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曾劭恺教授
文章来源 | 香柏原创
香柏主持
Deborah
青云
2018.05
相约香柏,认识生命,传递信仰,大家好,我是今晚主持人青云
何等感恩,刚进入周末我们又迎来了曾劭恺教授,说实在话,为了香柏的讲座,曾教授是不辞劳苦,一心应对。上一次他是在大年初二的时候就为我们带来了《人无信不立》这一带有国际权威的学术讲座。我们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他借着西方线性史观来架构信仰在今日中国所推动的社会文明。古代明哲的帝王一般都是“前有巫,后有史”,有祭司与他们论天道,有史官对他们铺就历史大道。以保证君王自身对上帝有敬拜有祭祀,也保证自己行在大道中,不成为孤家寡人。基于正确的史观很重要。
西方艺术家充满生命力的艺术作品提升了人类文明,伟川师母曾经谈到的高更,手捧《圣经》的米勒,还有充满生命震撼力的米开朗基罗,他们的作品基于《圣经》,又承载着基督耶稣在他们生命中的雕琢,为要以伟大的生命呈现伟大的作品,带出信仰的传承。基督信仰对整个人类文明起到了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
美,无处不在,看你是否拥有因信仰而被艺术化的眼睛?智慧,能力,完全,完善充满遍地,看你是否有基督开阔的生命境界随时可以为你所用?信仰生活化是信仰本色化的重要体现。而生活信仰化,如何借助艺术提升您的信仰表达?从一份为人处世的委婉,说话的柔和节制,待人有恩有德,甚至是借助你的音乐,借助你的画笔,借助你的文字,借助你的雕刀,借助你的视频剪辑,在潜移默化中将上帝的完美呈现给人,在罪人中与罪人和谐共生。给人一份安适,彼此和睦,和谐相处。彻底抵消信仰的冲突,
今晚曾教授为我们带来《基督教与西方艺术史》这一主题讲座,基督教对西方艺术带来怎样的历史回顾,可以给我们提供怎样的历史借鉴,来提升我们信仰的传承和表达?耶和华是爱,在祂没有难成的事。我们满心期待曾教授今晚精彩的讲座。
曾教授,加拿大籍[2]  ,出生于中国台湾[2]  ,2017年入选浙江大学文科百人计划,担任哲学系宗教学研究所研究员,具博士及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
他本科就读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B.Sc.,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双主修物理及德文。
大学毕业后转入基督教研究专业,先后获加拿大维真学院(M.Div., Regent College)、美国普林斯顿神学院(Th.M., Princeton Theological Seminary)硕士学位,以及英国牛津大学研修硕士与哲学博士学位(MSt, DPhil, University of Oxford)。
兼任学术期刊《道风:基督教文化评论》编辑委员。著有英文专著Karl Barth's Infralapsarian Theology (IVP Academic, 2016)、[3]  《牛津手册》系列之The Oxford Handbook of Nineteenth-Century Christian Thought[4]  专书论文等。主要学科为基督教思想研究,工作研究领域包括巴特研究、汉语神学、近现代基督教思想史、浪漫主义、克尔凯郭尔研究、黑格尔研究、加尔文研究、宗教改革思想研究、奥古斯丁研究等。[2] 

我们现在有请曾教授!
曾劭恺
浙大教授

各位香柏的朋友大家好,我是曾劭恺,好久不见,这次的讲座会是系列讲座,讨论的主题是:基督教与西方艺术史。在这系列讲座当中,我们会以基督教的世界观为出发点,建构一套基督教美学,并且讨论西方艺术中的各种美学以及在这些美学的基础上面发展出来艺术作品,讨论西方艺术如何在不同的意义上呈现上帝的创造、人类的堕落和基督的救赎。这一系列的讲座,并不是艺术史而是哲学课程,所以我们要剖析艺术作品里面的哲学思想和神学思想,也就是艺术作品里面的世界观,所涵盖的人文艺术。会包括音乐、美术、诗词、文学,甚至会讨论到中国的工艺和茶艺。
什么是艺术?

