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现在的年越来越淡,而是我们现在口味越来越重了。
作为一个92年的中年少女,自以为有个毛病改不了:蜜汁尴尬。
每逢佳节“被”思亲。过年期间,七大姑八大姨之不能理解问题 all fly to my head。面对这些问题,我总是“???Emm...你说啥?”(一脸懵逼状)。从未改变,也从未被超越。
留学生活的水深火热,他们不懂的。网络的“留学生家长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美国是富二代”他们倒是看了不少。哪些看起来稀松平常理所当然的事情,其实做起来、说起来还真的没有那么简单。每天下了课回去就抓紧时间写作业,翻资料,哪有那么多party让我去?我说话夹杂英文装bility? 抱歉,你没看到我为了学英语,为了融入环境做了多大努力!
这些问题每年都是Once again,拜托,我帮你们都总结好了,别再问了,可以吗?

1
场景一:微信qq上网和同学闲侃
—“你那边几点?”
这个问题出现的频率大于等于“在吗?”,接下来有50%几率出现要求帮忙代购的对话。

—“哇这么晚还不睡?”
—……早上9点,我任性,我就不睡。

—“你在哪个学校啊?”
—“*&&%*”
—“没听过诶。”
想表达的意思其实是“什么野鸡大学”吧。

—“过年回来吗?”
—万恶的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生活水深火热所以不过年啊!

—“留学很贵吧,你好有钱啊。”
—不,为了出国我把我们村儿的鸡蛋都偷来卖了。

2
场景二:寒暑假和爹妈瞎聊
—“在美国吃什么,每天吃牛排吗?”
一百多年来似乎大家对【歪国人】的了解依然停留在吃牛排上。


—“觉得适应了吗”
—“恩,现在适应了”
这个问题年年问,还差一学期就要毕业时还问,话说这时候还没适应已经来不及了吧。

—“老师都是外国人吗?上课都用英语吗?那都听得懂吗?”
老师是本国人,我是外国人……

全家一起看电视时最怕出现英语节目。
—“这个你听得懂吗?”
—“能”
—“不看字幕能听懂吗?”
—“能”
啊啊,你们的问题怎么这么predictable啊。

—“毕业后回国吗?”
剧情A:我想毕业留下——“不回来啊,我们都会想你的,爸妈怎么办?”
剧情B:实习一阵就回来——“为了供你出国爸妈花了不少钱呢,能留下就留下吧!”
对我来说一个很艰难的人生选择,其实你也就是随口说说吧。

“怎么不带个外国男/女朋友回来啊?”
“谈恋爱还是要找中国人,外国人不靠谱,说离婚就离婚。”
“怎么还没有恋爱啊,是不是要求太高了?”


什么是要求太高?找个老实人将就过一辈纸就是你们的人生经验吗。
3
场景三:专业&学校
数学:
“美国人数学差,到大学还在学解方程,你不是很轻松碾压他们啊?”
是的我学的专业就是拿麻绳打结数,一二三四五。

人类学:
“人类学?人类学是干嘛的?”
“人类学是研究人体以及人类社会进化的。”
“哦这样啊。好的……所以,人类学是干嘛的?”

运动机能学:
—“出来要做体育老师的吗?”
你看我这小身板像吗?

传播学:
“船舶学?你在学航海还是造船?”
其实我就是水手服战士本人。

—“你考上了哪个学校?”
—“圣母大学/北卡教堂山分校/天主教纪念高中/普度大学”
—“你们要背圣经吗?穿那种传教士的袍子吗?是不是校内不允许谈恋爱?”

—阿姆赫斯特学院
—“啊?不是大学啊?相当于大专还是三本么?”
—纽约大学水牛城分校
—“不是本校啊?没关系,毕竟挂上名了,努力转进本校去!”
— 德州农工
—“德州畜牧发达,去那学农好啊!将来回国建设新农村。”

4
场景四:代购篇
想到这里我就要对朋友圈里代购的朋友们表示由衷敬佩,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能帮我带个新秀丽/rimowa的箱子吗?”
—“托运箱子很贵呢。”
—“没关系我打算好了,你把自己的衣服装在我箱子里带回来就好啦!”
亲,你好机智啊,可是开学的时候你这箱子还借我带走吗?

—“帮我带个coach的钱包吧,打折的时候买,超过70刀就不要了。”
所以我还要帮忙盯住打折信息,然后驱车前往2小时车程的outlet。

—“最近开始注重保养啦,想买款好眼霜。鱼子酱和laMer哪个更好啊?”
这两个牌子我都舍不得买所以不知道诶,土豪!

—“帮我买样东西吧,我要送客户,500刀左右,送30岁左右未婚成功女士,你看着合适的做礼品的东西就行。”
我!哪!里!知!道!什!么!合!适!

—“帮我带levis的牛仔裤吧。尺寸我看不懂这个32L、34W什么意思,你估摸我是什么码?”
心宽码,不知道大小也敢让我买。
—“帮我带一支YSL星辰吧/帮我带个杀手包吧。”
YSL星辰是啥杀手包又是啥,代购还得关注百度搜索热点。

最后放出终极大杀招,留学党一定会被问到的、一个字都不会变的一个问题:“在吗?有空吗?能帮我翻译几句话吗?”
答应下来之后你才发现自己太蠢了,100字是几句话,3000字也是几句话呢呵呵呵呵呵呵。

留学生的孤独源于,国内亲朋没有看到完整的留学生活,亲戚眼里只有学习、吃饭找对象,朋友同学眼里只有旅游、派对和代购。
能出国的我们是幸运的,可是生存在这样的认知偏差中,留学生时不时像中美文化间的双面胶一样,无论哪个世界看自己都倍感陌生。
 - END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