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蓝封皮的《正见》,埋在我的书堆里已很久,一直没有阅读的欲望。我和大多数人一样,生在这个时代的这个国家,对宗教信仰有着被潜移默化的偏见。这种偏见的模样,只要我们扪心自问——“佛教是什么?”——就大约可以在脑海中勾勒出来。

虽然在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佛教都算得上是中国的第一大教,但这个宗教在宣传方面其实做的是很欠缺的。当我们试图搜索佛教在脑海中的影像时,也许最先跳出来的,是《西游记》这样的虚构小说。法力无边的如来佛祖,各具神通的观世音、文殊、普贤菩萨,慈悲木讷软弱无能的唐僧,还有深不可测的西天诸佛,连他们的坐骑和日用品也能幻化成难缠的妖魔。这些大致构成了我们对佛教组织的基本认识。
另一种认识方式,来自以金庸为代表的武侠小说。少林寺作为佛教的代言人,长期把持着武林第一门派的宝座。倚天屠龙记里能力拼张无忌的三渡,笑傲江湖里正教领袖方证大师,鹿鼎记里苦练七十二绝技的澄观和尚,天龙八部里破戒的和尚虚竹和绝世高手扫地僧……佛教徒们大多以这样的武林高手形象示人。
世俗大众眼中的佛教,大抵如此了。我也不能免俗,于是偏见就由此而生——这似乎是一个创造出一些忽悠人的虚构形象,以“强者崇拜”为卖点的普通宗教,感觉多少透露着点“封建愚昧”的味道。
看完《正见》,我真切地认识到,愚昧的不是佛教,而是我。凡事未经了解就粗暴地下结论,都是愚不可及的狂妄自大。
首先,佛教并不和其它宗教一样,倡导“强者崇拜”。佛教既不像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一样是“一神教”,和其它的“多神教”也并不相同。释迦牟尼作为“佛祖”,在佛教中并不占有超然的地位,其它各路古佛和菩萨,也从不靠自己的法力俾睨众生。佛教所信仰的是自然法则,而不是神圣的意志。即使有诸天神佛,他们也和人类一样,会受到自然法则的限制。
其次,我一直以为对宗教来说,无条件的服从是基本的条件。 比如基督教说:“信耶稣,得永生。”伊斯兰教说:“尊崇真主独一无偶。”但佛教似乎并不那么在意信徒是否全对自己的教条死心塌地,更不会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信众作出类似“如果你不信佛,就得下地狱”之类的威胁。相反的,佛教鼓励信众自己独立思考,甚至是反对。悉达多说,不要不经分析就相信他的话语。《正见》的作者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说:“欢迎你去探掘每一个可疑之处,完全不用担心被贴上亵渎者的标签。”这种开放的态度背后,得是多么强大的自信。
之所以佛教不推崇强者,不要求盲信,这是因为佛教有其真正重视的东西。如佛陀本人所言:“我们不应该崇拜个人,而应崇拜此人所教导的智慧。
佛教对“智慧”的推崇,是令我感到无比震惊的。这是一个我从未想象过会被世俗眼中的宗教所强调的词。仁波切在书里写到:“佛教徒最关注的的就是智慧。道德和伦理是次要的。佛教徒尊崇智慧胜于一切。”
智慧竟然排序在道德和伦理之前,当我读到这里时,仿佛感觉空中劈下一道惊雷,让我的后背冷汗涔涔。
道德、伦理、慈爱、常识、容忍、素食主义——这些都不那么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智慧!——你能想象这是一个所谓“宗教”所宣扬的教义吗?
当其它的宗教都在声嘶力竭地喊着“信我!信我!只有我是真理,其它都是歪门邪道”,当哲学家们都在相互嘲讽、彼此攻讦,甚至连追求真理的典范——科学都以近乎偏执的态度对各自的理论打着嘴仗时,佛教仿佛是一个冷眼旁观的圈外人,淡淡地向围观者们表示:“你们不用信我,你们要培养自己的智慧,以此找到属于你的答案。”
这样的态度,似乎并不是大多数人所认识的佛教,很少会有人能把佛教和“智慧”二字联系在一起。佛教在日常生活中的直观表现,是寺庙,是和尚,是烧香祈福。香火缭绕、梵唱之音绕梁的寺庙,除了作为旅游景点的观光功能之外,更多的像是人类和佛之间的“交易场所”。人们带着香火钱,加上一点所谓的“诚心”,祈求佛祖和菩萨们看在钱的份上,以童叟无欺的公平价格,施展一些法力,为自己带来福气、财富、健康和子女。
对于人类给寺庙所代表的佛教赋予的这种功能,我一直心存疑惑。难道佛教的目的是为了挣钱?难道佛祖和菩萨是干着“收人钱财给人消灾”的活计的打工者?为何明明佛陀们都已功德圆满,不食人间烟火,却还要以为五斗米折腰的态度,为凡俗人的凡俗要求费心费力?
