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首发于24楼影院(movie24luo)
如今好剧很多,但有一部神剧至今在很多人心中仍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
在奈飞放出资源前夕,全世界的影迷已经在兴奋的倒数了。

这部剧就是《黑镜》
自从7年前,那集“首相在电视镜头前与猪做爱”的第一季横空出世后,《黑镜》就成为很多剧迷的“必看电视剧”。
最近,第四季的资源已全部放出。
黑镜前两季的超级高分与如潮好评已经成为传奇:
(前两季至今在烂番茄上仍保持着100%的新鲜度。)
第四季的评分依然不错,但有所回落(烂番茄新鲜度94%,豆瓣8.4,IMDB8.9)
楼主通宵刷完之后觉得,值得追!那种看完一集迫不及待想看下一集的吸引力仍然强烈,而且其制作水平依旧比大部分科幻剧牛逼得多。
但六集的确是有点参差不齐,推荐程度排名如下:
6>4>1>5>2>3
每一集都是独立的故事,互不影响。但看完之后也发现,其实6集都在聚焦同一点:虚拟意识
有个朋友看完之后说,这一季的《黑镜》也可统称为“给脑袋打洞洞”系列。
因为除了第五集,每一集都有给脑袋打洞、提取意识的情节。
第一集《联邦星舰卡里斯特号》,打洞:
第二集《方舟天使》,打洞:
第三集《鳄鱼》,还在打洞:
第六集《黑色博物馆》,打洞打得最凶......
不过虽然都在打洞,每一集的故事还是很不同,下面是具体测评。

(下文有剧透,介意的童鞋可以先直接回复“黑镜”,取资源)

《黑镜》以超现实的黑暗脑洞闻名于世。
可能很多剧迷都还记得,第一次看《黑镜》时那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因为它预测的未来太变态扭曲又太现实熟悉。
(黑镜短评里点赞最多的评价:看此片需内心强大)
譬如说,在第四季第六集
当社交媒体上只要谁的死亡标签最多谁就会死去的玩法被周知后,整个地球陷入了屠杀狂欢——看似荒谬,但若真的发生,我们有信心确保自己不会按下仇杀的按钮吗?
又譬如说在第一季第二集。
被当做玩乐工具的男主用生命发出反抗的宣言,却最终向这个已经被消费主义腐蚀了的社会投降。沉溺于无止境的娱乐与消费——这不就是我们现在以及未来的生活吗?
《黑镜》的“黑”不是重口味、大尺度,而是指那些在我们生活里的幽暗角落,它们真实存在,只是从未被拉到阳光下接受审视。
这一次,《黑镜》把“虚拟意识”放在镜头下。
“虚拟意识”指的是把人类的意识变成数据,放在云端,不需要肉体,也能有完整独立的人格意识和感知能力。
一个存在于云盘里的真实的人。
这样一来,人类将不再受限于有限的肉身,也许可以获得终极的永生与自由。
听起来这个幻想很美。但是正如《黑镜》的编剧查理·布鲁克(Charlie Brooker)所说,任何科技都是有两面性的
当我们用科技来让自己变得永生时,也一定有人懂得用它来创造永恒的邪恶。
在第一集中,牛逼的程序猿戴利就创造出几个数码克隆人,他们和真人一样,拥有独立的人格、情绪与感知能力。
只有一点不同,他们是奴隶。
戴利把他们放在自己开发的封闭游戏系统中。
在这个线上的虚拟空间里,他成为上帝,可以随意折磨他们,殴打辱骂
 把他们变成不能说话的怪物:
甚至连他们拉屎的能力也剥夺走——这些数码克隆人都没有生殖器
最可怕的是,他们永远不能死去,只能永恒的被囚禁、被折磨。
这些由数据创造的人只存在于线上虚拟空间,也不会对现实的主体产生任何影响。
但是他们的感知是真实的
被折磨的痛苦、丧失自由与尊严、连死亡的权力也被夺走的悲恸都是真实的。
但问题在于,由0 和1组成的虚拟人格应该被当做有人权的“人”来看待吗?
即使ta能感知痛苦,痛苦也是虚拟数据,ta距离“真实”有多远?
在第六集中,把这个问题推到了极致。
同样的,在这一集里,人类的意识能够转换成数据、变成一个意识完整、由数据组成的“虚拟人”。
但这一次,这个虚拟人还能被传输到其他现实物体上,不再仅存在于线上。
譬如说,寄存在其他人的大脑:
植物人就能通过这种方式活过来,即通过大脑主人来感知世界。
大脑主人也能在脑海里和这个灵魂进行对话,相当于一具肉体共享两个独立意识
这个主意虽然一开始让人兴奋,可是谁会愿意自己的大脑里永远有另外一个人随时观察着自己、没有一点隐私呢?
于是科学家们又设计一个按钮,方便人们随时可以把大脑里的那个虚拟人关进小黑屋。
当人们想把ta彻底赶出大脑时,还可以选择把ta传输到一个玩具身上:
但是在玩具里,这个数码人就无法像寄主在人类大脑一样,拥有丰富的感受,只能有“开心”与“难过”两种情绪可以表达。
而且就像任何玩具一样,它最终就会被抛弃。
于是这个有着完整感受、情绪与意识的“虚拟人”,就被永远囚禁在一个暗无天日、无人理睬的黑屋里。
在没有尽头的孤苦里,ta将永远活着。
嗯,最可怕的痛苦,是永恒的痛苦。
《黑镜》把虚拟人格可能遭遇的糟糕境遇推到最极端,然后再拷问我们:“现在呢?现在你能无视ta的痛苦吗”?
《黑镜》对答案很悲观。

在第六集中,有一幕是很多人专门花钱来看一个被执行死刑的犯人被电击死去的过程。
注意,他们看的不是影像重播,而是死刑犯的人格意识的痛苦反应。
这个犯人的肉身已死,但是他的完整意识被取出来做成全息投影式的形象,成为一个博物馆的陈列玩具。
除了不会死去,ta所感受的痛苦与真实人类无异。
这恰恰成为了卖点。
在四季中,《黑镜》对人性悲观的预设贯穿前后。
真正重要的不在于人性、未来是否真的如它预言,而在于问题的提出:如果科技真的发展到这一步,人类为了对抗恶,做好准备了吗?
这也正是这一季的《黑镜》比起之前的,做得不够好的地方。
这一季中,面对恶,《黑镜》给出的结局就是把作恶的人杀了。
在第一集,虚拟游戏里的几个数码克隆人把折磨他们的程序猿杀了,宣告胜利。
在第六集,死刑犯的女儿把那个将她的父亲的意识数据化并以此谋生的人杀了,宣告胜利。
但是,得到胜利远非《黑镜》的基因啊。
《黑镜》里出现的困境从来都是两难、复杂的,没有非黑即白的出口。
参与屠杀狂欢的人,被“正义使者”杀了——对还是错?
反抗消费主义的人被当做英雄消费,又成为了消费品本身——反抗没有简单的出口。
爱上了能够根据主人的意志随时调整自身的机器人——这份爱是真的还是假的?真的,但没有自由意志的爱情存在吗?假的,身体的反应与情绪都是真实的吖.......
正如前面所说,《黑镜》的“黑”不是重口味、大尺度,而是指现实生活里的幽暗角落。
复杂是真实的本质,而幽暗则是因为“两难”而被人故意忽视。
在这一点上,第四季的《黑镜》的确有些让我们失望了。

(PS:回复“黑镜”,你懂的)

相关推荐

如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投稿请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合作或其他事宜请加微信chen173641687

最快提高个人观影逼格的公众号。
24楼影院movie24luo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