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
5
灼见(微信号:penetratingview)
致敬经典!
作者 | 鼓楼姐
- 01 -
演员是个瓷器活,有人为了生存演戏,演了一辈子都不一定会被观众记得,有人却在用生命去演戏,一部戏,几个轮回都忘不了。
作为霸屏30余年的86版《西游记》,一出场就唤起几代人的记忆。
1982年,《西游记》做为电视剧正式开拍,在当时电影电视产业尚未发达的年代里,人们都翘首以盼这部电视长剧的诞生。
历经四年,1986年春节期间《西游记》在央视首播前11集,一经播出,全国轰动。

当即创造了89.4%的收视率神话。
即使在娱乐业日新月异的今天,《西游记》依然百看不厌,成为一部公认无法超越的经典之作,更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历史神剧。
它象征着一代匠人对于文化艺术的执着追求,更象征着我国艺术层次的阶段式上升,代表我们蒸蒸日上的社会发展中人们对艺术的不断需要,它就是我们的美好青春。
 - 02 -
近日,在浙江卫视一档综艺节目中,时隔32年的《西游记》实现了原班剧组大团圆。当荧幕上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依次出场时,在场的观众都被深深感动。
永远的《西游记》
▽▽▽


尤其当师徒四人再度并肩站在一起时,多少人瞬间泪目!

汪粤饰——86版唐僧

六小龄童饰——大师兄孙悟空
马德华饰——二师弟猪八戒

刘大刚饰——三师弟沙僧

朱龙广饰——如来佛祖

左大玢饰——观音菩萨

王卫国饰——玉皇大帝

杨斌饰——哪吒

李玲玉饰——玉兔精
当一位位受人尊敬的老前辈走上台前,底下观众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人们一下就联想到当时剧中的经典桥段。每一幕都是那样似曾相识,每一位鲜活人物都是那样熟悉。
节目嘉宾纷纷站起身来表达内心的崇敬,没有他们昨日的努力奠基,哪会有今日电影电视市场的繁花似锦。
在当时不全面不发达的影视技术背景下,他们用独特的思想和艺术表现手法将小说剧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演员们当年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精湛演技,会让你觉得每一个情节都无比真实,也让他们成为大家心目中永恒的偶像。
还有当时巧夺天工的原创手稿,每篇手作都是一副经典作品。


让人肃然起敬的不仅是他们的坚持和努力,还有一种不变的艺术精神。正是这些精神和气节共同塑造了《西游记》无法撼动的灵魂魅力。
- 03 - 
但是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西游记》在世界上的首次亮相不是在中国,而是日本!
1978年,日本版《西游记》被搬上电视屏幕,唐僧变成女性,孙悟空、猪八戒等形象与原著描述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说完全是曲解原意。

这让当时连看三集的杨洁导演深感气愤,原属我国的艺术经典,岂能由他人随意“抹黑”。
这无疑是对中国影视界一记响亮的耳光!
为此,央视决定要拍摄一部名副其实、属于国人的《西游记》,这个重担当时便交给了中国第一代导演、电视艺术家——杨洁。
在拍摄经费十分匮乏的80年代,要完成一部魔幻题材的电视剧堪比登天。但杨洁毅然挑起重担,迎难而上,真正意义上的传递了中国人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没有批量化的投资商,没有漫天的演员,没有牛逼的特效技术,摄像器材远远不够,演员一人分饰多角,经费少的可怜,刚拍几集,钱就用光了。
但是导演杨洁斩钉截铁地告诉大家:只要能找到一分钱,我们就要走到最后!

正是带着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向上精神,西游记剧组开始进行漫长的拍摄过程。
 - 04 -
当时的演员没有“天价片酬”,更没有一人拍戏,多人伺候的特殊优待。剧组里不分主次尊卑,大家都吃一样的盒饭。

凡是遇到体力活,不分主角配角,不分台前幕后,所有的人员都要一起出动。
摄影物资严重匮乏,大家就用自行车与三轮车当轨道,用三脚架和梯子来进行镜头角度的变化。

拍猪八戒在树上熟睡的戏时,剧组所有人在树下拉起一大块长布,来确保演员的安全。

可西游记里的演员岂是凡人?
在《大战红孩儿》一集中,有一处红孩儿喷火烧孙悟空的情节,火势一起,替身演员就被吓破胆,呆呆站在原地不知该作何是好,完全忘了当下的剧情。
主演六小龄童见状立即决定不用替身自己上,滚烫的火势就这样在他身上一点点蔓延,灼伤感遍布全身。
一场戏下来,不仅脸上的毛发被火吞没,连面具都被烧变了形。

导演说:“实在受不了就往外面走”。
外面大家紧张的拿着铲子,沙子和水随时等待现场扑救,可六小龄童依然冒着全身大火演完了整场戏,他在火中不停地翻滚、挣扎,其实这一切都是真实发生在现场的。
后来有记者采访六小龄童时,问他拍这场戏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他说这让他深深体会到一个人被烧死是什么感受。
整个人被火烧的连话都说不出来,缺氧窒息的感觉顿由心生。
这样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拍摄经历,剧组很多人都遇到过,可没有一人发出怨言,他们知道,伟大的艺术背后必须有人要为此“献身”,而他们愿意为艺术尽自己生命最大的努力。
为了选到最符合剧情的外景,导演带队走遍全国26个省市。当时很多名山名景的交通十分落后,去到张家界时,恰逢雨天,路面突然塌陷下去,剧组人没办法,只能自己用双脚爬山路。

去黄山采景时,管理处送来一辆破旧面包车接送,可是没有车灯也没有车窗,他们就在路边买了两个手电筒安插上去,然后继续在山路里冒雪前行。

有时风雨交加,有时电闪雷鸣,更有时身旁就是悬崖峭壁。
剧组人打趣的说,他们所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比师徒四人还要多。不管上刀山、下火海他们都用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决心克服这刁难的重重难关。
 - 05 -
正如《西游记》主题曲唱的那样: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正是因为他们不畏艰险的顽强意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经典才得以现世。
每一位演员都为观众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可以说《西游记》推动了一个时代的电视艺术发展。
时代精神铸就时代气节、时代气节成就时代经典。
神与仙、妖与魔,人间与天庭,都在他们手中接了地气。
这意义非凡的拍摄之路、荡气回肠的西游之路已成为流芳百世的绝美佳作,更会为中国电影电视指引正确的前行方向。
让我们向那些铮铮铁骨的演员致敬,向伟大的旷世之作致敬,更向这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致敬!
一辈子的回忆,几代人的敬仰……
感谢西游,伴我成长,我未长大,你不能老!
—THE EN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