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规贷款事件导致数名高管离退不应该被解读为致命问题;
LC评估风险的Fintech算法技术是立足之所依;
可能会跌出一个战略性自我救赎的机会。


正当国内互联网金融事件频发、监管收紧之际,彼岸美国又来一个惊天霹雷:5月9日,Lending Club(LC)宣布公司联合创始人雷纳德-拉普兰奇(Renaud Laplanche)辞去董事长兼CEO职位。受此消息影响,Lending Club当日盘前股价跳水大跌三成,并且已连续3日下跌。

想当初,LC是各路互联网金融理论研究者和从业人士的现象级企业,凡会必讲,并对其总结出“互联网金融”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名词出来,而且朝野都用,一时风头无两。
而且,美国监管方面更是火上浇油,警告LC的业务风险,让市场不胜惊恐,有人甚至直言其“倒掉”。笔者不才,本着“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的原则,并学习巴菲特老人家“别人恐惧我贪婪”之逻辑,倒觉得LC这次大跌没准是一个中国互联网金融进行自我救赎的机会。且听慢慢讲来。

一、事件解析
事情过程大概是这样的:Lending Club在“内部评估”环节发现有两笔总额为2200万美元的贷款违规出售,据称一笔300万美元的交易中一名员工擅自修改了申请贷款的日期;另外一笔Lending Club考虑投资的交易中,前CEO拉普兰奇隐瞒了其中的利益关系。这个事件还导致了另外三名高管的辞职和被辞退。
Lending Club董事汉斯-莫里斯(Hans Morris)在一份声明中称:“我们的一个核心原则就是赢得借款人、投资者、监管者、股东和员工的高度信任。2200万美元可能不是一个大数目,但违反公司商业准则的行为是董事会所无法容忍的。”

 Lending Club联合创始人雷诺·拉普朗许
这位声言大义的莫里斯已经接替拉普兰奇代理董事长之职,而Lending Club总裁斯科特-桑伯恩(Scott Sanborn)将出任代理CEO。可见,好在美国的老总拉普兰奇不是跑路,是被赶跑的,这是现代企业治理结构正常发挥作用的表现。管理层更替对公司来说不应该被解读为一个致命的问题,乔布斯还被苹果赶走过呢。
这次大跌之前,LC已经从22美元的高位跌至7美元,已经深幅探底。这或许应该归因于投资者对其模式的质疑以及盈利前景的忧虑,应该属于股票价格波浪逻辑的一部分。反倒是这次跳水,有了事件驱动的意味,很值得仔细琢磨一下。
那么LC的这次下跌与国内互联网金融有几美元的关系?恐怕还要从当下大热的Fintech说起。

二、Fintech,Fintech,Fintech,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在笔者看来,国内大部分关于LC的解读一开始就把方向搞错了:更多地强调其P2P模式,而没有注意到其技术特质,即其Fintech基因。
我们在这里从技术角度看一下LC是怎么做业务的:
借款人信用评估的算法技术:LC对借款利率的差异化定价是通过一种先进的信用等价算法实现,即用自己的信用评级算法技术,使用权威信用评分FICO,来评估借款人信用等级和违约风险。
LC的系统会根据几个条件对借款申请人进行初步筛选,包括:1)FICO得分大于660分;2)债务—收入比小于35%;3)最少两个循环信用账户(即信用卡账户);4)提供36个月内的信用记录。根据这些数据,对通过初者利用自有计分模型进行深度评估,确定借款人信用等级和相应借款利率。然后,LC利用自己的贷款分级和风险修正系统确定借款人的最终信用子级,从而算出借款人的借款利率。
每个等级的利率计算公式为:

借款利率
基准利率(5.05%) 
风险波动调整(0.88%~21.01%)

可以看出,不同的信用子级对应了不同的风险波动调整率,信用等级越高,风险波动调整率越低,对应的借款利率越低。此外,LC在其官方网站公开借款人历年特征性数据,这些数据又会进入不断迭代的算法,生成信用等级的变化,以支持交易的撮合。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过程都是系统自动完成,而不是人工完成。这说明,LC的核心不是个人对个人借贷这个模式,而是其评估借贷风险的算法技术。这个技术才是LC区别于传统金融业务的本质所在,也是其能够在激烈竞争市场中立足之所依。
而国内关于LC的解读,几乎没有关注到其评估风险的算法技术,只是注意到了其表面上的P2P商业模式。这个逻辑如同阿里之于亚马逊、腾讯之于脸书、百度之于谷歌,其企业核心竞争力本质是不同的:BAT是注重模式,AFG是迷恋技术,高下立现。
所以,只是学到了表皮而没有学到内行,出事也就不难理解。那么,为什么LC也出事了?请注意这里的关键:员工修改了申请贷款的日期。这在Fintech的语境中,应该叫做修改了参数,从而会生成不同的计算结果。这个性质就严重了,就是说这个算法技术是有人工干预的后门的,这就降低了其Fintech的含金量了,这对于追求纯粹的投资者来说是不允许的,所以大量抛股就不难理解了。
但这是LC的末日来临么?应该未见得。前几天看了一篇文章,说美股有个规律,只要跌倒5元以下,持仓基金就不会不计代价抛售,这就会跌出一个黄金坑。这个不仅是短线人士的应该考虑,甚至对于中国互联网金融界(尽管这个词实在太滥了)来说可能跌出了一个战略性自我救赎的机会:收购LC。
二、大胆想象:中国互联网金融收购Lending Club完成自我救赎
也许有人会笑话这是痴人说梦之呓语,但万一实现了呢?
当下互联网金融已经从被监管层列为风险重点监控对象,差点搞成了人人喊打。不可否认,林中也有好鸟,确实有想为互联网金融正名的。如何正名?那就是纠正以前关于LC的简单朴素的认识,加强对Fintech本质的理解,及互联网金融底层技术的理解,才能真正为这个新兴金融业态正名。
一言蔽之,中国互联网金融必须转向Fintech,才能有未来。那么如何迅速为自己注入这个基因?收购LC!在笔者写作之时,其市值已经跌倒了15亿美元以下,不到100亿,不及蚂蚁金服1/4。那么,你愿意投蚂蚁金服的模式呢?还是愿意投LC的技术?答案应该不言而喻。
在美国,监管上P2P被作为一种证券化的消费借贷,这种定性使得P2P能够纳入到SEC及其相关的配套法律中,其合规性问题已经很大程度上解决了。
所以,这里大胆猜想,可能会有中国互联网金融的财团出手收购LC,因为这不仅是价格的问题,关键是旗帜不能倒,圣杯不能丢。中国互联网金融的经济“合法性”,就是LC。如果连LC都让倒下了,说明中国这些互联网金融从业者大局观太差,必定自己也无前途。而且,随着技术的完善和进步,LC仍然是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标的,况且,人家一季度已经盈利了。
利益声明: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未持有该公司股票,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仅供投资者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格隆汇声明:格隆汇作为免费、开放、共享的海外投资研究交流平台,并未持有任何关联公司股票。转载本文,请务必注明来源“港股那点事”及作者。
加入格隆汇
投稿给格隆汇。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登录格隆汇官网(www.gelonghui.com)或格隆汇APP,注册、发文;
加入格隆汇各微信交流群。入群办法:添加微服妹妹的微信号“guruclub_cs”,附上您的行业背景、投资经验等基本资讯;
参加格隆汇三大线下活动:汇说、汇路演、汇调研
直接添加格隆个人微信公众号:guru-lama
联系电话:0755-86533501
业务洽谈:business@gelonghui.com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