我们必须先来定义什么叫做艺术,以规范接下来的讨论。什么是艺术?牛津词典给艺术下的定义是:The expression or application of human creative skill and imagination…, producing works to be appreciated primarily for their beauty or emotional power.这句话是说,艺术是人类创造的技巧以及想象力的表达或者是应用,它产生的作品主要是为它们的美或者是它们所带来的情感上的能力或震撼而被人欣赏。这句话很广阔的概括了不同的人对艺术的见解,而我们在这里看到它提到艺术被欣赏的内容主要是它们的美 (beauty)或者是emotional power(情感上的能力),在这里“美”和“情感上的能力”中间用了一个介系词“或者(or)”,这背后的目的是想要涵盖不同的艺术观,或者是不同的美学对艺术的定义。事实上,在西方思想史上,不同的哲学家都对艺术下了不同的定义,以及给艺术在人类世界或者说真实世界赋予不同的定位。
柏拉图基于本体论看荷马史诗
我们可以从柏拉图讲起,在柏拉图的时代,他所处理的艺术主要是希腊的诗词,而那个时代已经有伟大的希腊建筑,但是在希腊人的观念里建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用,同时又有美感,因为人总是像往美的,所以会把他们住的建筑或者穿的衣服做得更美好,可是这并不是纯粹的艺术,它只是工业美术或者是工艺美术。柏拉图作为哲学家,他探讨的艺术,当然是比较纯粹的艺术,而那个时代的艺术主要是史诗以及诗词。当然古希腊还有一些很重要的艺术,例如古希腊的戏剧、音乐,不过这些柏拉图似乎没有怎么注意到,柏拉图讨论的就是诗词,特别是古罗马的史诗。
毫无疑问诗词与其他的文学作品不同之处在于诗词的直接性,诗词很直接的触碰到人的心灵,譬如我们在读中国古代文学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最早流传下来的文学,如《诗经》《楚辞》等等,到今天仍能够用一种非常直接的方式触动人心,特别是它们被写下来的目的是为了吟唱,吟唱出来的诗词和古时候诸子百家所写的论理的作品是相当不一样,它带有情感上强烈的震撼性。史诗跟《诗经》《楚辞》等诗词又不一样,史诗是以历史题材作为它的主线叙事,所以需要读者进到作者的叙事里面,但是总体而言,它还是有强烈的情感震撼性的,例如《长恨歌》,我们熟悉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再去《长恨歌》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很强烈的情感的震撼。
对柏拉图来说,情感都是暂时的,情感是有起因的,有些东西让我们开心,我们就开心,有些东西让我们难过,我们就难过,难过、开心都是暂时的,但是理性所认知到的真理却是存到永远的。柏拉图认为存到永远的事物才有永恒的意义,短暂的事物都只是过眼云烟。在柏拉图的形而上学里,他认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个世界,只不过是真实世界的影子,它不是真实的,至少不是终极真实的,它只是影子,它反应的世界是所谓的“理形世界”。“理形”是指世界上有各类的事物,譬如我们熟悉的世界当中有猫有狗,这都是不同类的动物,以猫为例,猫有大猫、小猫、黑猫、白猫,有不同种类的猫,波斯猫、暹罗猫、美短、英短等等,猫以不同的样貌出现,小猫吃奶的样子非常可爱,大猫的敏捷也有它的美,柏拉图就告诉我们猫会从小猫变大猫,这种改变就意味它并不是一个真实的猫或终极真实的只猫,终极真实的只猫不应该活在会改变的世界上。终极真实的只猫包括了大猫、小猫、黑猫、白猫,会捉老鼠的猫和不会捉老鼠的猫等所有猫的特性,这样一只完美的猫是不会改变的,这样一只完美的猫就是猫的“理形”或者是“理形”的猫,它活在理形的世界,不属于我们这个会改变的世界。
