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笃君按:奇迹发生在那些相信奇迹的人身上。
你可能没听说过贝伦森这个名字,但你大概听说过下面这句英文格言:“奇迹发生在那些相信奇迹的人身上。”(Miracles happen to those who believe in them.)这句常常出现在英文鸡汤教材中的名言就出自贝伦森之口,而他说这句话可不是为了给你的人生加上一味鸡精——他用自己的一生验证了此言不虚。
▲   贝伦森在鉴赏
贝纳德·贝伦森(Bernard Berenson,1865-1959),美国第一位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品鉴赏家,原名贝纳德·瓦尔弗颜斯基(Bernhard Valvrojenski),犹太裔美国人。他出生于立陶宛乡间一个贫困犹太家庭,父亲阿尔伯特·瓦尔弗颜斯基虽只是一位贩卖锡器的小贩,但这位为了一家老小的生计而不得不走街串巷兜售锅碗瓢盆的小贩却有着一个与其谋生手段完全不沾边的爱好——读书,阿尔伯特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崇拜者,这也许可以帮助解释为何贝纳德·贝伦森在成为艺术品鉴赏家之前是一名有着远大文学理想的典型文青。在小贝纳德十岁时,由于统治立陶宛的沙俄政府反犹,瓦尔弗颜斯基举家移民美国波士顿——奔向那传说中遍地黄金的新大陆。
▲   贝伦森(前排右下坐者)在波士顿大学与同学合影(1883)
现藏于佛罗伦萨伊·塔蒂别墅
(哈佛大学意大利文艺复兴研究中心)
在波士顿,瓦尔弗颜斯基一家改姓贝伦森,小贝纳德也接受了正规的基础教育。高中毕业后贝伦森进入波士顿大学文学院,在那里他结识了人生中的第一位贵人、他的同窗好友爱德华·沃伦(E. P. Warren,1860-1928),此人后因收藏那只著名的“沃伦杯”而被载入西方艺术史。
▲   沃伦杯(古罗马,公元一世纪中期)
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大学僧贝伦森是一枚地地道道的文青,他在《自传》中坦承自己曾经有着一个“远大而又模糊”的理想,那就是成为一名文学家——诗人、小说家、思想家、评论家——简言之就是成为“新时代的歌德”!然鹅,作为一个立陶宛出生的犹太人,贝伦森的德文水平显然难以达到歌德的高度;而他又是十岁之后才正式开始接受英文教育的,他的英文行文中还不免略微带有某些德文特征,因此连他后来的夫人——艺术史家玛丽也认为他英文欠佳,因此每每坚持要亲自为他修改所有文章,以至玛丽被后人称为贝伦森的“幽灵写手”,甚至有人怀疑不少署名贝伦森的作品实出玛丽之手。但我们也不能就这么剥夺了贝伦森做梦的权利——更何况精英天才总是共享同一个灵魂——贝伦森与歌德也并非毫无共同之处:他们都有着上帝赋予的艺术天赋以及因之而产生的对古典艺术的基于理解基础之上的挚爱。
▲   油画《歌德在罗马坎帕尼亚》(1787)
蒂施拜因(J. H. W. Tischbein,1751-1829)作
现藏于法兰克福施泰德艺术馆
正是文青贝伦森身上散发出来的“才华之光”吸引了他的同窗、纸业大亨之子爱德华·沃伦。同样热爱古典文学艺术的沃伦对贝伦森十分钦慕,以致主动资助贝伦森转到哈佛大学继续深造,这位立陶宛犹太文青的命运从此彻底改变。在哈佛大学就读时期,贝伦森通过艺术史教授查尔斯·艾略特·诺顿(Charles Eliot Norton,1827-1908)介绍,结识了嘉德纳夫人——贝伦森人生中的第二位贵人。同沃伦一样,嘉德纳夫人也立即被这枚犹太文青身上的“才气之魅力”所折服。1887年,贝伦森从哈佛毕业后,在嘉德纳夫人的资助之下前往欧洲留学,去实现他心中那个“成为文学家”的理想。
▲   贝伦森在哈佛,1887年
现藏于佛罗伦萨伊·塔蒂别墅
(哈佛大学意大利文艺复兴研究中心)
那么,留学欧洲的贝伦森是否实现了自己的“歌德梦”呢?请见下文。
下期预告:超级玛丽
往期文章链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