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下方,Jane把硅谷讲给你听
大量的数据控制在Facebook、Google等科技巨头手中,很多初创公司获取数据的成本很高,数据垄断正在延缓创新。
《财经》特派硅谷记者 刘泓君|文  宋玮|编辑
刘泓君|配音 李阳|剪辑
从共享经济到虚拟现实,从人工智能到区块链,趋势与风口的切换速度越来越快。潮流与风口的变化、科技巨头的扩张策略、资本的变量,硅谷正在发生很多微妙的变化。
我来硅谷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是这里科技生态与国内有哪些不一样,硅谷公司们都在想些什么。Fusion Fund管理合伙人张璐,将盘点硅谷近些年的硅谷投资趋势与创业生态。从这些生态中,可以看到一个真正的硅谷。
29岁的张璐的成长轨迹,也是硅谷生态的一个缩影。毕业于硅谷创新的摇篮——斯坦福大学材料学专业,并在大学期间创建自己的一家医疗设备公司,专注糖尿病无损检测,两年以后公司被成功收购。之后她加入硅谷一家十亿美元的基金做投资合伙人。2015年她创建了自己的基金Fusion Fund,专注于硅谷科技与医疗行业的早期投资。
初来硅谷时,不停有人推荐,想要最快速了解硅谷在发生什么,你应该与张璐聊聊。张璐也是极少数被美国主流社会认可的华人女性,曾在28岁就评选为福布斯美国“30 Under 30”的投资行业年度主题人物,是首次获此殊荣的华人,同一年她又和奥巴马女儿一同入选美国T&C 50位影响力女性,前不久张璐被硅谷商业周刊评选为2018硅谷影响力女性。
分享一件打动我的小事,她有一个“Yes Day”理论:如果有一天无论打电话或者发邮件,得到的答复都是yes,那天就是Yes Day。“这种时刻在一周中只要有一天就可以了”。我仍能想象她在与硅谷这样强手如林的环境中,与硅谷很多知名的VC竞争时,不怕被拒绝,不停尝试的坚韧。她新基金的迅速崛起,某种程度上,也受益于中国在这轮科技浪潮的影响力变大,即使是硅谷,也无法忽视中国力量。
硅谷巨头正在阻碍创新?
互联网公司与传统企业相比,意识到时代是在不停地更迭,公司终究会被替代,巨头在用自己资本积累拖延可能会被淘汰掉的时间线
《财经》:国内创业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面临BAT站队的问题,在硅谷生态中,因为美国也有五大巨头,硅谷这种大公司会有横向的扩张趋势吗?它的策略对早期创业生态有影响吗?
张璐:一定是有影响的,中美区别是,美国很多企业想要做别人做不了的事情,别人做了的话就跟别人合作,他是我的供应商。中国企业更倾向于要建生态,自己可以做的都来自己做。
《财经》:他们很认可第一个做这件事情的人?
张璐:硅谷做企业的理念是我就做别人做不了我能做的东西,英特尔从来不会说自己出个笔记本电脑,苹果也不会说自己要去做个芯片。
我只做别人做不了的,别人做的好的我就跟他们合作,这是美国做企业的理念。一来公司有《反垄断法》,二来因为专利、技术版权保护,公司横向发展也要考虑成本,毕竟有一定的限制在那里。
现在五大科技公司已经不再满足于只是技术产业了,想做终端产品,比较明显的就是Amazon收购Whole Foods。西雅图Amazon和Microsoft是相对和硅谷企业不一样文化的企业,它可能更倾向于要把整个生态链自己搭起来的过程,所以这也是现在的新变化。
硅谷公司创新速度比较快,大公司也意识到最好的做法是等这些公司做起来后然后再进行技术收购,毕竟公司规模越大,内部创新推动就越不容易。Facebook如果不收购Instagram的话,Instagram现在就会是他最大的竞争对手,不会是Snapchat。但他花那么大的成本把Instagram收购进来就让Instagram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去运作,去对抗Snapchat,他现在就是市场上的领导者。
这就是现在新型公司的创新方法,再过两年你会发现公司最赚钱的部门都不是最早的业务或者产品的部门了,你说它变了吗?好像变了,Facebook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社交平台公司,他开始有很多媒体平台的属性,谷歌也不是单纯的以搜索引擎为主的公司,它还叫这个名字,但公司内核其实已经变了,它在用自己资本的积累看怎么样可以拖延自己可能会被淘汰掉的时间线,进行自我转型,自我创新。
这对科技生态有好处,不好的是就更不容易再出现一个那么大体量的公司了,但对创新性企业来讲他们也有非常好的退出渠道。这些新型的互联网科技企业比传统企业的优点,就在于意识到时代是在不停地更迭,公司终究会被替代,所以需要自我变革,我把自己给替代了,这是很多科技公司学会的新做法和玩法。
《财经》:为什么硅谷很久没有出现像Facebook级、Uber级别的大的独角兽了?
