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

作   者:陆铭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6年
ISBN9787208138636
简 介
本书分为大国难题和大城之解上下两篇,包括中国经济的欧洲化、在集聚中走向平衡、打破大国发展的“不可能三角”、警惕“扭曲之手”等内容。


书评
有些问题,像我这样的非经济专业人士很少从供需的角度好好想过。比如,在我国,人流持续在一线城市大进大出究竟意味着什么?什么样的城市体系称得上合理高效?
《大国大城》把普通读者带进了这类思考。作者在经济学者的视角上反复分析推论: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少数地区高度集中,这种“空间集聚”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普遍现象,是由大城市的经济资源分布、投入产出效率和经济空间分布决定的;
经济聚集的确带来了一些大城市病,但也导致生产要素向大城市集中,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创造出更高的收益,更多的就业机会,在中国甚至还部分缓解了人地紧张的矛盾。如能把大城市的这些规模经济效益利用好,把人口增长的压力变为动力,通过技术和管理,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总量、结构和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像一些发达国家经历过的,将逐步实现大城的平衡,乃至最终解决大国大城难题。
如果作者只是想证明和告诉人们这些逻辑,而回避人人诟病的一线城市的突出问题,或者认为大城市无药可治的阶段遥遥无期,我不会认为其具有好书的价值。     

而作者还是在书中不少地方给出了抑制和治理大城市病的前车之鉴和分析提醒,尽管很难厘清,也不是全书着墨较多的部分。

比如作者指出,认为人口数量过多导致城市病,其实是一个认识上的大误区。那只是导致环境恶化的因素之一。如能有效利用人口聚集的规模效应,加上合理规划和有效管理,城市病不但有救,而且充满治愈的可能。

作者以经济学者的思维,直面交通、污染和犯罪三个最为突出的大城难题,指出,人口多、人口密度大并不等于必然要严重拥堵下去。人口密度规模效益正好有利于大力度投资城市地铁,地下通道等基础设施。中国的问题还在于城市扩张的同时出现严重的职住分离,人住到了城郊,大量就业岗位和公共服务(尤其是优质教育)却在市中心,通勤距离人为拉长。而在美国,城市人口在搬迁到郊区的时候,工作岗位往往是和人口居住地一起分散流出的。

再如空气污染和绿化,作者认为人口密度高的城市,人均交通出行导致的碳排放反可能会较低。因为聚集将会逐步缩短人们居住地和工作单位的距离,人们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公共交通,甚至用自行车和步行取代开车。即便是地铁拥挤,也不必习惯性地把思路放到人口的控制上,而忽略建造更多快速、大体量的轨道交通这个事实。
人口密度的增加也并不意味会同比例地减少绿地面积,相反,高层建筑具有较高的容积,立体的或垂直的绿化,可以在不增加绿化地面积的情况下提高绿化覆盖面积。这在中国的特大城市也没有得到足够的推广。一些西方国家大城市人口越来越多、环境却不断优化改善的事实已经证明,中国特大城市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可提升的空间。
即使在犯罪防范和治理问题上,作者也直言仍然有大城市的规模效益在,至少不断提升的人口密度使每个摄像头监控的人多了。

这位自称“读书人”的作者,长期以劳动经济学、城乡和区域发展、社会经济学为主要研究领域,据说曾游走于中国中西部的广大地区,捕获鲜活的一手资料。读者其实能够在书中品出一种气息,一种情怀,一种学者的责任担当。
当然,中国城市体系既带有世界发达国家大城市发展中的共同规律,也一定还有其本身的特殊性。作者的研究分析,在新的站位上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但某些观点分析也不排除有经济学视角上的某种局限,比如大城市的教育问题等就很难仅用市场规律来配置资源,如此等等。
但无论如何,大声疾呼尊重城市发展的规律,深入研究中国的城市体系,加强科学规划,提高管理效益,使我们在城市发展中少走弯路,缩短阵痛期,是这本书最可贵的地方。
(书评人:夏欣)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33号
010-88545426/5360
新浪微博:@国家图书馆

官方网站: 
http://www.nlc.cn/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