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2799 字 20 图
预计阅读时间: 8 分钟
那些缺乏创新能力的国产影视剧,往往最喜欢干两件事,一件是跟风,另一件就是翻拍。
— — 媒大眼影视测评组 
从已经公布的众多定档信息中不难看出,2018年注定会是翻拍剧扎堆的一年。
要翻拍的剧集,从金庸古龙的武侠剧,到女生向往的催泪言情,再到民国文学作家张爱玲、张恨水的经典,统统逃不了翻拍的命运。从即将杀青的翻拍剧,到现在刚开始筹拍的,加起来足足就有二三十部之多。 
各部焦点大剧纷纷出炉,能否本着创作的初衷去完成作品,成为了我们共同忧虑的问题。
▼《流星花园》
毕竟,那些缺乏创新能力的国产影视剧,往往最喜欢干两件事,一件是跟风,另一件就是翻拍。
前者已经催生了太多雷同的粗制滥造制作,这些年始终经久不衰的宫斗剧,穿越戏为典型代表,而后者则往往是利用翻拍经典炒冷饭,投机取巧拼抠绿,拼流量,借IP人气的力量迅速“圈钱”。
影视圈最恐怖的三件事:抄袭,IP,翻拍。
“无网文不抄袭,”在《锦绣未央》、《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楚乔传》等热门剧集遭遇大面积的抄袭声讨之后,“大IP”也开始频频失灵,“翻拍”也正在成为资本逐利的下一个手段。
今年随着各类IP加持的作品泛滥,每一部翻拍剧,都是你我的血泪史。
“翻拍剧”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对国内知名度高的电视剧进行翻拍,比如《红楼梦》、《西游记》、《射雕英雄传》等;另一种是埋下广受观众喜欢的外国影视剧版权,进行本土化的改编,比如最近播出的《深夜食堂》。
当我们在吐槽黄磊版的《深夜食堂》时,我们在吐槽些什么?
广告植入的粗暴?演员演技的浮夸?本该暖心暖胃的食物,给的又少又缺乏卖相?一板一眼的复制日版,而不做本土化的改良?但更要紧的是,剧中不曾有我们期待的,对生命的慰藉。
翻拍本来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作品主旨的再定义,情节走向的再叙事,尤其是风格的本土化,是翻拍和二度创作的空间。但是,目前国内批量翻拍的日剧,韩剧,则是在滥用资源。类似《深夜食堂》这样的翻拍,人物设定,服装乃至大段台词都照搬原版作品,实在谈不上“创作”。
观众期待的不是东施效颦的模范,而是真正发生在我们自己文化里的故事。然而影视剧制作方,试图以性价比最高的方式赚取收益,宁愿把大量资金都用在明星主演和后期宣传上,也不愿意花大价钱雇好编剧,或是购买原创故事。小成本的网络IP就变成了他们争抢的“肥肉”。
用纯粹的拿来主义,注水式的翻拍,走捷径,赚快钱。用男女主的颜值替代影视作品需要的演技,剧情,逻辑,没有值得信赖的故事,走心的精神,再具有号召力的小鲜肉和大IP,也经受不了市场的考验。
▼《寻秦记
许多翻拍剧看完之后,都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跟翻拍剧开播前的火爆话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生硬敷衍的制造水准,让观众感到极大的落差。
IP剧之所以受欢迎,因为它有一定的粉丝基础,拍了压根就不愁没人看。即便你拍得不好,即便你抄袭,也依然有原著粉。
▼《白蛇传》
争议不断,翻拍剧为何还能经久不衰?