柏拉图因此在《理想国》里面提出一套很有趣的比喻,叫做洞穴比喻(cave allegory):有一群人生下来就在洞穴里面,他们的手脚是被捆绑住的,以至于他们只能够面对洞穴当中的石壁,他们背后有一团火,他们在石壁上看到的都是火光的倒影,像皮影戏一样,他们没有看到过真实的世界,有一天,有一个人挣脱了锁链,走到了洞穴外面,当他的眼睛熟悉了外面的亮光,看见洞穴外的世界,他感到非常的震撼,这个人就是柏拉图寓意当中的哲学家。哲学家用他的理性看到了理形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用理性认知到的,不是用感官感觉或观察到的,他又回到洞穴,把他用理性所看到的理形世界描述给洞穴里面的人。寓意当中,就是活在我们这个会改变的世界当中的人,这些凡夫俗子,都以为他疯了,但是实上这位哲学家是看到了真实的世界。柏拉图就是在这样一套形而上学或者本体论,一套讨论存在以及改变(being  and becoming) 的哲学思想上面建构了他的政治哲学。
柏拉图的《理想国家》里面有很多内容可以去探讨,不过在这里我们主要讲的是柏拉图的艺术和美学,所以,我们就直接来讨论柏拉图怎么在《理想国》中所探讨史诗,特别是荷马史诗。他既然认为情感都是低下的,情感都是属于这个会改变的世界,而史诗或艺术所体现的是人的情感,并没有体现那些不改变的真理,因此柏拉图认为在一个理想的国家中,史诗应该是被禁止的,这是柏拉图比较早期的观点。柏拉图写《伊安篇》Ian的时候,他就用另外一种观点去讨论荷马的史诗。毕竟荷马史诗在希腊文明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的确是非常伟大的文学作品,所以对柏拉图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来说,荷马史诗不是想要丢掉就可以丢掉的,就像圣经在西方人里面,并不是想要让它过去就可以过去的,就连许多无神论者,也非常珍视圣经,把圣经作为他们文化的起源。
柏拉图这位哲学家怎么对待荷马的史诗,特别是荷马的史诗里面呈现了许多孔子所说的”怪力乱神“的内容,就像我们中国的智者”不语怪力乱神“一样,柏拉图也不愿意去讨论“怪力乱神”,但是偏偏荷马史诗又是这么的伟大,于是柏拉图就说,我们要找到荷马史诗里面那些不改变的真理,那些属于探讨理形的理性真理,特别是荷马史诗所承载的道德观里面的伦理。良善是伦理学中所探讨的,而在柏拉图认为良善与真理是分不开的,一切的良善都是从理形来的,既然荷马史诗用叙事的方式讨论良善的伦理价值,包括勇气、友谊等等,那么我们在讨论荷马史诗的时候,就不要把它当历史叙事来对待,我们把它当成伦理的寓意来诠释。这就产生了著名的希腊寓意诠释法(Allegorical  interpretation),后来也影响到了犹太的哲学以及亚历山大的基督教神学寓意诠释法。柏拉图说,我们不需要相信荷马史诗所记载的那些神话内容是真正发生的事情,我们也不用接受荷马史诗里面的那种多神论的神观。柏拉图相信神只有一位,是那位绝对的良善者,我们不需要接受荷马史诗所呈现的多神的自相矛盾的世界观、上帝观,我们只需要接受史诗借助叙事所呈现出来的道德寓意,在这个意义上史诗是具有价值的,不需要被废掉。这种艺术观给后世带来了很深远的影响,在哲学方面,它影响到了黑格尔,在艺术方面,它影响到了像Mondrian这样的荷兰画家那种很特殊的艺术作品。
模仿论美学
艺术是人类模仿理形事物的媒介
柏拉图最有名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和柏拉图有一个很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亚里士多德认为柏拉图所有的理形(forms)不能独立于这个世界而存在,也就是他相信猫的理形,但是猫的理形是依赖于个别的猫(这只猫、那只猫,大猫,小猫)而存在,理形是所有猫(这只猫、那只猫,大猫、小猫等)的共相,如果没有这些个别的猫,也就是所谓的殊相(particular)的话,就不会有猫的共相、猫的理形。但是因为个别的事物之间的确有共通的地方,的确有共相,我们看到这个人或那个人,我们都会说是人,我们不会看到一个人然后说:“这只猴子好特别啊!”我们也不会看到一只猴子然后说:“这个人好特别”,因为人有人之为人的样子,猴子有猴子之为猴子的样子,猫有猫之为猫的样子,我们不会看到一只猫说:“好特别的狗。”因为事物可以按类别来分,所以模仿就是可能的。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套美学,成为后世美学的典范,这套美学被称之为模仿论。
