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就是不服”的第7篇文章
原创 | 缓缓君
封面:1888年藏军官兵反抗英国侵略者
由于中印边界争议的历史原因比较复杂,时间跨度很久,所以我把这个话题分成了两部分。
今天这部分内容截止到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部分内容可能和官方宣传的不一样,也可能会影响你对个别历史人物的评价。
如果你想看看和教科书里不一样的看法,请继续往下读。
01
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里只是一笔带过,很多人并不太清楚其中的细节,甚至也不关心。
但对于印度人而言,这场战争的意义极其重大。
知乎上有一个话题:中印战争印度人怎么评价?
顶在最上面的是知乎答主@王震宇 的回答:
不久前,我去槟城出了趟差,期间搭了一个当地司机的出租车,和他聊天知道他是印度人,出生在印度的那种,后来去了马来西亚工作,年纪大概60岁,他是说泰米尔语的印度人,应该是南方人。
他问我从哪里来,我说中国。他说:“中国我知道啊,我还知道你们的毛泽东和周恩来。”我心里想,对于普通外国人来说,知道中国这个国家,应该不算稀奇,知道毛泽东也算正常,居然还知道周恩来。我问他怎么知道的,他说:“周恩来去过印度,那个时候中印关系还行。当周恩来看到印度那么落后,回到中国,立马对印度发动了一场战争”。我就笑了笑说:“这个是你们媒体宣传(propaganda)的结果,我们也有不同的版本”。他立马说:“不是,我亲眼看见和亲身经历过那场战争”。
那段历史其实我不太清楚,也没法和他反驳什么,就友好的说了句:"The past is past, now we're friends"(过去的已经过去了,现在我们是朋友)。没想到这大爷说:“不,我们不是朋友,中国占领了印度很多的土地...”。
好在整个谈话都是在微笑的气氛中进行的,各抒己见吧,也不至于尴尬。但这个可以算是一个普通印度人对那场战斗的看法,有一定的代表性。
《印度时报》有一期的栏目提到了麦克斯韦尔的作品《印度对华战争》,其中阐述了导致印度战败的一些原因。
底下有一条评论是这样的:
众所周知,印度1962年的大溃败是尼赫鲁的政策导致的,他的国防部长梅农从未关心国家安全,以为不会有国家进攻印度。中国人一边喊“印中是兄弟”的口号,一边进攻印度原来的东北边境特区和拉达克,夺走了大片地区。
拿着303步枪的印度士兵成为了拿着机关枪的中国军队的靶子,而且印度士兵穿不暖,吃不饱,后勤不给力,最终导致印度遭受最惨重的失败,在世界上丢尽颜面。尼赫鲁也失去了声望和支持,不得不要求梅农辞去国防部长职务。
但看到印度人对这场战争的评价时,你可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
  • 在我们的认知里,明明是印度先入侵了中国的领土,为什么印度人却认为是中国侵略了他们?
其实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印度有句口号叫做巴伊、巴伊!意思是中印是兄弟,并且印度还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
所以在五十年代初期,中国和印度有一段“蜜月期”,但英国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埋下了祸根。
02
中印边界全长约1700公里,分为东、中、西三段。
  • 东段长650公里,争议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主要是藏南地区,英国曾在那儿画了一条麦克马洪线。
  • 西段长600公里,争议面积约3.35万平方公里,主要是阿克塞钦地区,英国曾在那儿画了一条约翰逊线。
  • 中段长450公里,争议面积约0.2万平方公里。这一段面积最小,重要性也远不如东西两段。
用地图来标注的话大致是这样的。
当然,上面这张图是中国主张的边界线,实际控制情况是下面这张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西段的阿克塞钦基本控制在中国手里,而东段的藏南地区则控制在印度手里。
这是1962年中印战争后形成的格局,并一直延续至今。
03
先来说说边界争议的由来。
中国对外声称,阿克塞钦和藏南地区都是我们自古以来的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主要依据在于:
阿克塞钦和藏南都是西藏的,西藏是中国的,所以这两块领土都应该属于中国的。
问题是,中国和印度的边界,一直遵循的是传统习惯线,而没有划定法律意义上的边界。
而英国在地图上画了两条非法的分界线——约翰逊线麦克马洪线,把中印边界问题弄得无比复杂。
先来说大家耳熟能详的麦克马洪线。
当年英国殖民印度后,不断向北扩张,逐步控制了印度周边的尼泊尔、锡金、不丹等地,然后就把目标瞄准了西藏。
