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权自:古典今读(gudianjindu)
前段时间有一首诗火了,那就是袁枚的《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隔着手机屏幕,我们都能感觉到那股扑面而来的小清新和励志。

我们今天不想鉴赏这首诗,只想聊聊它的作者袁枚。

在大清朝,袁枚是最会玩的人,是个不折不扣的“渣男”。

可以说,你现在感觉到这首诗有多小清新,它的作者就有多“渣”。
袁枚画像
1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袁枚出生在浙江钱塘,也就是今天的杭州。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投胎在江南富庶之地,可袁家却并不富有。

袁枚的父亲,是个书生。

袁枚从小就显露出少有的聪慧,信手拈来的诗文,就能惊艳四座,妥妥的一个学霸。

24岁那年,袁枚进京赶考,
轻松就中了进士
,并被钦点为庶吉士。

庶吉士不是个官职,要说起它的来头,却是十分的了不得。他们是朝廷从进士中筛选出来的佼佼者,负责为皇帝草拟诏书,讲解经籍等。

也就是说,这些人是进士中的进士,就没做成皇帝的老师,最不济也是皇帝的秘书。
皇上的嫡系班底,他们的前途,你可以稍微想象一下……
2
在明朝,内阁大臣基本上都是庶吉士出身,比如为帝国作出卓越贡献的张居正同志等。

清朝虽没明朝那么重视学历,但出身也很重要,又比如德高望重的老同志曾国藩,也是庶吉士出身。

少年得志,最靠近权力核心,袁枚的仕途将会是一片光明。
干了三年翰林院庶吉士后,袁枚终于有了实权,迎来了
他人生的最大转折点:
乾隆七年,他被外放实缺——沭阳县令。

正七品,芝麻官。
袁嫡系之所以这么惨,是因为这位学霸偏科
实在太严重:满文考核不合格。

那时候,庶吉士蔡元培还没出生,没人会录取偏科零分的天才。

虽然对于汉人来说,这实在是一门外语,但这可是当时最重要的“外语”。

所以说,偏科害死人啊,不学好外语更是寸步难行。
3
本来,起点低一些也没关系,毕竟年轻就是本钱。你想天朝多少大咖,都是从县处级干部甚至最基层干起的?
可是,你从袁枚给自己家起的名字就知道,他不是那种喜欢刻意钻营向上爬的人。随园,就是随缘,该怎样就怎样吧,我也不强求。

从沭阳调到江宁,再到上元等地,袁嫡系的名气是越来越大,官位也是越做越稳:一直都稳在县令上。

既然官场的水这么深,我趟不过去,那我就不趟了,我上岸还不行吗?

33岁那年,袁县令厌倦了官场上的你欺我诈、阳奉阴违,下定决心不干了,裸辞!大丈夫岂能为五斗米折腰?!
要折,也要为五千斗、五万斗米而折……

在中国文人的生活模式里,要么入世而高官厚禄,要么出世而安于清贫。

袁枚却要开启属于自己的模式。

从此,中国的官场上少了个郁郁不得志的袁县令,
多了个最会玩、最有趣的袁才子。
4
当年,曹雪芹家族被抄家,《红楼梦》里所描述的大观园,成了没人要的“败家玩意儿”。

这可便宜了袁县令,他辞职后立马赶到南京,只花了300两银子,就把它盘了过来,并把它改名“随园”。

这时候,300多亩的园子,已经是“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一片荒芜,杂草丛生,几间破屋还被人占去开了酒吧。

袁枚接手后,马上着手进行整治和装修,只要听到哪里有好东西,就算再贵,也一定要买回来放置在园子里,很多东西,连江南的大富人家家里也没有。

如此海花,他辞官的时候,手头上的积蓄有三千六百两银子,一下子就被他败光了。

袁枚的祖上并不富裕,他当了几年的县令,出手就如此阔绰,怎么就没被请去喝咖啡呢?

其实,事情并不是你们想象的这样。

作为一个文坛大咖,袁枚是第一个把ID活成了IP的人,大清朝有很多的网红“大V”,他却是把粉丝经济变现的第一人。
玩着玩着,袁才子一不小心就玩成了超级大V,现在的咪蒙、花露水什么的,跟袁大V相比,那都弱爆了。
5
袁县令不喜欢官场的应酬,可更加不喜欢那种安贫乐道的清高苦逼生活。

他离开官场后,依然与权贵打成一片,什么诗文、墓志铭、传记什么的,来者不拒,只要给钱,“出门必满载而归,结交要路公卿”。

不过,袁枚交结权贵有个原则,那就是只将这个作为一个生财之道,坚决不当权门之鹰犬和走狗。
随园装修完毕后,他主动把围墙拆掉,并在门联上写道:“放鹤去寻山鸟客,任人来看四时花。”

很快,江宁城内这个秀美的园林声名远播,吸引了很多人来游玩。

有了“流量”之后,袁枚就请来最好的厨师,做出最精致的菜肴,摆在最美的亭台水榭之间,美女歌舞助兴,文人吟诗作画……当然,这些就是付费服务了。
有美景、美食、好书,还有美女,随园里高大上的“私房菜”,让很多有钱人和高官慕名而来,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超级“会所”。