亚里士多德说艺术就是模仿,艺术是人类模仿美好事物、理形事物的媒介。譬如音乐以节奏、和声作为媒介,去模仿人不同心情,不同的状态。把这种模仿论应用在今天,例如西方音乐有一种形式叫做华尔兹也叫做圆舞曲,是三拍,第一拍是重拍,后面两排是轻拍,到了19世纪,其实大部分的圆舞曲已经不是给人跳舞用的了,但是它模仿了舞步,如肖邦写的一套圆舞曲,那套圆舞曲是钢琴独奏的作品,根本不可能用来跳舞,可是他用它的节奏来模仿舞步,模仿舞步的同时也模仿跳舞的那种状态。同样诗词则是以语言和文字作为媒介去模仿各类的事物。
亚里士多德主要探讨的艺术形式是戏剧,(戏剧是古希腊最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之一),他讨论不同的戏剧所模仿的对象,他说,“喜剧是以低下的人为模仿的对象,而悲剧则是以高尚之人为模仿的对象。”例如古希腊的索福克勒斯所写的戏剧。古希腊的人和中国人有一点类似的地方,我们会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那么这个人就必须经历人生的悲剧,王阳明如果不是有龙场顿悟的经历,就不会成为“王阳明”,我们也会说“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悲剧是伟大高上的人会去经历的,而低下的人,在亚里士多德思想里面只会嬉闹。亚里士多德又说模仿是人的天性,使人有别于动物,动物不会模仿,(当然,有一些动物会模仿人说话,有些动物会模仿人的动作等等,但这不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模仿),动物不像人那样会用戏剧去模仿高上的人或模仿低下的人,亚里士多德的这套美学叫做模仿论(Mimesis Theory)。
唯心主义美学
艺术是内心情感的表达
艺术当中还有一种美学理论叫做唯心主义(idealism),伯拉图就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但是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并没有很成熟的探讨和应用在艺术作品里面,真正在艺术创作上面很唯心的作品,作者会认为艺术作品在本质上是存于创作者的心里面的,艺术是内心的思想或者是情感的表达,或者是心灵里面的那个真实世界的表达,换言之,真实世界并不是外在的,真实世界是内在的。中国艺术很多是非常唯心的,特别是文人艺术,在创作山水画,或者创作松、竹、梅岁寒三友的时候,并不是像院画家一样,想要客观的画出外在世界的那些美好的事物,他想要画的是人心灵里面的世界,这是文人艺术的特色。
唯心主义的艺术作品如果彻底的发挥的话,我们会发现,在当代艺术中有一些很有趣的作品,几乎不需要任何的艺术技巧就可以做成的。例如,有一次我妹妹在纽约参观展览,由于她不是学艺术的,(她先生是学艺术的),所以在一幅艺术作品前面,完全看不懂,那幅艺术作品其实就是一大张白纸,上面什么内容都没有,这幅作品要表达的是什么?它表达的是美丑自在人心,真实自在人心。你心里有什么,你在这个作品上面就会看到什么,所以这个作品的意义内涵是观者用自己的心灵去赋予的。这是一种非常极端的唯心主义的创作,但是,的确有各样的唯心主义作品出现在我们身边,特别是中国的文人画。我们会发现许多文人画,所要表达的东西是存在他们心里的,他们也认为天理不但存在于作者的心里,也存在于读者的心里。特别是新学的出现,陆象山讲的“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当一个画家要用他的画作表达心灵中的宇宙,然后认为他心中的宇宙和你心中的宇宙是同一个宇宙的时候,这就意味着观赏者可以用非常主观的方式来鉴赏这个作品,来探索自己心灵的宇宙,让自己的心灵与画家的心灵相遇,而画作里面的线条是否逼真并不重要。由此可见唯新主义和模仿论非常不同,模仿论强调要模仿的像,所以它强调形似,而唯心主义强调神似。
形式主义美学
艺术在乎美不在乎超然性、崇高性
我们介绍第三种艺术理论叫做形式主义(Formalism)。形式主义(Formalism)和唯心主义(idealism)两者都和柏拉图的思想有关,柏拉图是一个唯心论者,
但是柏拉图也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提出Form这个概念的重要性的哲学家,Form就是理形,所以Formalism强调的是艺术所呈现出来的那种理形,但是柏拉图不会支持形式主义的艺术,或者是柏拉图不会支持形式主义美学,因为形式主义认为艺术作品有它自身的价值,艺术作品并不是要去呈现柏拉图所说的那种眼不能见的理形。
