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不及防,我们本周都被央视一档新综艺刷了屏。
奇了怪了,明明是历史文物这种高冷题材,却有大批男女老少追着看,B站的播放量已经50万+。

表妹在办公室看的时候,居然还哈哈哈哈哈笑出猪叫……
国家宝藏
国家+宝藏,听起来就好严肃好沉重。
好多人第一反应,大概就是被抢掠的圆明园、至今没能全员归国的十二兽首、远渡海峡对岸的大批珍宝文物。
可在真实的生活里,我们又好像鲜少认真对待文物背后的文化历史。
博物馆不过是我们在某地到此一游的景点,甚至……综艺节目拍摄的背景。
“跑男”在杭州博物馆录制,后景中的文物为战国水晶杯
它们离我们很远。
《国家宝藏》的导演于蕾做这个节目的初衷,就是想打破文博的这一“刻板印象”,把节目做成一个关于中国人文历史的讲解器
说白了,让文物走近生活。
怎么做?
海报上的Slogan就是于蕾的答案:让国宝活起来
节目组与国内九大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合作,不但馆长亲自出马讲解,每家博物馆还选出3件“镇馆之宝”,总共27件国宝接受网友投票,竞选最终特展的九个席位。
已经播出的第一期里唱主角的,是我们最熟悉的故宫博物院。
坐镇的博物馆馆长,就是下图馆长“合照”中站C位的单霁翔院长啦。
这位单霁翔院长,本身就是个网红。
除了主持人张国立外,每一个文物都会有一个明星守护人,给观众讲述、表演国宝的故事。
梁家辉、王刚、撒贝宁、秦海璐、段奕宏、刘涛……
人物厉害,技术也厉害。
《国家宝藏》的舞台上,有LED开合车台,天轨吊装的9个LED冰屏柱可以单独升降移动,360度全息幻影成像系统。
看不懂不要紧。
只需要看到文物和历史故事经过它们呈现出来的效果。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文物。
第一期出镜的宝物,分别是一张画、一个瓷器和一个石鼓。
画,是北宋天才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比《清明上河图》还要长。
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开幕上我们就见过。
瓷器,是乾隆年间的各种釉彩大瓶
一个瓷器,多种工艺——这个“各种”指的是它的制造工艺,浑身上下共17种釉彩,因此它也有“瓷母”的称号。
瓷母之所以为瓷母,是因为它的烧制难度在今天看来也是非同小可。上面的17种釉彩,每种都需要在不同的温度下烧制,制作的成功率不超过0.23%。
石鼓,在这个节目播出之前,鲜少人知。
但它可是“中华第一古物”——上头的是中国最早的石刻诗文。
文物,牵引出历史和故事

《千里江山图》牵连的,就是一段北宋的亡国故事。
本画作者王希孟,作画时年仅18岁,《千里江山图》是他流传下来的唯一的作品,而这幅画,则是他奉旨所作——当年宋徽宗从画院中选中这名少年,亲自教他画技,并令他在半年内完成这幅画作。
李晨就在舞台上演了《千里江山图》背后的小故事。
他演的不是作者王希孟,而是对他百般纵容、有求必应的宋徽宗。
实际上,王希孟这个人物并没有正面出现在这个小剧场里,观众看到的仅仅是他快速掠过的、游玩的身影。
这个小剧场里,李晨演的宋徽宗,与奸臣蔡京谈画谈书法。
蔡京给宋徽宗献字帖。
而宋徽宗则在蔡京面前对王希孟各种夸奖:
前几天,宋徽宗考验画师们,让他们以“踏花归来马蹄香”为题作画,全员中只有王希孟一人交出画卷——他在跑动的马蹄上,画了几只蝴蝶。
蔡京心生妒意,对宋徽宗“投诉”王希孟行为放纵,在宫廷里肆意玩闹,不如交给他亲自调教。
宋徽宗不理他的意见,还说这是自己的意思让王希孟多感受一下自然山水。
几分钟的小话剧,内容含量却很丰富:沉浸艺术的宋徽宗,与大臣聊天,句句不离绘画书法;蔡京来拜见皇帝,先送字帖,再夸皇帝写字好,最后再打人小报告。
简单几笔,无心朝政的皇帝、趋炎附势的奸臣的形象可就出来了。
结局亦讽刺,《千里江山图》完成,宋徽宗与蔡京皆连声称赞、题字。
手里还拿着“千里江山”,嘴上还在为“千里江山”自豪着呢,这时,旁白起——
十三年后,靖康之乱。
沉迷艺术、疏于政务的宋徽宗,并未保住江山。
LED大屏上的“千里江山”顿时变成一片战火。

