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理性,一面不安分,企医(Healthkeepers创始人兼CEO吕佳
从成都辗转到上海后,吕佳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3-5年后,一定要创业,如果那时候还没有走出这一步,就离开这座城市。
2015年10月,吕佳开始筹备企医(Healthkeepers)。2016年11月,Healthkeepers正式成立。期间,以数据分析与多家世界500强企业进行健康管理合作,覆盖员工超过35000人。她笑言,自己是个幸运的人对数据的敏感,让她在一个正确的时间点,进入到了这个市场。
一个不安分的数据狂人
初次见到吕佳,一袭干练的短发,一身得体的正装,充满知性的创业女青年特质。采访开始的那一刻,吕佳略显紧张,为了准备充分,自己三天前就在做笔记了。问及是否是第一次接受采访?她说不是,「只是希望自己保持对未知的渴求,那种状态会很有趣。」
出生在东北的吕佳,同时也是满族人,她自诩骨子里边有一种远方游牧民族的血性。「兴奋点!」不知是否是口头禅,采访中,曾多次听到她提起这个词。逻辑缜密的言辞中,让人清晰地感受到吕佳思维的严谨。如果非要给她打上一个标签——「理性与不安分」,两个看似矛盾的词,放在她身上,似乎并没有什么违和感。
在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吕佳读的公共卫生管理健康保险方向,一个跟医学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专业。本科毕业之后,放弃了读研,按她的话来讲,一个不安分的人,总是希望能及早出去看看。
在太平人寿做了2年理赔,吕佳转战中意人寿,做了整整5年的销售。而后,又在怡和汉深与怡和保险经纪用3年时间做到了分管体检和保险经纪的双重角色。
2013年,吕佳从成都辗转来到上海,那时的她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
「3-5年后,一定要创业,如果到时候还没有走出这一步,就离开这座城市。」
而后的两年,资本市场风起云涌,互联网医疗初见端倪。吕佳的创业思路,也从刚开始的懵懵懂懂,逐渐有了清晰的脉络。多年保险公司的经历,让吕佳接触了大量的保险数据。这些数据摆在她面前,犹如美味的金枪鱼罐头一般,刺激着吕佳的兴奋神经,如果可以让单一、冰冷的数据更加的多元、立体,那一定会很有趣。但如何去做,那时的她尚无头绪,问题的关键,还在那把开罐器上。」
来到上海之后,五花八门的健康数据成为了新的兴奋点,让吕佳茅塞顿开。公共卫生的科班出身,加上保险公司的管理经验,对数字天生敏感的她,敏锐地发现,健康数据里有很多有价值的医疗数据,包括体检信息、疾病诊断、保险金额等,都是可以去深入挖掘的信息源。如果将体检、保险及员工健康相关的数据放在一起分析,那得出的结果,将在企业健康管理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一个闪现在她脑海中的数据模型,犹如刚刚解开谜底的宇宙魔方,Healthkeepers的雏形,昭然若揭。
如果拨动时间轴,可以发现,Healthkeepers的诞生并非是无心插柳一般的脑热产物。剥离传统,出奇制胜,是镌刻在吕佳性格之中的天然基因。不论是在她第一份工作,当一个普通的理赔人员,还是后来做销售、做经纪人、做顾问,其实都是在不断地突破旧的个体。在她的履历中,创新一直是主线,而Healthkeepers,正是在这条主线中一点一点累积起来的。
有了创新为引子,创业也就水到渠成。2015年10月,眼见时机成熟,吕佳开始筹备企医(Healthkeepers)。
Healthkeepers的核心成员有9人,包括在美国临床机构工作多年,多次参与国家级人群健康指标监测和多项健康卫生项目设计管理的医学统计专家;在公立医院行医超过十年,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初级保健医疗机构运营经验的专家;以及曾就职于安盛纽约、宏利加拿大、汇丰香港等大型保险公司,并有超过10年海内外保险行业经验和数据分析经验的北美精算师、香港精算师。以及一位深耕保险和医疗服务领域的投资人。
一个不折不扣的精英团队,六个月时间,平均每天12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2016年4月,Healthkeepers的初代数据模型功能正式上线。
数据的价值在哪里?