根据市场的需求,袁枚不失时机地推出“用餐+”服务,除了赠送休闲娱乐系列套餐,还可以购买“一代骚坛主”袁老师的现场签名作品,非常够品位。

从官场退出的袁县令,实现了华丽的转型,成功将文化创意产业和第三产业紧密结合,赚得盆满钵满。

一个人的思想和心灵越是自由,财富就越是会自然而来。

玩着玩着,袁县长一不小心就玩成了袁老板,就算那些最嚣张的盐商,也被碾压得心服口服。
6
财务自由、时间自由和心灵自由,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人生目标,年纪轻轻的袁枚轻松就实现了。

一个人如果只是有钱有时间,他也只不过是个臭皮囊,比有钱有时间更难得的,是过上充满情趣,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

在袁枚的眼里,人有两样东西最宝贵,除了生命,就是心灵。若不能享受本真的生命,不能拥有丰富的心灵,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诗者,人之性情也,性情之外无诗。”
袁枚提出,诗文不能堆砌生涩的典故,为形式所拘,必须抒发个人的真情实感。诗人最高的境界,就是将深厚的修为,以平淡自然的风格表现出来。

像前面提到的《苔》,就是袁枚这种风格的典型诗作之一。

终身未婚的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写信给未婚妻,他引用了袁枚的一首诗,表明自己不愿结婚,只想做个孤独的书呆子:

寒夜读书忘却眠,

锦衾香尽炉无烟。

美人含怒夺灯去,

问郎知是几更天。
袁枚的每一首诗,都表现出他的有趣和毫不掩饰的真性情。

还有我们中学就读过的《祭妹文》:“呜呼!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那种难以言表的悲切,一般人文字几乎无法表达的感情,尽在短短的几句话里,让人不知不觉为诗人的情感所浸染。

反对假道学,有了真感情,就有了“性灵派”,也就获得了众多的文青粉丝。

玩着玩着,袁老板一不小心又玩成了一代宗师。
袁枚出版的《随园诗话》、《随园食单》、《子不语》等迅速成为畅销书,一时洛阳纸贵,“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其名。”

在大家公认的“乾嘉三大家”中,袁枚以绝对优势成为带头大哥。

他与当时另外一位大V纪晓岚,被人们并称为“南袁北纪”。
7
性灵派的袁老师,首先是个吃货。
在随园私房菜的基础上,袁枚深入地研究饮食之道,写了一本《随园食单》,不光详细记录了300多种精致的南北菜肴饭点,还介绍了当时的各类美酒与名茶。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从山珍到海味,从小菜到粥饭……《随园食单》的每款菜品无不经过精挑细选,千锤百炼,说它是美食界的《圣经》一点都不夸张。

《随园食单》不仅介绍菜肴的做法,还讲了许多关于烹饪的至理真经——

比如配菜:清者配清,浓者配浓,柔者配柔,刚者配刚,方有和合之妙……

又比如上菜:盐者宜先,淡者宜后;浓者宜先,薄者宜后;无汤者宜先,有汤者宜后……

别人问,你怎么就这么爱吃?

袁吃货回答:“那些食物,鸡鸭鱼牛等已经为你而死了,你还不好好尊重它,把它处理到最佳状态,怎么对得起它们啊!”

玩着玩着,一代文宗一不小心又玩成了网红美食家。

直到今天,《随园食单》依然是饮食界不可逾越的经典之作,还翻译成多种外国文字,造福广大歪果仁吃货。
8
袁老师不光好吃,还非常好色。
他认为“情所最先,莫如男女”, “男女相悦,大欲所存,天地之心本来如此”,“人非圣人,安有见色而不动心者?”。

袁枚的正妻王氏没有生育,这正好给了他个幌子,从此见有美女就要纳入怀中,不断纳妾,光记载有名字的就有十多个
,他还为此作了一首诗:有官不仕偏寻乐,无子为名又买春。

袁老师不光好色,还毫不掩饰。

“先生爱花,一生不倦”,“美人下陈,殆不止金钗十二”;他公开表示,自己最爱皮肤细腻白皙的美女,“余评女以肤如凝脂为主”。

袁枚在随园开设私塾,广收门徒,还向“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不宜为诗”的道统发出挑战,招收了许多的女弟子。

你们道貌岸然,说我破坏纲常,我偏要教她们读书识字、吟诗作画,看你能如何?

在风景如画的随园里,袁老师享美景美食,有男弟子奉茶,女弟子打扇,可谓逍遥快乐似神仙。

玩着玩着,袁老师一不小心,就开创了古代女子诗歌的黄金时代。

对南朝时钱塘第一名伎苏小小
,袁老师仰慕得不得了,恨自己投胎太晚。身不能至,心向往之,他专门刻了个印章,上面是“钱塘苏小是乡亲”几个字。

对于那些人前一本正经,人后男盗女娼的道学先生,袁枚非常不屑。

朝廷有一位尚书,仰慕袁枚的名声,向他索要诗册,还要盖章留念。

袁枚想都没想,就给他盖上“钱塘苏小是乡亲”。尚书一见就恼:“实在是太轻薄了!”