张璐:未来会出现的一个大问题就是数据垄断,这个层面上会不会出台一些监管再去控制一些大公司很关键。现在大家看到的数据垄断是Google、Facebook,很多企业端的数据在微软手里,因为很多公司用的邮件都是微软的;Google 、Facebook是拿到很多消费者数据的。
更可怕的数据垄断是医疗生理信息数据垄断,所有的医疗生理信息都在医疗公司手里,他们会渐渐收取每个人的数据,为个人提供更好的服务,比如精准医疗,比如个性化制药,这确实对患者很方便,但同时更多的医疗生理数据又流向了这些大公司手中。大型医疗公司将来想对这个人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你要再多想一步,比如说个性化的生化武器,所有的东西只针对这个人。这是更可怕的数据垄断,只是平时日常我们不会考虑到,这东西需不需要被限制?当然需要被限制,这些信息和数据是最需要被反垄断的。
现在要进入数据时代,大量的数据是控制在大企业手里的,很多公司获取数据的成本很高,就会面临这样的问题。
硅谷六年创投趋势变化
好的投资在早期阶段一定是少数人的选择,当大众都说好的时候说明这个市场已经饱和了
《财经》:这些年你做投资感受到的硅谷趋势变化,以及变化对早期投资的影响?
张璐:我是从2012年开始做一直到现在,硅谷创新周期和创新主题变化很快,变化的过程也是有周期性规律的,主要分几块:第一块,基础技术创新;第二块,技术应用创新;第三块,商业模式创新。
2012-2013最火的是共享经济,Uber是当时最火热的公司之一,商业模式创新那时在硅谷也非常火。到2014年出现过剩现象,新公司出现之后瞬间发现雷同的企业,这个时候给我的信号就是市场已经饱和了。
下一步创新是基础技术创新。这是我为什么在2015年初的时候开始做自己的基金,并重点专注科技和医疗,那时候的整个大环境还是在投商业模式创新,共享经济、O2O等。
2016年很多基金开始转向投技术创新。无人机、VR/AR都在火,但下去的也比较快,起来的是以低成本传感器为驱动的信息入口和软件层面人工智能为驱动的数据时代的到来。
2016年底到2017年初很多人开始做技术应用了。2016年讲的AI是基础的AI、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到2017年的时候讲AI的应用,2017年底AI应用越来越趋向于2B端,所以这就是从基础技术创新到技术应用的过程,现在还在技术应用的阶段。
创新周期技术被市场接受是有过程的,刚开始一定是工业界先使用,因为他们对成本敏感但也没有那么敏感,而且技术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快速地发挥作用。比如和英特尔合作马上可以应用到英特尔的整个厂房,像计算机视觉在医疗影像的应用,马上可以获得的是成千上万的影像资料,所以它的应用场景、商业机会、市场潜力都大得多,这也是大家现在看到比较火热的时候。
2016年的时候重点布局技术应用,我们在医疗的布局开始的很早,2017年前在硅谷很少有基金投医疗的,我们之所以很早布局也是因为看到新技术,比如人工智能、区块链在医疗领域都是很好的应用,也是现有行业和新兴技术应用结合的好的典范,医疗是在2017年底2018年初的时候才在硅谷整体大火起来。
作为早期投资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到趋势的规律,每一轮创新的时候会有很多好的方向和噪音,对每一位投资人来讲保持独立思考、专注是非常关键的,而不是说每个热点都去跟都去追。
周末我在MIT演讲,台下观众有提问说你有没有经历过市场大家都说投什么却不是你投的方向?我说这是很多硅谷优质投资人一直在的事情,好的东西在早期阶段一定是少数人的选择。如果当大众都说好的时候说明这个市场已经过饱和过热了。作为投资人一定要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同时看市场变化中不变的规律提前布局。
《财经》:你在2018年的关注重点是什么?
