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妈说:

        昨天,一个在湖南农村长大、上大学才第一次进城的中国小伙子何江,作为哈佛研究生优秀毕业生代表在毕业典礼上发言,要知道这可是哈佛大学给予毕业生的最高荣誉,他也是第一位享此殊荣的中国大陆学生。
        这让我想起了英国很火的那本记录片《人生七年》里的尼克(正文我会具体介绍,强烈推荐大家看),他小时候出生在农村,最终凭着牛津大学物理学博士的身份,成为美国著名大学教授。
        每回看到这样的故事总是特别感动,鼓舞人心。只是这样的案例不常有,要不然何江不会成为新闻;尼克也不会是一群穷孩子当中,逆袭“富二代”的那个唯一的成功者……
普通人家的孩子逆袭富二代,平均要花300年!

这两天抽空看了英国一本很了不起的纪录片《人生七年》。1964年,迈克尔·爱普特想验证在英国社会阶级是很难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他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到去年的56岁。
几十年过去,导演见证了这14个人从幼年到青年再到中老年的全过程。他们的人生真如导演预测的那样吗?是的,纪录片给的答案很明确:你的出生阶级,决定了你的未来!有一点残酷啊~~
看完今天的这篇文章,也许你会明白婚姻为什么要门当户对,阶层这件事有多重要。当然并不是说事情永远没法改变,逆袭也是可能的,只是太难。
        女儿在一所私立学校上学。没多久,就被她同学的背景吓到了。
        爸爸,我那个同学有6个私人家教,连体育也有私教……
        爸爸,我有个同学为了从宁波到杭州来的上学路上不浪费时间,家里买了辆房车,好让他在车上做作业,每次来回家教在车上给他补习……
        我脸上冒出两条汗线。尼玛,这是读书吗?
        富二代么,不就是富二代,你可别跟他们学,你只管自己好好念书。我说。
        那些不学习开着豪车撞在树上的不都是富二代吗。我暗想。
        有一天,我到她寝室,看到一个女孩,穿着校服,满头大汗在拖寝室的地板。干完后很专注地看书学习。我说,这个孩子真棒,你也要向她学习。女儿说,那个就是有6个家教的同学。
        我后来慢慢地开始了解这些孩子,这些家庭背景优越的孩子常常学习更加努力,特长也更为丰富。他们能早早地看完原版的哈利波特,钢琴等乐器水平达到非常高的水平。纪录片《人生七年》里,上层阶级读私立学校的Andrew和JOHN才只有7岁,已经每天在看《金融报》或者《观察家》了。
       他们普遍很阳光,待人接物大方,同时乐于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竞争意识更强。
        当普通的孩子暑假在电脑前痛痛快快地玩游戏时,这些孩子的父母带着他们去参观剑桥耶鲁,告诉他们,这是你未来的目标。上面提到的Andrew和JOHN在小学时已经明确知道自己会上牛津大学然后成为著名律师著名人物之类。
        当普通的孩子热衷于讨论谁是校花校草,这些孩子在模拟联合国辩论,讨论什么是正义。
        当普通的孩子的看着《快乐大本营》高兴地在沙发上打着滚,这些孩子开始学习法语、西班牙语、德语,他们未来的竞争对手是全球最优秀的大学同学。

        我小时候,父母就给我们讲一个亲戚父母都是农民,孩子却上了重点大学的故事。最后当然要加一句:读书最重要的就是靠自己。
        这个故事我大概听了十多年。
        我不否认逆境成才的故事,但其实这个故事相当片面。你不能一切推给孩子,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才是第一位。
        比尔·盖茨成为首富当然离不开他的律师老爸和银行家女儿的老妈。他读的私立学校在1968年花了三千美金买了计算机终端设备。1968年,我们大多数孩子还只知道弹弓和泥巴,哪晓得什么计算机。
        之前,一个杭州高三女生被哈佛提前录取成为新闻,不过普通人家的孩子只有羡慕的份,人家父母都是麻省理工毕业的,父亲还是科技上市公司董事长,那女生从小就在美国参加夏令营,学习编程。
        上世纪九十年代有本电影《新恋爱世纪》。
        剧中黎明演一个普通白领Bill,带着女友刘嘉玲演的Maggie去一家廉价餐饮店吃饭,饭店前排着长长的队,Maggie不由抱怨男友太屌丝。Bill说,我一定会出人头地的。Maggie冷冷地指着长长的队伍说,这里哪一个人不想出人头地。
        穷人的孩子出人头地太难了。
        高度的社会流动性意味着人们可以凭借个人的才能取得成功,而不是依靠家庭的财富和关系取得成功。
        然而不幸的是,本世纪初的大规模调查显示,社会流动性早已经陷入枯竭。社会学家通过研究1970年到90年代末这段时期内,2749对美国父子的收入和职业后,发现社会地位的流动性已经僵化,这段时期的孩子长大成人后,更倾向于维持父母的特权阶层或社会弱势群体的身份。
        孩子的身份原来也在“遗传”。
        英国的学者也得出相同的结论。眼下在英国,私立学校学生上牛津和剑桥的比例是公立中学的13.47倍。从上世纪70年代起,英国政府就想法设法打破这种现象,比如加大对公立中学的投入,学校尽量录取各种社会背景的学生,然而这些努力全部以失败告终。
        普通人不是不能逆袭,只是机会太小,所以才叫“逆袭”。

