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缓缓君
首发 | 缓缓说
01
有读者在后台给我发了一篇文章,让我一定要看。
事情的起因是,一位入职不到一年的90后姑娘小吴,被一名四十多岁的男性领导当众侮辱。
“做你妈的用户调研!”
“你就是个垃圾,你写的东西都是垃圾!”
“老子就是针对你!”
“你长得怎么这么老啊,就像一个三十多岁的老女人!”
“这种垃圾就是一个三十岁的老太婆写的!”
从这些侮辱性的语言中可以看出,这名中年男领导素质低下、态度蛮横,而且毫无羞耻之心。
不管小吴文案做得好不好,一个四十多岁的男性,当众嘲讽、侮辱一个90后小姑娘是老女人,这种人身攻击的行为本身非常低劣。
其次,作为领导,对下属放言“老子就是针对你”,这种职场霸凌已经嚣张到了懒得掩饰。
并且,在事后的调查过程中,这名领导居然说“我觉得你有点幻听了”。

“幻听”这个词要么是用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场合,要么是用于开玩笑,在一个严肃的职场纠纷处置中,以对方“幻听”为由来否认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太无耻了点?
他昨天骂我的那些,你们不觉得他首先应该向我道歉吗?
那是他应该道歉的!
他骂了我,他羞辱了我。放在任何一个场景,这样一个男人,他骂了我,他羞辱了我,不应该道歉吗?
在调解过程中,小吴一直坚持一个原则——她需要一个道歉。
可公司最初的处理方式却让小吴非常失望。
公司决定对小吴处以2000块的罚款,原因是她散布消极言论,甚至还将脏水泼向她:一个巴掌拍不响。
小吴愤而离职。
02
小吴离职后的第二天,公司在早会宣布了对小吴的处罚公告,这个时候一位女同事站了出来。
“这个事情呢,首先吴X对工作十分努力,她写方案的时候甚至会问我,因为我懂设计她不懂。她会问我这个设计能不能和她的文案相吻合,能不能做好。所以她的工作我们是没法质疑的。那,为什么她说出事实就是在散播消极言论呢?”
负责协调处理这件事的女领导以气到颤抖地语调连声发问:
“你是哪个部门的?”
“你是哪个部门的?”
“不管我是哪个部门的,我是一个女性,我是一个人!我就想让大家都听到,听到她确实是受害者,受害者就应该……”
“你想让大家听到什么?”女领导再次打断。
“因为她没有得到应该得到的,有道歉吗?”
“公司甚至还罚她款,有道歉吗?!”
说完这些话之后,这位女同事也选择了辞职。

我在听到这段音频的时候还蛮感动的,尤其是那一句“不管我是哪个部门的,我是一个女性,我是一个人”,她愿意站出来为已经离职的小吴说话,这让我看到了一种生而为人的良知和正义感。
相反,那个不断发问“你是哪个部门的”女领导,真的是毫无担当。
作为协调处理职场纠纷的领导,她关注的不是事实对错,不是一个人的观点,而是这个人是什么身份。
这种思维背后隐含的逻辑是:
事实对错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这个人给我惹麻烦了
她是从哪里来的
得赶紧把这个麻烦弄走
正是在这一逻辑下,这名女领导才会做出让施暴者和受害者各罚2000的荒谬决定。
一个女孩子有没有被当众侮辱不重要,施暴者要不要向受害者道歉不重要,公司有没有公平公正的规则不重要,她要的只是赶紧息事宁人,赶紧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就好像我们经常听到的那句反讽的话:“我们不解决问题,我们只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可是,你作为领导的担当在哪里?这个公司的价值观又在哪里?那些侮辱和霸凌会不会变本加厉?
小吴在文章的最后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像我一样遭受过,和正在遭受着各种霸凌的人,你们也和我一样受到与工作无关的人格侮辱吗?和我一样得到不公正的处理结果吗?”
“领导,你凭什么可以当众侮辱我?”
这些文字中饱含了多少委屈?
03
在看到这篇文章后,我联系到了小吴,提出了我对这个事件的疑问,并确认了一些细节。
小吴出于对前同事的保护,所以一些截图没法放出来。
但有两张图我觉得还是有必要拿出来说一下。
第一张截图来自那位和稀泥的女领导。
如果没有任何一个老板做企业,我们要到哪里赚钱养孩子?用什么孝敬父母?到哪里追求所谓梦想?
开头连用三个反问,把企业主摆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言下之意就是公司给了你那么多,公司是你的大恩人,你受点委屈难道不应该忍一忍?
老板给员工提供了就业岗位,这个我同意,但如果没有员工给公司干活,公司又怎么会有盈利?
企业的利润来自哪里?
来自“剩余价值”。
这一点马克思早在《资本论》里解释过了:
“剩余价值就是工人创造的价值减去工人得到的工资。”
当然现在也有人说,企业家在风云变化的市场中承担风险,发掘商机,资本家本身也是创造价值的。
这个我觉得也没毛病。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老板开公司是为了获取利润的,而不是来做慈善的。
老板和员工本来就是互利互惠的交换关系。
员工通过出卖脑力和体力来换取资源(钱,位置,眼界),而公司通过员工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这里面没有谁欠着谁,也没有谁有义务对谁感恩戴德。
可是你会发现,老板和公司领导层最爱转发的,往往就是那些职场毒鸡汤:
  • 《职场没有借口》
  • 《每天比老板多做一小时》
  • 《不要事事等人交代》
  • 《想想是谁成就了今天的你》
这些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点,要求员工站在老板的角度思考问题,多为公司付出,少向公司索取,而且还要自觉自愿。
但问题是,老板给员工股权了吗?
如果不给员工股权,不把公司的利益分配给员工,你凭什么要求员工无条件地多为公司付出?