听到这句话,袁枚比尚书还恼:“你说轻薄,可知百年之后,人们只会知道苏小小,早就不记得你是谁。”

袁老师的这种低级趣味的腐败生活,完全背离了大清国的核心价值观,主管官员刘墉,就是那个刘罗锅,准备要封了他的号,后袁枚四处活动才得幸免。
9
袁枚好美景、好吃、好色、好玩,但毕其一生,心中最爱的还是书。

他小时候因为家贫,想读的书只能向别人借,总是将书本熟读、摘抄、背诵,最后才还给人家。为此,他留下了大家都很熟悉的一句话:书非借不能读也。
袁枚说,美色可心,只有年轻时才会觉得爽,美食可口,天天吃也会觉得厌。只有书,才是可眼可心可口可聊,胜过天下一切俊物。

成为“随园主人”后,袁枚对藏书达到了痴迷的境界,他网罗天下图书,其中有很多都是珍本孤本。

“满园都有山,满山都有书。”随园里的藏书,竟高达40万卷之巨。

玩着玩着,袁枚一不小心就把自己玩成了大清第一、中国史上第二大私人藏书家。

像这样的“书痴
”,通常都是书视为毕生的珍藏,不会让别人染指半分,正可谓“书与老婆不借也”。

袁枚偏偏不是通常人。

乾隆三十八年(1773),朝廷编《四库全书》,下诏向民间求书,袁枚将珍藏的精品,都献了出去。

他在专门写的《散书记》一文中说:“余所藏书,传钞稍稀者,皆献大府,或假近宾朋,散去十之六七……”

袁书虫说,把书藏在私人之家,最终不免毁灭,而因为要散书,我才会夜以继日地把要送人的书看一遍,把知识装在了自己肚子里。

袁先生,真可谓知书之人也!
10
实现人生三大自由,生活在美景、美食、美女中,还有无数好书
和诗文作陪,一般人理想中的人生,也不过如此了。

可袁枚并不是一般人。

67岁那年,他突然想到,人生的各种模式都尝试过了,可世界那么大,我还没去看看呢?

别人劝他说,都七老八十的了,就省省吧您嘞!袁老头却说:莫嫌海角天涯远,但肯摇鞭有到时。

说做就做,才是袁老头的风格,这一年,他游历了附近的天台山、雁荡山、黄龙山等名山。

一游下来,越发不可收拾,去的地方也越来越远。
68岁,他登上了黄山。

69岁,从家里到庐山,然后一路玩到了广东的罗浮山、丹霞山,又到了广西桂林,之后经永州回返,顺路游衡山。

……

71岁,登武夷山;79岁,三游天台山;80岁,出游吴越;81岁,出游吴江。在生命最后的十多年里,袁枚都是在旅途中度过的。

在各地游玩的时候,袁老师品尝当地的毛尖、龙井、君山、梅片、武夷茶等名茶,并把它记录在《随园食单》里。

要知道,那个年代交通非常不便,就算是年轻人,都难以承受如此强度的舟车劳顿,而袁老头子却不断跋山涉水,兴致勃发,可见人家虽喜某些方面的生活,但还是有所节制的,并没有把身子骨搞垮。

玩着玩着,袁老师一不小心又把自己玩成了骨灰级驴友。

苏轼说,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而深谙生活之道的袁枚,就是整个大清国最大的闲人。

这样的生活,不要说苏东坡,就是神仙也羡慕。
11
嘉庆二年(1798年),82岁的袁枚到了生命的尽头,跨越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 留下“田产万金,余银二万”家产。

袁枚写过一幅对联,恰是他一生的写照:

不作高官,非无福命只缘懒;

难成仙佛,爱读诗书又恋花。

是啊,就算袁枚的仕途一帆风顺,爬上巡抚、总督乃至内阁学士之位,还不是终生为俗务所羁绊,难道就比随园主人活得幸福?

中国人说,人生有三种活法:玩世、出世、谐世。
袁枚却创造了第四种活法,那就是“适世”,适应这个世界但不随波逐流,实现内心最大的自由,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做一个“凡间仙,世中佛,无律度的孔子”。
在33岁那年,袁枚想清楚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并舍弃一切,真正去付诸实现。

袁枚的一生,是享乐的一生,舒服的一生,自在的一生,痛快的一生。

他随性所至,玩出了境界,活出了真我。

他爱玩,玩成了清朝最好的诗人。

他爱玩,玩成了杰出的园艺家。

他爱玩,玩成了美食家。

他爱玩,玩成了清朝最大的私人藏书家。

他爱玩,玩成了骨灰级驴友。

他爱玩,把自己玩成了超级大IP。

袁枚一辈子最成功的作品,不是随园,不是美食,也不是诗文,而是他的生活方式,他不羁的自由。

别人眼中的“渣”,却是他最大的成功,活成了自己想要的要样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就像《苔》这首小诗,在孤独了三百年后,如今又重现光芒。

自信千秋万世之后,必有知我之人。

— END —

如果想和小悦聊一聊侃一侃,扫码加我☝
『 要么庸俗,要么悦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