世界500强企业一般都会为员工购买年度体检,或是团体商业险以及EAP等一系列健康促进项目。企业的员工在体检后,会生成健康数据,之后体检中心会回传总检报告给企业,但往往这些更有价值的数据会石沉大海。「数据的沉积是非常可惜的事情,企业本可以让它们发挥更大的作用。」
保险和体检的情况差不多,企业采购了团体的医疗险,医疗险每年都会将积累的数据回传到企业这边,企业掌握了数据之后,如何能够挖掘更深度的价值,成为了一个逻辑上的刚需。
「这些数据当然是有价值的,只是没有人能够比较全面的去分析它、看待它和输出有价值的结果。」如同千里马一般,缺的只是一个伯乐。吕佳希望Healthkeepers能够成为数据的伯乐,所以她一开始就把产品的核心聚焦在健康数据建模这一点上。
对企业或者个人而言,这些数据真正产生的价值有多大?吕佳的的心中早已有完整的答案有两个维度,首先,企业在为员工提供健康管理时,可以从时间变量去观察,有针对性地根据数据模型的建议开展健康管理,之后再去印证健康状况的变化。同时,企业健康管理能降低企业总医疗保健费用。
美国的健康管理对于任何企业及个人都有一个公开的秘密,即90%和10%。具体地说就是90%的个人和企业通过健康管理后,医疗费用降到原来的10%;而10%的个人和企业未做健康管理,医疗费用比原来上升90%。原因很简单,实施了健康管理的企业,其员工的患病率、住院率明显降低,绝大部分的疾病风险都以各种方式被消灭在萌芽状态;即使万一患病,也会因为“三早”(早检查、早诊断、早治疗)而很快得到痊愈。因此,企业在员工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总额明显下降。
那么,Healthkeepers究竟需要挖掘哪种类型的数据?吕佳推了一下眼镜数据的逻辑和维度是多元化的,但有两个最高逻辑的出发点,一个是整个团体的健康风险等级分布,哪些人相对健康,哪些人相对不健康,哪些人可能面临临床疾病风险的困扰,哪些人的疾病可能会更加严重。第二个维度,企业的健康费用支出分布,诸如在哪些疾病上有更多的花费。
数据模型是Healthkeepers的切入点,在输出解决方案的同时,还会整合最行之有效的服务提供商为企业去解决相应痛点,如医疗机构、体检机构、慢病管理公司等,这是一个完整的生态。「我希望Healthkeepers是在数据智能分析的基础上,更多元和开放地去链接健康产业链中的服务提供方。」
B端与C端同时发力
Healthkeepers包含两种模式,一种是面向企业的B2B,一种是面向企业员工的B2B2C。这里面最为关键的一点,便是授信,医疗的数据与其他任何行业的数据都不同,这涉及到隐私安全和伦理性。「你不能随随便便把别人的数据拿去用,做数据分析,隐私一定是放在第一位的,你不尊重它,也没人会尊重你的产品!吕佳斩钉截铁地说。
无论是B2B,还是B2B2C模式,除非员工给予Healthkeepers和企业同时授权,否则就只有Healthkeepers可以使用他的个人数据,从而进行进一步的提示和评估。如果除了Healthkeepers,用户还将个人数据同时授权给了企业,那么企业内部的医生和健康管理人员便可以获取到他的数据,用于接下来的一些评估判断和和健康促进的实施。除此以外的其他任何人,数据都如同黑匣子一般,在极高的保密等级下完全受限。

对C端用户来说,企业每年会给员工安排年度体检,购买商业保险,员工自行选择需要什么样的方案,去哪里去体检,或者需要什么样的保险方案,包括如何去报销。在这时,Healthkeepers也会透过背后的全科医生团队,通过WEB端和手机端,向员工传递一些对他健康有价值的信息和提示。
而针对B端用户,Healthkeepers数据模型会出具健康风险的评估结果,同时生成企业下一年度的商业保险和体检方案,企业相应获得了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方案涉及优化管理企业医务室和医护人员,为员工提供心理援助计划(EAP)、戒烟、减重等一系列健康促进项目。
B2B的模式,企业客户为付费方。而在B2B2C模式下,企业购买的服务,员工是不用付费的,但用户可以在平台上选择新的付费行为,类似于增值服务。
今年以来,Healthkeepers先后与多家世界500强企业达成了合作,覆盖用户数已超过35000人。其中一家跨国企业通过Healthkeepers,成功将商业保险人均门诊赔款金额从360元降到270元,提供员工整体健康水平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了综合福利管理能力。
市场有多大?
中国的体检市场在2002年左右发展起来,到现在整个市场规模已经近千亿,团体商业保险在80年代末就开始发展,早于体检20多年,但目前的市场规模也才四五百亿。「时间发展长,市场规模又远远落后于体检,这就充分说明中国的初级保健有多薄弱。」
「Healthkeepers关注初级保健市场,这是比基础医疗市场更为前移的用户入口,既有B端用户的支付杠杆,又有C端用户的长期粘性,以体检和商保两翼往健康管理体系延伸,因此Healthkeepers发展空间非常广阔,这点我看得很准」吕佳颇为自信地说。
数据分析,从某种意义上它属于科学领域的一个分支,要运用医学统计、要运用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的一些模型,运用一些系统化的方法去分析。如果从商业的角度去看待它,它属于咨询服务。中国人是比较现世的,比起数据,对于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东西更有亲和力,这种思考的特点,导致很多中国人对于理性分析学科存在误解。「我们对于咨询服务能创造的长远价值,往往缺乏耐心。」
Healthkeepers选择在上海市场去拓展业务,从一线城市去辐射全国,源于吕佳的大胆判断,在她看来,Healthkeepers坚持做的事情是一个价值洼地,而全国市场已经有所改观,特别是在一线城市,已经有很多企业对于咨询类、企业规划类服务有强烈的诉求。
下一个兴奋点,在哪儿?
采访的结束之前,记者曾问到吕佳,创业之后,你的下一个兴奋点在哪里?吕佳略微迟疑一下,笑答道「创业就是在创新,区别在于是为别人创还是为自己创。如果单纯以创新为目的,为别人和为自己,其实两者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关键还是怎么样创造出一个新的产品、服务或商业模式。创新对我来说,是一个从精神层面凌驾在兴奋点和安全感之上的更高逻辑。」
说到底,创新才是兴奋点的源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创新同样如此。一个不安分的吕佳,她的Healthkeepers会成为什么样子,着实让人期待。
文|郝雪阳
微信|hxy942416176
添加时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推荐阅读」
想要更多?
后台发送关键词即可获得相关好文!
网站、公众号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