这不就是在压榨员工的“剩余价值”吗?
而且很多老板还深谙语言的艺术,喜欢用“感恩”这顶道德的大帽子去逼迫员工服从,让员工受到道德的煎熬,让他们误以为在职场要求公平交换是道德有问题的行为。
这种价值观不仅有问题,而且很坏。
那位一上来就对老板感恩戴德的女领导,显然已经中毒很深,再看看她后面说的:
“企业不会因为我们错了就放弃我们,更多的时候是为我们的错误买单。”
但事实是,因为决策失误或者市场环境发生动荡的时候,企业第一个想到的往往是把人开了节约成本,甚至是耍各种手段把人逼走。
比如某知名集团,因为领导层的决策失误,旗下子公司连年亏损,最后决定通过大裁员来断臂求生。
根据《劳动法》,裁员是要给补偿的,但公司为了节约成本,他们会想方设法逼迫你主动离职。
比如把你的工资降低到2800块,甚至还要求你明天就到千里之外的贵阳去工作。
如果你不接受,公司将按“劳动合同变更协商不一致解除劳动关系处理,由此造成的后果将由你自行承担”
而且他们选择下手的时机也很微妙,一定是赶在发年终奖之前(那家公司的年终奖是发4个月的工资,所以公司选择了在12月29号下手)
为了节约裁员的成本,有些公司会无所不用其极,而怎样绕开《劳动法》对劳动者的保护则是很多HR的必备技能之一。
有做HR的知乎网友爆料说:
说句可能被喷死的话。虽然有违劳动法,但按照职场潜规则,利用政策和法规的漏洞把员工无偿(或低偿)裁掉一直是HR的本职工作之一,至少有十年我们的职场都是这么操作的。
中国的《劳动法》看起来更偏向对劳动者的保护,但企业在实际操作中会用各种方式规避。
这背后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工会组织大多形同虚设,这让拥有强势话语权的公司可以轻而易举地把员工各个击破,甚至是肆意欺压。
接下来就是我想放出来的第二张截图。
04
“一群闲的蛋疼的人,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因为你的观众真不多。”
国家有法律法规,公司也该有规章制度。
当你和公司签署了《劳动合同》之后,你和公司建立的是契约关系。
大家原本应该是在明确的规则下做事,只要不越线,彼此人格平等,相互尊重。
但现实是,有些时候做错了事情的人可以张扬跋扈;坐在高位置的人可以为所欲为。
有些人当上了高管就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把员工当仆人一样看待。
可员工上班是来赚钱的,而不是来做你的家仆的!
这种恃强凌弱、狂妄自大的态度让我非常不舒服,所以我表达了想帮助小吴的意愿。
个体在庞大的机构面前常常显得很弱小,但有一句话叫众人拾柴火焰高。
有些时候,弱者的不妥协也可以改变世界,就比如罗莎·帕克斯女士。
1955年,美国南方各州还在实行“种族隔离”。
在阿拉巴马州的蒙哥马利市,白人可以坐公交车的前排,黑人只能坐公交车的后排,中间是黑人白人都可以坐的灰色地带。但只要有白人提出要坐,黑人必须无条件让座。
帕克斯是美国的一个黑人女裁缝,12月1日那天,坐在灰色地带的她被白人要求让座。
一起坐在灰色地带的另外3名黑人都站了起来,只有她坚持没有让座。
帕克斯厌烦了黑人在生活中遭遇的种种不公而拒绝让座,然后就因藐视白人而遭到逮捕,并被判入狱2年。
帕克斯的被捕引发了长达385天的黑人抵制公交车运动。
这场运动的结果是,美国最高法院宣布阿拉巴马州的种族隔离法律违反宪法,蒙哥马利市公车上的种族隔离规定也被废除,帕克斯也因此被尊为美国的“民权运动之母”。
事后有人问帕克斯,当时为什么没有让座,帕克斯回答说:
“我只是讨厌屈服。”
当我了解到小吴的遭遇和她坚持要一个道歉时,我脑子里跳出来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只是讨厌屈服。”
幸运的是,小吴的坚持最终也改变了公司的处置方式。
当小吴在公众号写下了《XXX,周一见》这篇文章之后,公司的CEO在周日那天亲自写了道歉信给小吴,而那个羞辱她的领导在遭到批评后也主动提出了辞职。
即便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太多的恶意,但弱小的个体,也能通过自己的坚持去换取一份公道。
原本我打算曝光这个公司和相关人员的,但出于对小吴意愿的尊重(小吴原谅了老板和公司),我在这篇文章里隐去了相关信息。
但我想表达的是:
1.公司和员工的雇佣关系是一种建立在契约(劳动合同)之上的公平交换,没有谁有义务对谁感恩戴德,更不要搞道德绑架。
如果公司领导为人特别好,员工感激,这是基于私人关系建立起来的情谊,但老板和员工之间最底层的关系,就是公平交换。
2.领导和下属应该遵守同一个规则并且彼此平等,相互尊重。
3.对错误的事情习以为常,以过来人的姿态居高临下地嘲讽甚至指责那些对的人,这才是最可怕的。
无论你是什么职位什么身份,施暴者应该受到处罚,受害者理应得到道歉。
希望那些趾高气扬的嘴脸和那些和稀泥的搅屎棍能够再也不见。
4.个体的力量在庞大的组织机构面前有时真的是很渺小,但弱者的不妥协有时候也可以改变世界。
与各位共勉。
(民权运动之母:罗莎·帕克斯)
缓缓君:985高校工科男,时代华语图书签约作者。有一些故事,也有一些观点;有一点理性,也有一点温度,已出版《我就喜欢这样的你》,公众号:缓缓说(huanhuanshuo520)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