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债子偿”?
“子债父偿”?
父子债,怎么办?
安徽“信义哥”牛志伟和河南“诚信老爹”王曰申,在不同的角色中给出了相同的答案:还!
昨晚,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播出最后一集《全民守法》,其中有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80后安徽临泉青年牛志伟在今年春节前,还掉了父亲生前欠下的最后一部分债务。牛志伟也因此被称为“信义哥”。
与之类似的情形也发生在河南洛阳。据媒体报道,如今已75岁的王曰申,在过去的20多年,四处打工,省吃俭用,终于替儿子还清了因做生意欠下乡亲们的存粮款。
正有力的回答,永远来自于行动而不是语言。为了浇灌这一粒种在心里的种子,他们各自付出了此后人生的数千日夜。但他们回答的真正重要问题是:一个个诚义之举,折射出了怎样绚丽的光芒?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他们看似意料之外的选择,又为什么是在“情理之中”?
今天,长安君(微信ID:changan-j)就跟小伙伴们,一起聊聊“信义哥”“诚信老爹”的故事——
不同的人生,并不影响作出相同的选择
1994年,王曰申的儿子经营的面粉厂倒闭,欠下150多位乡亲的外债,儿子为还款落下一身病,日常收入仅能维持基本的医疗开支,根本无力偿还欠款。时年50多岁的王曰申主动接过担子,开始四处打工,此后的20多年里,他一边打工,一边照顾家里,一边攒钱还账。
2010年,正在读大二的牛志伟经历了经历失怙之痛。父亲因车祸不幸离世,因跑工程欠下的外债,牛志伟毫不犹豫扛了起来。一边读书一边打工,完成学业后从事文员工作,全力以赴“还账”。
还款过程中,牛志伟和王曰申不约而同作出了一样的举动——张榜贴出还款通知。实际上,很多人甚至都已经忘了欠款这回事。
但他们没忘——未曾“赖下”一笔账,反而心中想到的是“愧对父老乡亲”。
牛志伟是80后,大学毕业;王曰申70多岁,地道农民。学历的不同,并不影响他们作出相同的选择——“履信践诺”;阅历的差异,并不阻碍他们选择相同的信条——“善良仁厚”。
牛志伟说,“别人能借钱给我爸,是对我爸的信任,我不能辜负别人的信任。”
王曰申说,“欠乡亲们这么多钱,不能不还啊。”
回望两人的还款历程,我们能看到很多耀眼的光彩——
对他人的尊重,对自己的尊重,对秩序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对土地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力量是什么?力量就是挑战来临时的毫不畏惧,就是拼搏奋斗中的不屈不挠。当信义在平凡的坚守中温暖他人也温暖自己时,当善举在生活的轨迹里照亮别人也照亮自己时,力量就成为一种符号,让人生闪耀,为社会增辉。
信义、善良,这些根植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基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散发出来的光辉,因牛志伟和王曰申,因千千万万个履行践诺、善良仁厚的他们,而愈发灿烂夺目!
用善良而诚信的心,彰显文明基因
市场经济同样也是法治经济。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很多人因为金钱、利益而迷失了双眼,游走在所谓的富丽堂皇之中而无法自拔。所以,因丧失信义、忘却善良而导致的不公甚至惨痛教训并不罕见。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善良、诚信、文明在当下的更丰富含义——这不仅是做人应有的品格,更是道德规尺的边界。
从法治的角度看,这些同属于中华民族的鲜明标志,同样是全面依法治国万万不可或缺的部分。道德与法治,本就在时代向前发展的轨道上共同维护促进着社会的正常运转,又相互浸润,最终幻化为每个人、国家社会期望美好未来的可靠保障。
可以说,这是中华民族能够生生不息并不断强盛的重要动力之一。因此,牛志伟和王曰申遵循内心的选择,恰恰是用实际行动回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道德与法律该如何权衡?
实践道出真知,利弊自在人心。当公平正义之光从中华民族的共同信仰中出发,在法治中国的前行征途上照亮未来之路,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和牛志伟、王曰申一样——感到踏实、心安。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民法总则》,即将于10月1日施行的它将是指引我们生活最重要的法律之一。《民法总则》在开篇部分就明确:“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遵守规则,固然值得称道。但以“诚信”这一法律和道德的双重标准要求自己,放弃权利,承担义务,却更令人心生崇敬。一如牛志伟和王曰申,一如遵守道德与法治的我们每个人。
当我们用善良而诚信的心,践行着人生信条,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基因,收获的绝不仅仅是“心安”,更是美好的未来、强大的国家。
让法律成为良善的守护者
善的种子在成长时需要经历风雨的磨练,但却不能被任意摧折。牛志伟和王曰申的故事能够迎来圆满的结局,离不开一把庇护之伞,它就是法律
可以预见,“他们”的人生之可贵,能够在几年、乃至几十年的光阴中不断书写,又何尝能够离开“法律”的保驾护航?
或许,债主们可能早已在牛志伟尚在悲痛之中时,就蜂拥上门;如果没有这条法律,王曰申如何能够安心长期打工?也许在一个不经心之中,仅有的一点家当就可能被债主理直气壮地搬走。当生活尚不足以果腹,又如何成就闪耀着人性光芒的人生?
但这种情况毕竟仅仅是假设。
真正的现实是:牛志伟和王曰申没有遭遇逼债,很多人甚至都忘了自己的债权;也没有遭遇强制索债,有人甚至劝解他们,“不用还”。
在这样一种良性互动下,无论是牛志伟和王曰申,还是村民们,都处于“良善”光芒的笼罩之下;无论是还款前还是之后,感动从未远离,更未缺席——
善良,汩汩暖意,既是雪中送炭,也是锦上添花;法律,根植人心,既有威严,也不失温情。
一颗善良的心,是世间最可宝贵的财富,它本就离不开法律的守护。
正如《法治中国》片中所说的那样——
“只有将法治观念植根于民心,人人尊法、知法、守法、用法,法治中国才会形神兼具,行稳致远”。
“人民信仰法律,是因为正义能够被伸张,善良能够被弘扬,百姓的生活能够在法律的保障下更加幸福安康。”
人民与法治,就处在这样一种奇妙的循环关系之中。法治予信仰以理由,信仰予法治以力量。
当法治与善良相互支撑,每个人心中的一点善意之火,也就能汇聚成照亮神州前途命运的璀璨光芒。法治中国的辉煌前景与神圣使命,已经点燃了亿万人民的法治热情!
还不知道这些事?快戳蓝字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长安剑
▼▼▼
长按识别二维码下载中国长安网APP
▼▼▼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中国长安网微博
▼▼▼
长安剑致力于创作精品好文,欢迎小伙伴分享转发,微信公众号转载此文需标注“转自长安剑微信公众号ID:changan-j”并标明作者,否则视为侵权。
有想向长安君投稿的小伙伴,可以发至这个邮箱喔:[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