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来到年底,气温也降入谷底。对于久坐少动的我们来说,血液循环变慢寒湿气很容易入侵,在体内难以排出,影响我们的健康。
有数据显示:10人里面,9人体内有寒湿潜伏,但很多人却不自知
如何知道体内是否有寒湿气?看看下面的症状,你符合几项:
1、起床后昏沉、乏力,整日嗜睡
2、手脚冰凉,穿再厚都觉得冷
3、关节乏力,针扎一样刺痛
4、舌苔厚重、黏腻,舌头边缘有齿痕
5、腰腹发凉,女士经期不调
符合的越多,你体内的寒湿可能越重。
在中医看来,“寒湿不除百病生”。寒湿赖在体内,会阻碍气血运行,引起体寒、关节发软、肩颈酸痛等症状。整个人都不在状态。
如果不能及时祛除寒湿,更有可能导致宫寒、风湿等顽疾,极难根治。
千百年来,中医都建议用艾灸来祛除寒湿。
李时珍曾在《本草纲目》中写道:
灸之则透诸经,而逐一切寒湿,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
意思是:艾灸能疏通经脉,去掉身上的寒湿之气,治疗百病,甚至能让久病的人恢复健康。
但是,传统艾灸需要专业的操作,只有从业多年的医师才能使用;滚热的烟灰随时掉落,一不小心就烫伤皮肤
怎样才能方便又安全地艾灸养生呢?
难得诚品联合万物之本推出了这款蕲艾灸贴。它在保留艾灸疗效的同时,完美解决了传统艾灸的缺点
无须专业技术,自己就能贴敷,是最简单的艾灸方式;独特的控温技术,始终恒温53℃左右,不用担心过热。
就算独自在家,也能随时享受艾灸,排出体内寒湿。冬天不再难熬!
现在购买,还有限时特惠
▼ 
国家专利一体贴
撕开即用,简单省心
这款艾灸贴最厉害的地方,在于采用了国家专利的一体化设计。
蕲艾层、发热层、导入层三合一,撕开就开始发热,随时随地都能贴敷,简单又省心。
中间的蕲艾层,是整张艾灸贴的核心。受热时,艾草和其他中草药会持续产生药气,高效渗入皮肤,在人体经络中运行。
内层的矿物质发热层,是热量的来源,能持续发热约8小时;还可以在导入层滴上蕲艾精油(包装内附),促进药效吸收
便利的设计下,艾灸贴的疗效到底如何呢?
还要看其中艾草的产地
这款产品获得了蕲春艾草专属认证
▼ 
蕲春开采,天下第一艾
药效远超其他艾草
这款艾灸贴中的药包和精油,都选用了蕲春的艾草
作为李时珍的故乡,那里的艾草是公认的“天下第一艾”,早在《本草纲目》中就有提及。
经检测,蕲艾的挥发油含量是普通艾草的2倍,极大提升活血和抗菌能力
同时,蕲艾还含有侧柏酮和异侧柏酮这两种珍贵的微量元素,温经通络、消炎止痛的效果达到最佳
贴在身上,艾草的温热药性充分发挥,暖意渗入体内,补足阳气,将寒湿驱赶出来
除艾草外,艾灸贴还根据传统药方,搭配了5种道地草本,各司其职:
当归可以补血、活血;三七能够散瘀消肿;伸筋草有助祛风除湿;川穹和独活,都对风寒湿痹尤其有效。
组合在药包里,驱寒祛湿功效达到极致

为了提升药物吸收率,包装内还附有一瓶蕲艾精油,提取了艾草、当归、沉香等10种名贵药材
贴敷前滴在艾灸贴表面,刺激穴位,血管自然扩张,无形中疏通了脉络,加速血液循环。
一边促进药效的吸收,一边帮助寒湿排出,双管齐下。
小编亲测
只需一贴,就可从早灸到晚
这么小一张艾灸贴,发热效果和持续时间都能达到要求吗?
小编带着和你一样的疑问,试用了一段时间
撕开包装,就能感觉到艾灸贴开始微热了。
贴在身上,5分钟左右就开始变暖。这种暖不像暖宝宝那样浮于表面,而是能明显感受到暖意层层渗透,加速血液流通。
热敷过程中,体表温度始终保持在53℃左右,是人体皮肤最舒服的温度。
小编在上班时一直贴着,直到下班它还是暖的,发热时间接近8小时,完全满足日常需求。
如果关节疼痛难忍,或是女士宫寒痛经,只要贴一次,一整天都暖暖的。
事实上,每个人对温度的感知不太一样。为此,包装内准备了一张温控贴,如果贴敷时觉得过热,可以将它放在艾灸贴背面,将温度降至适宜
对症敷贴
坚持10天即能感觉起效
针对不同的病症,艾灸贴要贴在对应的穴位上,才能让药物对位生效,迅速缓解不适。
关节炎、膝盖风湿,需要坚持贴敷足三里穴。利用活血通络的艾草,赶走寒湿,腿脚自然好转。
女士宫寒痛经,应该贴在腹部的关元穴。艾草药效得以渗入,起到温宫驱寒,调理经期的作用。
加班族、低头族,经常颈椎不舒服,就要贴在大椎穴。药性在温热中散发,起到按摩功效,舒缓酸痛。
(更多贴敷穴位,参考下图)
▼ 
每日定时贴敷,坚持10天(2盒)即为一个疗程,能明显感觉到气血循环改善,症状减轻不少。
现在还能享受优惠,以188元的特惠价购入2盒,直接买下一个疗程,相当划算。
无论自用,还是送人,这款艾灸贴都是冬日里的暖心选择。
送给爱人,用一份养生好礼表达心意。日子漫长,我们都要好好的。
送给爸妈,也是一份孝心的表示。您的健康,是我最在意的事情。
现在购买,还有限时特惠
▼ 
万物之本 蕲艾灸贴(5片装)
¥98/盒
限时特惠 ¥188/2盒
*长按识别二维码,立即购买
▼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购买,在家就能享受专业艾灸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