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 全球见证分享网
编 者 按 
3月12日,植树节,这我们中国人都知道。但是中国植树节是为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逝世而设立的,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意识到森林的重要意义和倡导植树造林的人,这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更鲜为人知的,他还是一名基督徒。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缅怀这一位唯一被海峡两岸公认且爱戴的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并一同了解一下他的基督信仰。
视频 | 孙中山先生的信仰人生

100年前,一场革命推翻了在中华大地延续二千多年君主专制政体,史称“辛亥革命”。革命的领导者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孙中山先生,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孙中山是位基督徒,基督信仰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影响。
孙中山1866年生于广东香山县翠亨村一农民家庭,他自幼喜欢思考,经常向家人、老师询问宇宙及人生的奥秘,常使他们刮目相看。1879年,年仅13岁的他随母亲去夏威夷檀香山投奔其兄长孙眉。到达后不久,被送往英国圣公会所办的伊奥兰尼(Iolani School)英文学校读书。该校办学严谨,信仰气氛浓厚。除了开设《圣经》课程,还进行祷告会与主日崇拜等活动。孙中山不仅学到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更明白了耶稣基督的真理。尽管尚未受洗,但他已是热心的慕道友,经常到教堂礼拜。孙眉知道弟弟信了“洋教”特别恼火,多次与孙发生冲突。一次,孙中山见到哥哥的雇工经常去拜关公,于是将佛堂的关公像扯下来,对他们说:“关云长不过是三国的人物,死后怎能降福人间,替人们消灾治病呢?”此事引起孙眉的震怒,于是将孙中山送回中国。
以吾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
立国家亿万年不死之根基,
其价值之重可知。
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
置之于自身之肩上。
中山先生回国后,见乡亲沉迷偶像,遂与好友陆皓东跑到北帝庙,指着偶像说:“这种人手所造的偶象,自己都不能帮助自己,怎么还能帮助人?我且拉断其臂,看它是否有灵。”破坏偶像的事,引起乡人的不满,孙中山被迫和陆皓东前往香港。
到香港后,孙中山进入圣公会的拔萃书室(Diocesan Home)读书,并跟从伦敦会区凤墀长老补习国文。在区长老的介绍下,他认识了美国公理会牧师喜嘉理(Rev. Charles Hager)。喜嘉理问他是否已经信仰耶稣基督,中山先生答到:“基督之道,余固深信,特尚未列名教会耳。”喜牧师见他信仰坚定,遂劝他受洗,孙喜乐地答应了。1883年冬,在喜牧师主持下,孙中山与好友陆皓东在香港必烈者士街刚纪慎教会受洗,归入主的名下。他在受洗后取名“孙日新”,既有《大学》“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意,更蕴含“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哥林多后书》5:17)
孙中山受洗后,热心教会事工,到处传扬福音。喜嘉理曾回忆:“向使当日香港或附近之地,设有完善之神学院,俾得入院授以相当之课程。更有人岀资为之辅助,则孙中山先生者,殆必为当代著名之宣教士矣。以其热忱毅力,必能吸引多数人皈依基督。”另据史学家罗香林所著《国父与欧美友好》一书记载,中山先生在假期时与喜嘉理前往香山县布道,一路分售《圣经》、福音单张,带领乡人信主。 
清末,朝廷腐败、社会动荡、民生凋敝、列强环饲。为了秉持公义,救人民于水火,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很多基督徒纷纷投入到革命洪流中去。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最初的会员很多都是基督徒。据民国著名史学家冯自由记载:“会毕,总理令各会员填写盟书,由李昌宣读,各以左手置耶教《圣经》上,高举右手,向天次第读之,如仪而散。”孙中山的很多革命同志也是主内的弟兄,如:郑士良、陈少白、陆皓东、左斗山、区凤墀、何启、赵明、张果、林文庆、司徒南达、黄旭升、毛文明等等。革命胜利后,中山先生见证说:“革命的成功,在于仰赖神的恩助。”1912年9月,他在北京基督教欢迎大会上发表演说:“兄弟数年前,提倡革命,奔走呼号,始终如一,而知革命之真理者,大半由教会所得来。今日中华民国成立,非兄弟之力,乃教会之功。”
1896年,中山先生在伦敦被满清捕快逮捕,拘禁于清驻英使馆,拟押送回国处决,史称“伦敦蒙难”。孙后在老师康德黎博士极力营救下脱险。这次遇险使孙中山经历了神的奇妙安排与保守。他在给区凤墀长老的信中称:“弟被诱擒于伦敦,牢于清使馆,十有余日,拟将弟捆绑乘夜下船,私运出境。初六、七日内,无人知觉。弟身在牢中,自分必死。此时唯有痛心忏悔,恳切祈祷而已。一连六七日,日夜不绝祈祷,愈祈愈切。至第七日,心中忽然安慰,全无忧色,不期然而然,自云此祈祷有应,蒙神施恩矣。”
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持守“上帝归上帝”、“凯撒归凯撒”的教导,坚持政教分离的原则,他写给美以美会(即:卫理会)一位朋友的信中说“政教分立,几为近世文明国之公例,盖分立则信教、传教皆得自由,不特政治上少纷扰之原因,且使教会得发挥其真美之宗旨。”他极力倡导信仰自由,保障在华福音事工顺利开展。在致恩师康德黎博士的信中说:“吾师为余事工所献之忠诚的祈祷,实令心感。余现正努力谋中国信仰之自由,并预卜此新建之邦,必能使基督圣道,日见兴旺,此则堪以告慰者也。”他还高度评价了教会对近代中国的启蒙,在《勉中国基督教青年书》中称:“中国人民之得集会自由,初实多教会之赐也。由是风气渐开,民智日进,至今竟能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其影响所至,不为不大矣。”
1925年3月11日,孙中山在临终前一天,对亲人、革命同志留下遗言说:“我是一个基督徒,受上帝之命,来与罪恶之魔宣战。我死了,也要人知道我是一个基督徒。” 中山先生的哲嗣孙科在其家书中也称:“父离世前一日,自证我本基督徒,与魔鬼奋斗,四十余年,尔等亦当如是奋斗,更当信仰上帝。” 
孙中山简介: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广东香山翠亨村人,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 
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政治上也为后继者留下珍贵遗产。
——战善战   尽程途   守主道  ——
执行编辑:ChengSun
初编:ChengSun
校对: Deborah
美编:Deborah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