        现在回到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富二代是如何秒杀普通孩子的?(听起来真实残酷,但事实就是如此)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社会学家安妮特·拉里奥所对美国12个家庭做了持续的跟踪研究。她发现富有家庭和穷人家各自有一套培养孩子的体系。
        富爸爸富妈妈们普遍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他们为孩子打听老师、教练、队友的情况。
        贫穷家庭的孩子大多是和兄弟姐妹或小伙伴在外面愉快地玩耍。有个来自劳动阶层的女孩卡蒂,她喜欢唱歌,放学后就到唱诗班唱歌。她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在这方面培养她,他们认为:女儿只是在向别人展示一个“聪明伶俐”的自己,这只是卡蒂吸“引别人注意”的一种方式。所以他们就错失了培养孩子突出才能的机会。
        美国社会学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这样归纳道:
        富爸爸富妈妈喜欢对孩子刨根究底,每一件事都要问清楚来龙去脉。他们希望孩子能够拿出自己的威信,敢和父母顶嘴,能和别人谈判,还能质疑成年人。
        贫困家庭的父母则相反,他们常会向一些权威人士让步,他们总是显得服服帖帖,不能勇敢地站出来。
        富爸爸富妈妈的教育方式称为“协同培养”,其目的是积极地“培养并评估一个孩子的才能、观念和技能”。穷人们遵循的是放任孩子“自然成长”的策略。
        富人家的孩子早就开始领会到了“权利”的意义。而穷困家庭的小孩“给人的感觉是比较冷淡、缺乏信任和拘谨的”。他们不知道怎样找到自己的路,或者说为了达到目的,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定制自我”。

        差距摆在那里,原来总是说富不过三代,但是美国和英国的一个合作研究却告诉我们,进入上层社会或被上层社会踢出局,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仅仅需要几代人的时间,它需要漫长的几个世纪。上层社会的子孙衰落到中产阶级时,一般会花300到450年。整个社会中的贫困家庭,也需要花差不多相同的时间,大概10至15代时,才能作为一个整体,进入中产阶级。
        但是并不是,我们就直接放弃了好。因为努力仍然是跨越阶级局限的必经之路,当然何江、尼克之所以能逆袭,除了刻苦和勤奋,也因为他们足够幸运,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也有着家人和老师的不断鼓励。尼克小学时,与老师同学热烈地讨论飞机知识,老师不经意的一句“你平时那么爱看书,一定很了解飞机相关的东西吧!”让他感到了被认可和鼓励,从此更用心地钻研科学知识。所以,如果我们能更好地指引,孩子依然会有逆袭的机会。
        最后我想说,无论我们身处哪个阶层,富或者穷,都不该放任孩子随意发展,而应该根据孩子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社会阶层虽然僵化,但也未必一层不变。你瞧,刚才提到的《新恋爱世纪》中,Bill最后出人头地,并找到了自己的所爱。
作者:小象爸,“妈咪OK”特约专栏作者。曾是《三联生活周刊》、《南方都市报》的经济学专栏作者,现开设公众号:经济学现场。最有趣的生活经济学,让人脑洞大开,用不一样的眼睛看世界。
文章系原创,如需转载,请务必联系微信号:mmbmf6,并标注“妈咪OK”详细介绍和二维码,否则视无效。
温馨提示:
把“妈咪ok”公众号置顶,
再也不会错过最有参考价值的原创育儿文章和高质大咖讲座了。
相关阅读---
关注公众号“妈咪OK",回复标题前数字看文章。阅读更多关于睡眠、喂养、情商、智商、大脑、心理等原创文章,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408【自控力】拥有诺一那样抵御冰淇淋诱惑的自控力,对于孩子来说为什么太重要了?
436【不听话】孩子总是不听话?那是你没有做好这两点!
446【高手妈妈】要能对付孩子这八种毛病,你一定是个高手妈妈!
妈咪OK
港大教育学博士主创
深受高知妈妈欢迎的原创育儿号
由国际幼儿教育协会专家指导
专注0-6岁宝宝的大脑科学、智商情商
分享睡眠、喂养、疾病等
用得上、可对照的育儿知识
转载/合作 个人微信号:mmbmf6
长按下方二维码订阅
↓↓↓ 点击"阅读原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