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国演义》,我是有很深的情结的。小时候最爱看的书就是《四大名著》。说来惭愧,《红楼梦》到现在都没看过,也许是缘分未到吧。《水浒传》大约看过两遍,《西游记》看过三四遍,《三国演义》整整看了十多遍,书几乎都被翻烂了。还记得那会儿的寒假,我可以捧着《三国演义》从中午一直看到晚上睡觉。正巧那会儿电视也播唐国强、鲍国安的经典版,于是每每听到杨洪基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就心潮澎湃,听到毛阿敏的“黯淡了刀光剑影”就心生落寞。那一版电视剧是绝对忠于原著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像是从书里直接跳出来的一样。于是我成了专一的死忠粉,此后任何版本的三国都不会再爱了。
一直以来也都知道,小说毕竟是小说,和正史有很大的出入。我虽然称不上有真相洁癖,但毕竟还是喜欢探究史实的。只是对三国的历史,一直下意识地回避,《三国志》买了之后连包装都没有拆,算是刻意地为儿时的幻想和情怀保留一个不受破坏的空间吧,就像林宥嘉唱的那样,“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有些回忆的美好,是可以无视真伪,跨越理性的,这是每个人都该有的任性的权力。
不过后来想想,其实情结这个东西,也不至于那么脆弱,正史的真实和小说的虚构是彼此相互独立的,不管有多少和正史的差异,《三国演义》都会完完整整地存在那里,魅力不会减,精神不会灭。
想通了这一层,我开始看《三国史话》,据说是吕思勉断代史里唯一的白话本,读起来不累。读完之后也算松了口气,正史不仅没有破坏《三国演义》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是其中的差异,很是有趣。
曹操
《三国演义》里有很多描述曹操奸恶的段子,比如屠了吕伯奢全家,留下那句经典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大奸宣言;比如”挟天子以令诸侯“,衣带诏屠杀伏皇后和大臣;比如嫉贤妒能,杀杨修;比如疑心极重,杀华佗,杀身边侍卫……
实际就正史而言,这些都是存疑或者有隐情的。比如吕伯奢事件,有说吕家家人当时确实存在误会;杀伏皇后,毕竟是衣带诏大臣怂恿谋反在先;”挟天子“实际并未起到“令诸侯”的效用,逐鹿天下仍是靠实力打拼,等等。就如作者所言:“政治家的功罪,只能问其根本上的主义如何,并不能摭拾着这一件事,或那一件事,用简单浅短的眼光去评论。” 
相反的,曹操从始至终不肯废汉自立,实际原因是他濡染于封建时代的道德很深。他对于这个已经名存实亡的汉朝,已经是过当的了。反观刘备和孙权,即使实力羸弱,其实却早就按耐不住称帝的欲望。
如作者所言,曹操与其他诸侯的不同,还有两点:“其一是他怕兵多意盛,不敢多招兵,这正和后世的军阀,务求扩充军队,以增长自己权力的相反。其二是他老老实实说:我现在不能离开兵权,怕因此而受祸,不得不为子孙之计。又老老实实承认:想使三个儿子受封,以为外援。这是历来的英雄,从没有如此坦白的。天下唯心地光明的人,说话能够坦白。遮遮掩掩,修饰得自己一无弊病的人,他的话就不可尽信了。”
历史上有无数大奸大恶之辈,但“奸雄”只有一个,这锅被曹操背了,就像替无数暴君背了“残暴”的锅的秦始皇一样,真够冤的。借作者的话,还曹操一个公道:“封建时代,是有其黑暗面,也有其光明面的。其光明面安在呢?公忠体国的文臣,舍死忘生的武士,就是其代表。这两种美德,魏武帝和诸葛武侯,都是全备了的,他们都是文武全才。两汉之世,正是封建主义的尾声,得这两位大人物以结束封建时代,真是封建时代的光荣了。”
刘备
典型的野心家,所谓汉室正统,也只是其求天下的手段而已。假使真忠心为汉,也该找到汉皇室的后人辅佐,而非靠着身上一点微弱的血缘关系就自吹为皇叔的。
刘备工于心计,又要以伪善掩饰,有时便为其所累。比如谋得同宗刘璋的益州的手段。如书中所言:“倘使刘备老实一些,竟替刘璋出一把力,北攻张鲁,这是易如反掌可以攻下的。张鲁既下,而马超、韩遂等还未全败,彼此联合,以扰关中,曹操到难于对付了。刘备心计太工,不肯北攻张鲁,而要反噬刘璋,以至替曹操腾出了平定关中和凉州的时间,而且仍给以削平张鲁的机会。后来虽因曹操方面实力亦不充足,仍能进取汉中,然本可联合凉州诸将共扰关中的,却变做独当大敌。于是不得不令关羽出兵以为牵制,而荆州丧失的祸根,就潜伏于此了。”
而关张死后进攻东吴,招致夷陵之败,实际也并非桃园结义兄弟情深,复仇心切,而是自以为厚集其力,可一举而夺取荆州而已。
司马懿
《演义》里的司马懿,作为正派的对手,却没什么负面的形象,显得冷静沉着,足智多谋,虽然与诸葛武侯差之毫厘,但也堪与一战。实际历史上的司马懿,却是配得上“大奸”的名号的。如书中所言:“封建时代的道德,是公忠,是正直,是勇敢,是牺牲一己以利天下,司马懿却件件和他相反。”
封建时代的道德,有许多可取之处。虽然春秋战国礼乐崩坏,但秦汉得以重塑新的道德体系。三国虽为乱世,却是史上仅有的,能继续延续和坚守道德的乱世,以曹操和诸葛亮为首,战火纷飞,但英雄豪气犹存。然而,从曹操到司马懿可以说是中国的社会风气一个升降之会。从此以后,封建的道德,就澌灭以尽,只剩些狡诈凶横的武人得势了。
其后晋用法的残酷,政权的羸弱,五胡十六国的彻底混乱,封建道德的崩溃,都从司马懿始。
魏延
《演义》中,魏延被诸葛亮斥为“脑后有反骨”,被马岱斩杀前还傻乎乎地喊了三声“谁敢杀我”,诸葛亮布七星阵试图续命,结果被魏延冒失地跑进来破坏……如果有“三国演义里最讨厌的人”的投票的话,魏延应能名列前茅。
实际这位也是被冤枉了的。当时刘备对镇守汉中的重任,用的是魏延而不用张飞,魏延的将才可见一斑,似乎还在关张之上。对于六出祁山之前,魏延向诸葛亮建议的出子午谷奇袭长安的计谋,以诸葛亮行军的谨慎作风,拒绝也在情理之中,但就当时情境而言,该计却真有成功的可能性。魏延的将略也因此可见。而诸葛死后魏延被杀,实际源于政治权力的重新分配,而非魏延所谓的“反骨”。如果当时魏延能执掌兵权,总不至于像蒋琬、费祎般守成无能,虽然不敢断言能伐魏成功,但至少和姜维双剑合璧,蜀汉还能保留一点回天的希望。
写在最后
读史是很难有标准答案的,许多都是不解之谜。 读史的乐趣,部分在于解密。通过交叉阅读,比对矛盾之处,以基于时代背景的逻辑推理,作尽可能合理的判断。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那些透过迷雾照进来的历史真相之光,就是历史爱好者们的追求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