1888年,英国第一次侵略西藏,藏军一边调集兵力三次反攻,一边向清政府求援。但晚清国力衰弱,中央自顾不暇,无力维护西南边疆的稳定。清政府派出专员向英国求和,签订《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开放亚东为商埠。
1904年,英国再次入侵西藏,攻占拉萨,十三世达赖被迫出逃蒙古,后来辗转到了五台山、北京、青海……流亡期间,达赖喇嘛希望清政府出手收复故土,但清政府却将主战派的驻藏大臣换成了投降派,达赖大失所望。
最初,英国也有吞并西藏的念头,但由于达赖和班禅时代受清政府册封,要想吞并西藏实在是名不正言不顺,于是英国转而谋求分裂西藏。
1913年10月至1914年7月,英国、中国和西藏地方的三方代表在英属印度(即英国在印度次大陆殖民地的总称,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缅甸)的西姆拉开会。
开会之前,英国派人重新绘制了一幅地图,将中印边界线从传统习惯线(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山脚)向北推移到喜马拉雅山的山脊线,把原本属于西藏的9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划到了英属印度。
英国外交大臣麦克马洪威逼利诱西藏与会代表签署了《西姆拉条约》,中央政府代表陈贻范当场发表外交部的声明:该条约未得中国同意,英、藏方面签字画押,中国不予以承认。
西藏地方政权了解情况后,称未授权与会代表划定边界的权限,也对麦克马洪线不予承认。
西姆拉会议以破产告终。
麦克马洪在给伦敦的最后一次报告中称:“我离开印度前,没有能够使中国政府在三边协定上正式签字,我对此感到非常遗憾。”
尽管中方未正式签署《西姆拉条约》,不承认麦克马洪线,但英国还是向西藏不断进行渗透。
1947年印度独立,继承了英国原先占有的土地和特权。
印度甚至在西藏非法驻军,继承了英国两次侵藏战争的“成果”,而民国政府从来没有在西藏地区驻过军队。
直到1951年解放军进入西藏,印度撤出了部分非法侵占的土地,但藏南地区依然控制在印度手里。
04
由于印度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又同是被西方列强侵略过的难兄难弟,中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有一段“蜜月期”。
毛在外交策略上也认为:“印度不是我们的敌对者,而是我们的友人。中国不会这样蠢,东方树敌于美国,西方又树敌于印度。”
所以最初中国是打算通过谈判解决边境问题的。
1954年6月,周恩来和尼赫鲁进行第六次会谈。周恩来说:
“麦克马洪线不仅中印边界有,而且在中缅边界也有,这是英国殖民主义者造成的,他们用铅笔从喜马拉雅山画过来,就像瓜分非洲一样。因此,这条线中国政府不能承认,但是目前维持现状,双方都不要越过这条线。”
尼赫鲁表示,如果有机会,双方协商进行调整。
1956年,周恩来与尼赫鲁再次提到“麦克马洪线”,周恩来说:
“这个线是不合法的,中国历届政府都不承认,新中国政府自然也不能承认。这是英国侵略中国的产物,中印两国人民不负这个责任。现在中国、印度、缅甸都独立了,我们应该根据新的现实情况,加以现实的解决。”
什么叫根据新的现实情况加以解决呢?
中国当时开出的条件是以“东段换西段”,即中国拿走西段的阿克塞钦地区,而印度拿走东段的藏南地区。
但是印度不同意。
1960年4月25日,周恩来在新德里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东段和西段都有争议,中段争议比较小。由于中国在东段采取了谅解和让步的态度,东段边境的讨论为时不长。但由于印度政府不愿意在西段采取谅解态度,因此在西段存在较大争议。
尽管中国做出了让步,但印度想把东西两段都独占。
而西段的争议和英国人画的另一条线有关,也就是约翰逊线。
这条线大多数中国人并不了解,甚至不曾听说。
05
1865年,英国派遣印度测量局官员约翰逊潜入南疆地区。
这个测量员在穿越西藏的阿克塞钦无人区到达了新疆的和田,然后私自画了一条线,把包括阿克赛钦在内的三万平方公里土地划给了印度殖民地,这就是约翰逊线。
英国政府并没有通知清政府他们画了这条线,但约翰逊回来后把他画的旅行地图刊载在了1867年第37期《皇家地理学会杂志》上,在西方流传很广。
后来,在中印边界谈判中,印度拿出按照约翰逊线(有一定修正)画的地图,要求把西段的争议地区也全部拿走。
时任印度总理尼赫鲁甚至表示,印度地图上所标明的边界线“是没有怀疑的余地的”。
但事实上,英国和印度从来没有占领过阿克塞钦地区。
印度的主张霸道且荒谬,但印度当时自以为很有底气。
在中印战争前,印度在对邻国的军事冲突中一直保持着全胜纪录:击败巴基斯坦,强占克什米尔,肢解东巴,吞并锡金,控制不丹,可以说是所向披靡,尼赫鲁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很高的声望。
而中国当时的情况是什么呢?
