己是什么样,要早点抛析出来。到底什么让你印象深刻,你最珍重的是什么,最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如果不知道该怎么思考,那就找点参考,找往年的公开的文书。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多看一看,也是有帮助的。
(二)好文书也要好匹配
多数文书呢,都有好几个题目可供选。这里就要提到一个我不知道算是成功还是失败的经验有时候,我对这个题目有感觉,照着它写完,会发现这篇文书其实更适合另外一个题目。比如我的主文书,我想写的题目是失败。别人看到失败,通常会想到哪里没有做好,但我这个失败,从一开始,客观上都知道是一定会失败的,但我还这么做了,因此我的失败就和别人有些不太一样的创新之处。然而写完老师教我修改的时候,说,这并非就是一场失败,这是你的一种与众不同的特点。而我的这种气质,是我自己的一部分,所以最后放在了特点那个题目下面。当然这种做法也有弊端,那就是有一种考试作文迁移的感觉,再怎么迁移都还有些许的不自然。但好处就是对于我这种很难找到感觉的人。找到感觉后的成文才是最艰难的一步,所以到了这种时候,换题目就不用怕了,至少你写出了最真切的东西,也通过老师的不同的角度找到了最合适的题目。
(三)好文书是改出来的
很少有文书能一次成型,第一稿和第二稿之间,往往会发生比较大的改变。结构、语序、记述方式……什么都会调整。不用怕,改多了反而更好。第二稿第三稿之间,大概就都是细节了,比如一些细节的修正、修辞、语法这种小处。而最终定稿后还需要核查一遍,仔细看那些琐碎的地方,拼写、标点符号等,还有要注意别打错别字儿。如果错字多了,学校会觉得很不认真、很草率,自然好感就减一半。
我由于文书方面开始的比较早,因此做的调整也很充分。如果急急忙忙弄文书会很赶,我可能会发挥的更不好。早做准备,有个提前量,是件好事。但是也切忌因此就懈怠荒废觉得自己有的是时间来写之类的。规划和安排对于学习很重要,对申请文书也是如此。
从琐事缠身走到尘埃落定
申请也是一场心理战
美国留学申请是件充满细碎事宜的事情,除了文书,还有若干的材料需要准备,学校的成绩单、推荐信、还有申请系统的简历填表等。成绩单方面,学校老师会通知你什么时候可以去开的,但前提是要与负责的老师保持联系。我最早因为QQ的技术问题曾出现与老师失联的状况,好在后来都解决了,但也要提醒大家,一定要保持联系千万别错过。顺便还要提醒大家,对待校内学业要认真,一方面要留下好底子为大学打个基础,另一方面要有个好成绩,至少我们学校给出的成绩都是完全依照平日真实成绩的。而推荐信找班主任和课任老师(一个文科、一个理科)来提供即可。通常普通高中的话并不需要老师写英文,只提供汉语的素材由我们翻译即可。
common的表格,涉及到的信息包括很多方面,包括父母的教育职业情况,我自己的初中高中情况,学校单位那些个地址,电话邮箱,很多问题,务必仔细检查,如果错了会很麻烦。同时还要有个心理预期,就是你的申请当中,经常会穿插一些奇怪的问题。我说的奇怪是指,你可能根本就没听说过这个东西。
我记得有一天北京老师那边忽然问我,你们24中是不是用navience系统来提交成绩?而这个词我都没有听说过,问了一圈后才知道,我们学校国际部是用这个系统的,但本部并没有。还有很多gpa、weighted、unweighted、学校排名什么的,很多都闻所未闻。而且国内普高根本就不排。类似这种问题会有很多,但事实上稍加问一下都能明白,所以看到的时候不用慌也不用太着急。按部就班的去做去问就好。当然现在看起来这些仅仅是比较琐碎,但真正申请的时候内心烦乱,再看到这种奇怪的东西,非常容易心态爆炸。但这时一定要相信自己、相信老师,一步步的去做是没有问题的。
