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后时代
我们常说,三十而立。
30岁,在某种程度上,
象征着生命的第一个巅峰。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你是不是,也跟大多数人一样,
年少时,常会幻想,
30岁的时候,自己会在干什么?
年长之后,又常常回忆,
30岁的自己,是哪般模样?
那些早年奔赴国外读书、
如今已步入而立之年的留学生们,
他们,现在,过着怎样的生活?
又是否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本期开始,
留学后时代,为你带来,
那些留学生而立之年的故事。
30岁的童哲,已经是一名校长。
周六的一个上午,在海淀万柳,
记者见到了童哲。
此时的童哲,刚从湖南的一所中学演讲归来。
像这样进学校的演讲,童哲基本上,每周会做一次。
同事们,喜欢称童哲为“童校长”。
“童校长”这个名字,跟随童哲已有5年之久。
除了“童校长”,
童哲身上,还有很多标签,也有很多争议。
保送北大却最终仅仅取得北大专科学历,
放弃赴苏黎世联邦理工读博士的机会回国创业,
誓言在中国推动免费的在线教育。
童哲的30岁,
在争议和实现自我价值之间,游走着。
童哲
不想当科学家的“童校长”
“当继续读书跟我的人生轨迹背道而驰的时候,我为什么要浪费时间?”
好好做个“别人家的孩子”不好么?
FIND YOURSELF
翻看童哲的履历,不难发现很有意思的一点。
本科北京大学,
硕士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博士苏黎世联邦理工,童哲的教育经历,一路开挂,像极了“别人家的孩子”。
然而,童哲,却总是在常规之外。
北大读了三年,拿到的是专科学历,巴黎高师读了一年,拿到了Master 1,博士,他选择了,放弃入读。
他总是说,“走中规中矩的路,中间,可能会有很多阶段会被浪费掉”。
因此,在网络上,对童哲学历信息的质疑,似乎从未间断。
提起这段经历,童哲很坦然地用“懂得的人自然会懂”七个字进行了回应。
2005年,童哲以福建省物理竞赛第一名的成绩,被保送到了北京大学物理系。
大三暑假,童哲参加了心目中梦寐以求学府——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入学考试,并以全球前十名的成绩通过了考试。
此时,倘若继续在北大读完本科,在童哲看来,意味着要浪费一年的时间。
因此童哲拿着北大的专科毕业证,并于大三转学到了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最终拿到了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本科学位,继续攻读硕士。
在巴黎高师,童哲继续拒绝着中规中矩的生活。
研一前往加拿大交换,做了一年访问学者,并逐渐萌生了回国做在线教育的想法。
那个时候的童哲,面临着两年前同样的选择,继续在法国读完学位,或者直接回国从事自己想做的事情。
这一次,童哲依然选择了追从自己的内心。
“当我决定要回国做在线教育的时候,我就面临着一个问题,是不是要接着在欧洲把我的学位读完?而且那个时候,我已经申请上了苏黎世联邦理工的博士。但是如果我已经决定回国做在线教育,所以再多花三年拿一个PHD,对我来说是没意义的。”童哲告诉记者。
童哲
不想当科学家的“童校长”
“压力之下,我还要表现得若无其事。只能自己扛,这种压迫,无形之中会形成一种更大的压力,循环着反馈。”
曾经斑秃、吃了三个月宫保鸡丁的少年
尽管一路走来,
童哲在学业上一直自带光环。
然而想办一所大学,
童哲还是吃了些苦头的。
童哲所经营的大学——万门大学,是一个在线教育平台。
在《人民日报》推荐的课程平台里,万门大学名列第二,紧跟网易公开课之后,上榜理由:提供免费的高品质学习课程。
2015年,万门大学面临着关门的风险,童哲因为压力太大,身体也出现了应激反应,头顶竟然开始斑秃。
“我妈看到我斑秃,直接哭了,说不想让自己儿子遭这个罪。幸亏后来随着慢慢盈利,斑秃不治而愈,不然我注定要孤独终生了。”如今的童哲,讲起来这段经历,满是调侃。
童哲右手的小手指上,套着一款别致的尾戒,他说,是为了激励自己“好好工作、不谈恋爱”。
2017年的2月份,童哲开了一堂课——理论物理一月特训班,因为太忙懒得出去吃饭,甚至懒于决定要吃什么,童哲为自己找了一款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均衡的外卖——宫保鸡丁,连续吃了三个月。