和苏联决裂,和美国交恶,在外交上空前孤立,国内又遭遇三年自然灾害(现在更正为三年困难时期),可以说是内忧外患。
而印度同时受到了苏联和美国的支持,获得了苏美军事物资的援助,印度国防部长梅农更对外宣称一个印度人能打败六个中国人。
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外交策略取决于双方的实力对比,以及对利益的判断。
在当时的形势下,尼赫鲁大胆地采取了“前进政策”。
所谓的前进政策,就是不断地往前推进。
印军越过了双方实际控制的边界——麦克马洪线,蚕食中国领土。但他们也不是一上来就干仗,而是绕过中国的哨所,把他们的哨所建到了中国哨所的后背。
在此期间,双方爆发了多次冲突,直到1962年10月20日,战争正式爆发。
中印边境战争的作战地区在高原山地,飞机坦克等现代化装备无法展开,完全是轻步兵对决,补给也十分困难,而印度之前的“前进政策”则成为了印军的灾难。
深入中国境内的印军被切割包围,如同瓮中捉鳖。
此后,中国军队顺势而下,在东、西两线大获全胜,仅仅1个月时间,中国就收复了藏南地区。
据统计,中国击毙击伤印军4885人,俘虏3968人;中国边防部队阵亡722人,负伤697人。
双方的伤亡比例大致为1:6,彻底打脸了印度国防部长梅农所谓的一个印度人可以打败六个中国人。
06
1962年10月20日,中印边境战争开始。
1962年11月21日,中国政府声明无条件停火,22日战争结束。
1962年12月1日,中国军队主动后撤到麦克马洪线,还向后退了20公里。
在我们的官方宣传中:
“这是中国政府出于保持中印友好关系的愿望,再一次用实际行动表示中国主张通过和平谈判而不是通过武力来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诚意。”
真实的外交博弈哪里会这么简单。
1962年10月到11月,古巴导弹危机爆发。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引发美国强烈抗议,差一点就引发了苏美之间的核战争,时间上正好和中印边境战争重合,两国无暇顾及中国和印度。
但美国为印度提供了大量武器和物资援助,还派遣12架C-130大型运输机赶赴印度帮助把克什米尔前线的印度士兵运往东部。苏联一边说自己站在中立立场,一边向印度出售当时最为先进的米格-21型战斗机。
11月20日,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11月21日,中印边境战争中国宣布停火。
所以我的一个推测是,中方开展反击的时间点,是深思熟虑之后的选择,可以说是可以抓住了古巴导弹危机的最好时机。
而迫于苏美压力,是中国选择停火的原因之一。
但更重要的是后勤保障问题。
三年自然灾害导致中国粮食短缺,大量老百姓“非正常死亡”(甚至发生了一些惨无人道的事),中国在物资的储备上已严重不足,而要把有限的物资运送到前线更是难上加难。
当时西藏地区公路还没有普及,东线作战区域更是要翻越喜马拉雅山区。
靠人力翻越4、5千米高的大山,往前线运送粮食和弹药,政府不得已发动藏民和牦牛帮忙运输物资,才得以支持军队1个月时间的补给。
但这种靠牦牛和老百姓的双肩维系的后勤支援系统,根本不可持续(当时藏独势力在闹独立)
发两张图让大家看看那里的山路。
在正面战争上,中国军队确实是取得了大胜,但后勤保障系统已经达到了极限。
及时停火,完全是处于现实情况的考量。
07
这场战争给双方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在印度眼里,1962年的溃败,可以说是奇耻大辱,其震撼程度不亚于甲午海战对中国的影响。
开战前印度一度号称是世界第三大强国,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者,是第三世界的老大,也是美苏同时拉拢的国家。
而仅仅1个月时间,之前还所向披靡的印度就被中国打得溃不成军,完全出乎了国际社会的意料,也让印度声望大跌。
印度一度焚烧了大量的纸币,沉溺在亡国的恐惧中,而尼赫鲁的“前进政策”也由此彻底破灭,尼赫鲁本人在战后不到2年时间就抑郁而亡。
整个印度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所以印度一直对这场战争耿耿于怀。
对于中国而言,在战后控制了西段阿克塞钦地区更多的土地(当然,我们对外从来只说做出了多少让步),但在东段却主动放弃了藏南地区。
这一决策在今天依然被一些激进分子所诟病。
但是,抛开客观的历史条件论是非,都是耍流氓。
首先是后勤保障跟不上,这个刚才已经说了,而11月末开始,又是喜马拉雅山大雪封山的季节,中国的前线部队不可能在没有补给的情况下继续作战。