如今,我可以确信我的疑惑是成立的。寺庙里常人所习以为常的佛教,只是人类一厢情愿的误解。所谓“交易”,是不存在的。悉达多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
佛教演进至今日,也许已并不像佛陀所言那般严苛。至少,佛教并不拒绝人们在寺庙烧香捐赠祈福,被拒绝的,是人们对佛教所真正倡导的理念的一无所知,是人们离开寺庙之后又回到我行我素的作恶状态之中,是人们继续被世俗利益的假象所迷惑,陷入无明的痛苦中去。这一切,都比在寺庙里捐赠的香火钱和磕头时所谓的“诚心”重要无数倍。
菩萨们并不会因为几块钱就挥挥手就把人类的痛苦祛除,这是从悉达多开始就秉持的态度。他一直身体力行的,只是解释他的经验,告诉大家其实从来就没有痛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佛教中并不存在神性。就像龙树所言:“究竟上,并无外在存在的佛陀。”智慧是无法借助外力而存在的。真正采取行动对抗痛苦得到福禄的,只能是信徒们自己,其他任何神佛,都只能教导,而无法代劳。
佛教一旦脱离了“交易”的属性,对世人而言就会变得无趣。国人大多更习惯并喜欢儒家,是因为儒家所提供的是生活中的常识,伦常、礼仪、规矩,只要照做即可,拒绝质疑,不用思考。而佛与道类似,提供的是超越常识的智慧。这种智慧本身是不能马上转化为利益的,不管是运气、钱财、健康,都不能直接从智慧中得来。
另一方面,佛教并不提供完美的归宿。基督教向信徒们宣扬,只要诚心信教,严格遵守教规,死后就可以上天堂。但在佛教看来,无论是天堂还是地狱,都只是一个“无常”的去处,不究竟,不圆满,无论是天宫里的仙人,还是地府里的阎罗,都仍会堕入六道轮回之中,继续在世间的苦乐里挣扎。
既如此,佛教对于普罗大众而言,究竟有什么价值?“智慧”二字,又有什么用处?
在我看来,佛教所说的“智慧”,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这种“本质”,跨越了一切世俗的价值判断方式,跨越了理性的局限,试图直抵人类思考能力的上限,找到世界运转的真相。其世俗的目的,是直探痛苦之源,让人类从无明的困惑中觉醒过来,得到脱离于痛苦的真正解脱。
至此,我才能理解,为何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在序言里就开宗明义:佛教既非宗教,也非神学。的确,从目的的角度来看,佛教更类似于科学——都希望探索世界的真相。只是佛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要在探知真相的基础上,为人类解决在整个历史跨度上困扰着所有人的终极难题——痛苦。这个终极难题,是所有金钱和地位、成功学、厚黑学、人生鸡汤,甚至是哲学和科学都无法解决的。对我来说,只在佛学里,看到了一丝解决的希望。
《正见》全书,聚焦在佛教的“四法印”上。所谓“印”,指的是确定在真实性的印记。换言之,这是佛教理论的四大基础,也是在佛教看来,能揭露世界真相的四大关键所在——
1)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诸行无常)
2)一切情绪皆苦(诸漏皆苦)
3)一切事物皆无自性(诸法无我)
4)涅槃超越概念(涅槃寂静)
这四项的具体含义在书中有着详尽的解释,和大量接地气的例子说明。我无意做文字的搬运工,也不想和其它所谓的“知识管理专家”以归纳总结的缩写方式作为书评。一切精华,尽在原书中。
仁波切说,如果一个人能接受这四项真理,他就是佛教徒。反过来说,如果并不认为这四项为真理,甚至根本都不理解这四项是什么意思,那即使已剃度皈依,也不能算是佛教徒。为了成为佛教徒而硬要自己相信“四法印”,是本末倒置;认为“四法印”和自己的思考结果相契合,再以此选择成为佛教徒,才是自然的结果。
在我看来,对佛教是没有所谓的“信”或“不信”的。最好的方式,是通过自己的阅历和思考能力,先建立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再来和各个宗教和哲学思想做对比。需要重点对比的,不是简单的观点是否一致,而是思维方式是否科学、推理过程是否缜密、思考的对象是浮于表面还是深入本质,思考的目的是纠结于媚俗的庸常还是直探究竟。说到底,不否认、不盲信,让智慧来指引我们。
以上所言,都是我个人的妄语。我所说的一切都是错的。希望你能有自己的思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