在那三个月里,因为连续30天每天持续上课8个小时,童哲拿着surface的触控笔写字太久,汗水不断,右手四个手指最后出现了不明花纹,并伴随着阵痛。
童哲
不想当科学家的“童校长”
“我一直希望做一些厉害的、影响世界的事情。”
不想当科学家的校长
在涉足在线教育之前
童哲想做的,
是一名科学家。
因为科学家,
可以影响世界。
“比如爱因斯坦发明了相对论,可以精确描述真实世界的时空观,使得GPS可以定位到到一两米的范围,所以我觉得这种基础学科的科学家,对世界的意义是非常非常重大的,所以我会希望成为这样的人。”童哲说。
然而在巴黎高师留学期间,童哲看到了自己局限,愈发明确,自己无法成为理论物理学家中的极端佼佼者,如果继续走科研的道路,做一个科研工作者,并不难,却终生只能囿于实验室中做实验,不会有划时代的贡献。
“当时在巴黎高师的老师,物理学教授,曾经说过,全世界只需要10个理论物理学家,由他们来做模型,剩下的全部要去做实验,去验证这个模型的正确性。”童哲说。
至此,对童哲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已经不在选择范围里了。
童哲
不想当科学家的“童校长”
妈祖文化和乐于开拓的“直觉”
妈祖文化和乐于开拓的“直觉”
尤瓦尔·赫拉利在他的《人类简史》里,
将“文化”描述成了“人造的直觉”。
出生于福建厦门,潜移默化中,妈祖文化对童哲的影响,
多多少少,便有着这样“直觉”的意味。
从宋朝的地方神,妈祖一路演变为“海神”、“护航女神”,并随着福建渔民出海海域的扩大,沿着这些华人的足迹传播到世界各地,演化成中国海洋文化中最重要的民间信仰崇拜。
而这样的文化,则赋予了童哲乐于吃苦和开拓的精神。
这样的赋予,在童哲父辈身上,已经初见端倪,
“我的父亲,是新中国的第一代律师。在80年代,刚刚有律师这个行业,我爸爸就从法院出来,单干律师。”童哲说。
从父亲在80年代单干律师,到如今的童哲单干在线教育,文化,在这两代人身上传承得尤其突出,使他们以特定的方式思考,以特定的标准行事,想要特定的东西,也遵循特定的规范。
正因为此,童哲告诉留学君,创业对他来说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在童哲眼里,福建人愿意尝试,于是,中国第一代非法移民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正是福建人。
童哲
不想当科学家的“童校长”
“教育是杠杆,可以撬动人生,网络也是个杠杠,两者叠加,层级之下,会产生巨大的能量。”
教育+网络,双重杠杆能做什么?
过你想要的生活
愿你我在自己的时间流浪
尽管,没有如愿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
童哲依然喜欢自己创作理论,
其中,便包括双重杠杆理论。
童哲坚信,
教育对人的意义,
是属于杠杆级别的撬动。
“首先一个人学没学过好的知识,其实对他自己未来一生的决策、做事效率,包括收入和对社会的贡献,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在早前,哪怕是像孔子这么厉害的老师,他也只能有3000的弟子,那事实上3000弟子也覆盖不到,真正核心的就只有72人。
在童哲看来,网络则可以成为教育的杠杆。
两重杠杆之间,是一个层级关系,互相叠加,产生巨大的能量。
依托互联网技术,童哲想在虚拟世界里,构建一个免费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王国。
“万门大学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去更好的传播优质的教育资源,然后降低中国教育的门槛,一旦降低教育的门槛,就能让更多的人受益于优质的教育,每个受益于优质教育的人,人生产生了变化,那最后就反作用于社会。”童哲说。
童哲经营的大学,没有固定生源,却已经影响892万名学生,没有定时上课的老师,却已将各行各业位列前10%的老师收入麾下,没有教室和讲堂,却提供了不计其数的课程。
童哲本人,和他的大学,注定都不是传统意义上中规中矩的代表。
三十而立,童哲往后的路,
或许,将会继续在争议和实现自我价值之间,游走。
编后语
你,
是否就是,
那个有故事的留学生?
在你的身边,
有没有优秀的、独特的、可以书写的留学生故事?
欢迎留言,

告诉留学君哦,
留学后时代的一下个故事,
或许,
就是你的。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