其次是中国当时的外交处境,是真的没朋友,以至于国际舆论一面倒地支持印度,尤其是苏、美、英都为印度提供了军事援助。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中国当时的国力,已经不可能像抗美援朝一样,派几十万人去藏南跟印度来一次国运之战。
在政治博弈中,你所有的主张都必须有国力做保障,国力不足还想一揽子所有解决问题,最终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中国在“巴黎和会”就吃过大亏。
08
罗辑思维曾做过一期节目叫《卖国贼的战场》,讲的就是巴黎和会。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作为战胜国的一方参与了巴黎和会。
当时,中国的外交策略最首要的就是废除辛丑条约,但由于民间对巴黎和会报以太大的期望,提出了许多不切实际的主张。
当时的舆论要求北洋政府的外交家们,在巴黎和会上把朝鲜要回来,把越南要回来,把琉球要回来,把钓鱼岛要回来,什么香港,台湾,澳门等等,通通得要回来。
他们想借巴黎和会一揽子解决所有问题,不愿意吃一点点亏,不然就是卖国。
在声讨卖国贼的激烈氛围下,中国的外交家们左右为难,谁都不敢在条约上签字,最后中国啥都没拿到。
巴黎和会之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还得继续向战败国德国赔款,继续执行辛丑条约,而当时重新建立的国际体系,也没有了中国的位置。
罗胖在节目的最后说了这样一段话:
强国和弱国真正的区别不仅在于他们各自的经济,军事的实力,还在于他们思维方式的区别。
什么叫弱国思维呢,就是不断的感受那些伤害,然后做各种情绪化的,抓狂的表达,这就是弱国心态。
什么是强国心态呢,就是立足于现状,着眼于利益,一点一点的改善自己,正确分析问题,然后找到解决它的方法。
简而言之,强国思维就是根据当下形式,去谋求可能实现的最大利益。
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你的策略必须具有可行性,而不仅仅是情绪的表达。
09
中印战争,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中国用武力让印度接受了自己在边界问题上的底线。
并且,随着两国国力的改变,中国的底线也在随之发生变化。
1962年之前,中国的底线是东段换西段。
为什么中国如此重视西段的阿克塞钦地区?
因为那里是新藏公路的必经之地,如果失去阿克塞钦地区,新疆至西藏要绕行数千公里,这是中国绝对不能接受的。
(G219国道:新藏公路)
除此之外,阿克塞钦距离印度首都新德里的直线距离只有400多公里,将来中国在那儿修个机场或者建立导弹发射场,对印度而言无疑是一把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相比之下,藏南的战略意义远不及阿克塞钦地区。
中印边境战争为中国换来了几十年的稳定发展时机,中国一直在强化后勤保障体系,这让中国在边境谈判中的筹码越来越多。
时至今日,中国的底线已不可能仅仅满足于当前的实际控制地区。
中国一定会要求印度在藏南的达旺地区作出让步,因为那里是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出生地,具有政治意义。
2003年之后,青藏铁路和拉日铁路陆续通车,铁路和公路体系逐渐完善,中国的后勤保障能力大幅提高,并且在不断地向边境地区延伸。
而这一次的中印对峙,就是因为中国在向洞朗地区修建公路,这让印度感到了深深的恐惧,他们越过了边境阻挠中方施工,成为了对峙事件的导火索。
7月24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解决这个问题(对峙)也很简单,那就是,老老实实地退出去!
最后上一张图,这张图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出中国在地理上的压倒性优势。
对于印度而言,中国永远是一个需要仰望的国度。
P.s
关于这次对峙的具体情况,我会在下一篇文章中详细分析。而且我认为,如今的局面中国应该早就有所预料。
再P.s
这是这篇文章的第二稿,因为第一稿居然都没发保存。。。
我是缓缓君
这里是我的小号
也是我的避难所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让更多人和你一起
去探寻世界的另一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