故事是虚构的,但历史却是真的——皇帝得了江山图,可真正的江山,没了。
将近一千年前的故事,现在看来,依然唏嘘。
除了令人感概的历史,《国家宝藏》带来的还有诙谐的皇家小品。
主演是被吐槽农家乐审美的乾隆皇帝,王凯饰演。
那个很热闹的瓷母,就是乾隆下令所造。这也罢了,这位皇帝还有个坏习惯——喜欢在前人的作品上题字戳印
在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上,乾隆题记七十多处,盖印数十枚;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上,也有他的题跋五十多处(但这个被题跋的其实是赝品)
这个小剧场,讲的就是乾隆做的一个梦:
梦里没有周公,倒是有他的偶像王羲之、黄公望。
看这设计多棒,先代书画家们是从人物画像上走下来的——

然而乾隆没要到签名,倒是被王羲之、黄公望狠狠diss。
不但笑他在别人的作品上乱盖戳题字,看过乾隆热心展示的“瓷母”草图后,还一脸嫌弃转过身去。
大胆!竟然敢嘲笑一国之君,该当何罪?!
不打紧,乾隆的霸霸雍正也紧跟着走下来,加入了“来呀,来360度diss当今皇帝的土豪审美呀”的满汉全席。
图片来源见水印
被偶像和霸霸轮番吐槽,想知道此刻乾隆内心的阴影面积哈哈哈哈。
你看,经这小剧场一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是不是马上变得平易近人、轻松好玩起来?
严肃遥远的文物,一下子就跟观众没了距离,观众在哈哈哈的同时,又涨了姿势,对国宝产生了兴趣。
这就是《国家宝藏》只推出一期就能在豆瓣上拿下9.5分的原因了。
但在肉叔看来,《国家宝藏》牛掰的地方不止于此。
除了展示国宝的珍贵、历史的恢宏,它更愿意将时间和笔墨,花在国宝背后的“人”身上
国宝固然好看,那些与它相关的普通人的故事,同样好看
去过故宫博物院的人,多半都听过讲解员的讲解。
但你知道吗?其实他们都是来自不同行业的志愿者们,都是出于自己对文物、历史的喜爱,自愿加入进来的。
虽说是自愿,没有编制不拿薪水,但也不简单——
要加入,得报名考试,培训,再考核。
还有那些追问、继承历史艺术的人。

《千里江山图》的颜色经历千年依然鲜艳,是因为它的颜料,全是纯天然矿物。
制作国画矿物颜料的仇庆年先生,常年进出深山老林,寻找做颜料的矿物材料。
他现场给观众展示颜料的制作过程:
敲碎、研磨、过筛、调制。
研磨得磨上160个小时,每天8小时,历时20天,再分层去杂质,才能达到绘画的细度。
仇庆年先生还说现在国画颜料的行当越来越难做——难做,因为没有传人,他的孩子还是被他硬拉过来学这个的,而原材料也变得越来越难找。
一直致力研究《千里江山图》的中央美院老师冯海涛,闭门两个月,复制出了画的局部。
他也来现场讲解,告诉观众,这幅画要完成,得先画一幅水墨山水画,再逐层逐层地上色。
也就是总共要画五遍。
这些登场的人物中,最让肉叔难忘的,是本期节目最后一节,关于石鼓。

这一段的故事,由梁家辉演绎。
他说他发现一个定律:石鼓在过去,每逢战乱,必定丢失。

安史之乱、李唐灭亡、靖康之乱……
到了1930-1940年代,国家再陷战乱。这一次,是一个家族的三代人,将十个石鼓留在了这边。
爷爷梁廷炜,和他的故宫同事们,为了保护国宝不受战火波及,护送石鼓在内的一万三千箱文物南迁,走过了大半个中国。
抗战胜利后,他的儿子将石鼓运送回京。
梁廷炜的五个孙子们,就一个接一个出生在运送文物的路上。
当中的梁金生,就出生于金陵。

石鼓在这家人的努力下,稳妥地回归故宫。
但梁廷炜的家人,却因为历史分离。
1948到1949年,大量古物运往台湾。这一趟,护送文物的梁廷炜带上着他的太太、次子,还有梁金生的大哥上了路。
自抗战以来,文物就在一路迁移。谁都没想到,原来这一次,不一样。
一家人,从此再没有团圆。
同他的祖父辈一样,梁廷炜的孙子梁金生也为了故宫的文物,工作了一辈子。尽管到了他这里,工作已经变得简单,清点文物而已,但他还是乐在其中。
更想把自己的余生,都交给故宫,交给文物。
一家三代人,离散,坚守,传承。
如果只是去博物馆参观看看文物,我们大概想不到,文物背后还有这样的故事,这样的人。
梁家辉在节目里说了一番话,让肉叔感受很深。
传承这个词听起来好像很大,但其实就是靠一个个人、一对对父子、一个个家庭用身体力行去做出来的。
说的可不只护送石鼓的梁家人,还有那么多守护着国宝的工作者。
颜料匠人、画师、志愿者、清点文物的工作人员……都走上台来,讲他们的工作和故事。
《国家宝藏》尊重宝物,更尊重人。
比起展示宝物的瑰丽,它更想让观众看到,让国宝延续发光的,是这样一群可爱、可敬的普通人啊。
最后,送上那英演唱的主题曲MV。
文化怎么传承?靠的正是这群人,和这样的节目。

最后想看的,B站就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