申请系统的界面还是比较简明的,它会显示哪些学校需要补充文书几篇,截止日期、你是否提交,都会有特定的符号标明出来。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学校之间的区别。比如某些学校,它的文书是附在表格后面一起交上去的,而其他一些是在交表之后额外单独提交文书。稍微细心些别遗漏,遗漏了学校收不到就会比较麻烦。交申请费的过程,是申请过程中颇为费劲的一项。需要跳转好几个网页,需要用信用卡支付。但是只要耐心一点,确保信息没填错,就没问题。至于网络问题,网速卡是经常的,一个网页半天出不来,但最后反正收到了,扣费提示,就是付款成功。申请费每个学校会有差异,甚至有文理学院不要申请费。这些都不用担心,照常去做就好。我当时还遇见很多“事故”,比如北京的老师那边死活登不进我的sat账户,账户密码都对但就是进不去,所以我非常主动的自己送分。大家也一定要注意,申请是需要我们和老师双方配合的事情,并且我们一定要培养自己的自主能力,不能想着什么事情都交由老师家长来帮忙做好。
申请这个阶段,就我个人来说主要在意的还是自己上不上的去,够不够的着。至于这学校到底喜不喜欢,我其实没有什么太多的感受。我周边的确有些同学在之前的假期去看校,我当时没有去,也不知道去了是否会真正的爱上哪个学校了。但我感觉,最少保底,或者中段位的学校,要切合实际一点,先把段位选出了,先上去了,再挑一个喜欢的。我早申阶段在老师的鼓励下报的很高,ED的芝加哥,EA的北卡教堂山。今年的形式紧张,加之我的个人情况,冲击芝加哥的确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但北京的老师们建议我冲一冲,试过才能不后悔。所以早申请阶段我只有ED和EA,没有考虑ED2。也因为学校之间录取政策、特点有差异,心底偏袒了下加州,为了加州系统做出牺牲,在EA阶段放弃了埃默里大学选择北卡。虽然最终早申结果并不理想,但最终在常规申请中获得了我心仪的加州系的录取。
提申请提交之后还需要注意自己的邮箱信息。因为邮箱里会有学校的面试通知,校友或第三方。相对来说面试已经不能算是很重要的环节了,但对于部分学校来说还是很有用的。有的学校一定会有面试,比如布朗。还有的面试只是一个informative,给你介绍这个学校,对于录取没有什么用。有些学校可能会要求额外的推荐信,还有文理学院要上传一个自我介绍的两分钟视频(选择性的)。不过这些所有的相关消息都会发在申请用的邮箱里。所以一定要密切关注邮件信息。
再之后就是等结果了。在很多地方我们都能得到这个学校出结果的大致日期,但真正日期只有他给你来邮件告诉你,他们放榜了,你才能知道。有些同学可能在最后还会涉及到一些择校的纠结,但我这边就是去录得最好的地方,也是省去了一些麻烦。
从后往回看
申请美国大学VS参加中国高考
最后总结一下,申请和高考比起来,容易的地方是它可以一稿多投,有很长的时间来刷分、准备素材。同时报好几个学校,不是说就拼考一场,成绩就定了。而难处在于,它不仅是一场成绩上的比拼,它还要牵扯很多其他的事情。而且看起来没有什么“标准答案”,不像高考的“明码标价”。但这里我认为,申请美国大学,让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之外的东西。我在申请过程中,尤其在公益活动中,学会了如何解决实际的问题,而不再只局限于书本,真正体味了很多的道理。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再次感谢啄木鸟老师的陪伴和帮助。也感谢看到这里的各位,希望大家的录取之路能够顺遂!谢谢!

听了学长的申请经验,才能知道如何计划自己的申请季。面对自己留学之路上的诸多问题,快报君为大家带来一个福利,和名校录取学子近距离交流,解决疑惑,分享经验~

2018年6月23日下午14:00-17:00
岁月如歌感恩有你
2018啄木鸟教育
美国名校录取结果发布暨优秀学子见面会
地点:大连
(扫码即刻报名)
新一轮申请季已经开启,但很多同学对新SAT、GRE、课外活动、文书等申请事宜不知道如何规划,更不明确自己的水平最有潜力申请到什么样的名校。为了避免大家走弯路,赶紧还可以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获得一次免费留学咨询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