形式主义美学的代表的哲学家就是康德,当然有不少的评论家认为康德并不懂艺术,所以他纯粹是从哲学的角度论述艺术,或许很可能真的是如此,但康德伟大的地方也在这里,因为他用纯粹的哲学思想来论述艺术却影响到很多艺术家的艺术的观点。
什么是形式主义?简单的说形式主义认为,艺术作品的本质在于它形式上的要素,包括形状、线条、颜色等等,他并不是要模仿任何的事物。康德之所以主张形式主义,是因为他把美以及超然性或崇高性切分开来,他有一篇很重要的论文《Observations on the Feeling of the Beautiful and the Sublime》(论美与超然性的感觉)在这里面康德说,美是关乎形式的,例如音乐里面的节奏、旋律的线条以及和声,或者是艺术作品里面的颜色线条线条等等,这就是美,它在呼眼睛可以看得到的形式。超然性是什么?康德给超然性下了一个定义就是the absolutely great (那绝对伟大者)是超乎形式的,也因此超乎人的感知,因为人的感官以及人的理性(至少人的纯粹理性),所能认知到的都是形式世界范畴的东西。康德认为人的纯粹理性,没有办法找到人的崇高性,因为崇高性是属乎上帝的。论到实践理性的时候,康德又很简短的提出有一种崇高性,叫做道德的崇高性是内在于人的,而内在的崇高性或者道德的崇高性(moral sublime)对人直接体现上帝的伟大,让人可以感知上帝、认知上帝,这不是用纯粹理性认知到的,而是用道德理性或实践理性认知到的,在这个意义上,上帝就不再是康德所谓的用理性去预设以解释世界的诠释(explanatory note)。在实践理性的范畴里面,上帝成为康德笔下的“英文”(33:12)意思就是“我们真的知道上帝的存在”,这似乎与他讲的道德崇高性有关,或在《Observations on the Feeling of the Beautiful and the Sublime》作品中讨论到崇高性或者是超然性(Sublime)的时候,讲到另外一种(Natural Sublime)自然的崇高性或自然的超然性,他把崇高性和崇高者分成数学的超然性和力学的超然性(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Sublime)。数学崇高性是在数量上非常的庞大,使我们心中产生对那位绝对伟大者的敬畏感,譬如浩瀚的星空让我们心中油然而生一种崇高感,那种崇高感崇敬的对象却不是纯粹理性或者人的经验感观可以去认识到的。另外一种崇高性的情感是力学的崇高性(Mechanics of the sublime)也就是面对力量很大的自然现象的时候,我们也会心生敬畏,只要不要对我们的生命造成威胁,包括地震、火山爆发,或者是海上的惊涛骇浪等,我们观察的时候,一种崇高的敬畏的情感就从心中油然而生,我们感受到人是多么的微小,于是我们心生敬畏,却不感到恐惧,因为没有威胁到我们生命,当然如果威胁到我们生命就另当别论了。
康德在我们眼睛能看得到的世界和眼睛看不到的世界中间画下了一道不可跨越的鸿沟,而超然性如果不是属乎这个世界,而属乎这道鸿沟的彼岸的话,那么艺术作为人的创作就没有办法体现崇高性。康德认为一艺术家只能去体现美,不能体现崇高,所以艺术在乎形式,艺术家只要研究怎么样把一个作品画的漂亮、有漂亮的线条,在技巧上面精雕细琢,作出线条美丽、形式美丽、颜色美丽的作品就可以,作曲家只需要好好的研究和声、旋律、节拍,做出像莫扎特那样的伟大作品就可以。(而我很怀疑康德有没有听过莫扎特,莫扎特很明显的受到康德的影响,但是他有没有直接读到康德我们也不得而知。莫扎特在世的最后十年,正好是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在德语世界翻天覆地的那十年,莫扎特就算在奥地利没有读过,也会知道这样子的作品在他的世界里面所带来的震撼。以后会讨论莫扎特,今天不讨论莫扎特)。总而言之,康德的美学是形式主义,而形式主义认为艺术在乎美,艺术不在乎超然性、崇高性。这样子的美学后来遭到了浪漫主义严厉的抨击和反对。
——战善战   尽程途   守主道  ——
执行编辑:ChengSun
初编:揽月
校对: Deborah
配图: Niuben
美编:Deborah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