张璐:整体大主题肯定还是科技和医疗,有四个方面:1.智能工业;2.网络技术;3.人工智能;4.医疗健康。但是这四各方面是比较大的方向,每年具体的关注点也会随着技术发展有一定的调整。
智能工业之前一直关注工业自动化、工业物联网这个方向,现在多加了一层交通系统的智能化,它也是工业智能化的一种。而交通系统的智能化在接下来几年会发展非常快速,因为我们在迎接无人驾驶时代的到来。
大家可能更多关注无人驾驶本身,但无人驾驶系统本身只是交通智能化很小的一块儿,如果将来真的想实现路上车的无人驾驶,周边交通的控制系统、地图等各方面都需要有中央的控制,所以这也是我们重点关注的方向之一。
无人驾驶是赢家通吃的行业
美国各大车厂收购的可能性越来越低了,中国的各大车厂还有可能做很多这方面的收购
《财经》:现在有很多基金在投高清地图、车联网,你觉得未来交通工业的智能化会分散到哪些方向?如果让你想象五年以后大概会是什么样的格局?哪几个垂直领域是有机会的?
张璐:3D精准地图一定是很好方向。地图也是一个赢家通吃的市场,将来不太可能允许多玩家进入,所以现在这么多市场上的公司到底哪一个将来能够成为赢家还是未知数。现在跟很多公司聊完以后会发现雷同性比较强,很多都是早期开始收数据,技术应用性差。
另一个方向是车联网,车联网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车和车的沟通,另一部分是车和人的沟通。车和车的沟通包括车和交通控制系统的沟通,现阶段还不需要车和交通系统的沟通,因为现在还是属于比较初级的无人驾驶的阶段,主要是车和车之间进行调配。再过几年路上只有车开车的时候,智慧交通系统的沟通就会非常重要。那时车上相关的车联网技术以及交通系统的智能化都是非常巨大的市场。
《财经》:你为什么不投无人驾驶公司?
张璐:它也是赢者通吃。无人驾驶系统公司不是单纯的软件公司,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无人驾驶就是单纯做操作系统,但是车和手机不一样,非常需要硬件和软件的整合度,如果你想保证软件工作的很好就要有配套的硬件,我们和宝马、福特等车厂关系都很好,他们自己都在做自己的系统,他们的系统不一定比市面上的好,但是和他们的硬件整合性很好。
未来路面上不可能每个车有自己的系统,系统可能只有一种或两种。手机有IOS和安卓一样,那些小公司怎么退出?当然有人说这些公司可以被车厂买了,至少我在美国看到的是各大车厂收购的可能性越来越低了,中国的各大车厂还有可能做很多这方面的收购。
区块链还不够成熟
相当于互联网出现一样,突然间改变我们获得信息的方式,这是它非常伟大的地方
《财经》:你的投资中非常有自己的思考,但在国内有一句很流行的话是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强调了跟着潮流走,跟住趋势顺势而为的重要性。在这样的过程中你有想过要不要做区块链投资吗?内部有讨论过这个问题吗?
张璐:趋势和方向很重要,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时机,什么时候进去。比如说2000年当时死了很多公司,但是也有很多伟大的公司从里面起来,你是想在crash之前投还是想在crash之后投?
我比较喜欢区块链在供应链、保险、医疗数据、版权专利这方面的应用。现在因为ICO的火热把很多好资本、人才是往那个方向引的,反倒没有很多创业者专注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区块链技术还有很多瓶颈,底层也没有完全成熟。正常来讲应该被很快搭好的,但大家都在专注ICO了。有些时候你会看到大趋势没有问题,但选投哪个具体方向、时机是很重要的。
技术再好没有明确的行业应用我们也不会投,在大的风潮下确实要顺势而为,势头很大,下面有很多好的东西也有噪音,怎么样区别是投资人自己的能力。
《财经》:区块链行业未来会有什么大机会产生吗?
张璐:未来区块链是非常光明的,发展成熟以后可以给行业带来的很多变化甚至变革,但在变革之前自己本身需要成熟。
《财经》:你觉得变革的核心是什么?
张璐:另外一种信息分享的方式,去中心化,包括在不同地方获取信息的方式、对数据的保密等,在很多行业上会有很大的变革和应用。所以从这个角度可以讲相当于互联网出现一样,突然间改变我们获得信息的方式,或者人和人沟通交流的方式,这是它非常伟大的地方。
Jane在硅谷
那些看起来奇怪的人与思想,或许正在改变世界。
我是刘泓君(Jane),《财经》杂志驻硅谷记者。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让这片土地成为创新之源,我将记录自己在这里的所见所思,也传递那些聪明大脑的思维方式,还原一个新鲜、有趣、复杂的硅谷。
更新时间:周六/日(两周一期)
更新地址:「财经杂志」公众号、「财经」APP

责编  |  苏月  [email protected]
◤本文为《财经》杂志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请在文末留言申请并获取授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