有人会觉得很奇怪,中国制片方既然已经购买了那么多韩国,日本的热门IP,为什么还要继续翻拍老剧?明明十有八九都没有逃脱扑街的结局,却仍然坚持把经典拿出来再捯饬一遍,把原来的角色拉出来展示、展示、展示,打着情怀的旗号剥削、剥削、剥削。
对于影视公司来说,翻拍经典比打造新经典要简单易行得多。翻拍剧本身就自带话题,无论新版能否超过老版,在一定时间段内,都是舆论的重心,对于新鲜的影视公司来说,更是百利而无一害。很多时候,网络上“一边倒”的差评反而会引发许多观众的好奇心。
▼《倚天屠龙记》
想想,每次经典电视剧被翻拍开播,都是观众边吐槽边看剧。对于翻拍剧的社会讨论和关注,同时亦反向增长了影视剧的收视率。被骂,也带来了给市场赚钱的流量。
过去两年,版权交易发展到批量购买,内容生产赶不上资本的收购速度。同时,收购行为缺乏有效评估,大量内容并不适合以影视剧形式呈现。不过,资方和制作方很容易将“已有一定受众基础”直接等同于“改编剧必定大卖”,在制作链的其他环节过度放水。
《约会恋爱究竟是什么》中日版本对比▼
《问题餐厅》中日版本对比▼
《求婚大作战》中日版本对比▼
如果说《约会》和《问题》两剧的影响力太小,没有掀起波澜,《求婚大作战》让观众觉得幼稚从而懒得骂,那么《深夜食堂》刚一播出就遭到大规模的抵触和吐槽,则直接表达了国内观众对日剧翻拍的态度:
「 真的是烂到没法忍。
@网友们:一颗星,烂到反胃无法明说。
如今的一部翻拍剧,在拍摄过程中,经常会因为演员的天价片酬导致剧组资金短缺。而且剧中流量明星,不管是演技还是专业态度,往往也不及当时演员认真踏实,不仅演技尴尬表情僵硬,甚至还出现人头绿幕抠图这样贻笑大方的现象。
▼《情深深雨蒙蒙》
在现在的经济社会,资本对电视剧的干涉越来越强,在商业模式下,一部电视剧往往长达七八十集。电视剧的内容难免出现剧情拖沓注水,节奏混乱,带薪进组演员加戏改戏等情况。如今的电视剧,往往只关注点击量和经济效益,而不是纯粹为艺术。
翻拍想做到“妙笔生花”只能看天命,看制片方的诚意和编剧改编的功力了。然而大部分还是弄巧成拙,把观众当“韭菜”收割,翻拍剧彻底沦为捞钱手段。
翻拍剧成风凸显原创能力不足,然而翻拍经典依旧是挣快钱的最佳表现,集体翻拍经典是中国影视行业的悲哀。
▼《神雕侠侣》
当前,影视制造商为追求短期利益在热钱和互联网的催动下向大众推出粗制滥造,东拼西凑的影视作品。这些作品皆被涉嫌改动照搬既有作品或在剧本原创度上有抄袭造假之嫌。而观众对于影视剧消费的浮躁氛围,也使得一些涉嫌抄袭的作者更加“理直气壮”。
当我们关注原著作者维权,谴责后者抄袭造假,缺乏诚意时,其实无意间也忽略了自身应有的版权意识和维权态度。
一直以为,观众似乎永远处于被动方,被动地接受娱乐至上的时代里,良莠不齐的信息资源,潜移默化地被各种粗制滥造的剧本台词洗脑。但我们不能放弃自我的主动审判权,不应让移花接木的影视剧作蒙蔽了我们的双眼。
如果翻拍剧再烂都有人看,我们的影视工业如何原创,怎么创新?没有国内公司愿为原创买单,这是我们最悲哀的地方。
▼《金粉世家》
美国影视工业发展如此迅猛,是因为他在前期的剧本原创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从人才培养到新人制度,再到投融资渠道都会给新人编剧,新人导演展示的机会。美国影视的成功绝不是不停的翻拍经典才有今天。
我们在许多领域都提倡匠人精神,当下更应让这股精神渗透到中国影视艺术创作之中。只有原创,才是艺术不竭的灵魂。粉丝经济模式下,不应让“抄袭作品”成为我们灵魂的契合点,更不应使其成为时代的主流。
如果国内影视公司再不重视原创的力量,内容的品质,再去盲目的追求IP效应,早晚会被自己今天布下的局弄死。
翻拍剧究竟是一场成功的“回忆杀”,还是创新能力崩塌的伪作败笔,答案并不远,就在即将到来的2018年。
「关于作者」
可期  
微信公众号:目客Mook 主编
- end -
 「目客Mook」出品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如果你觉得文章不错
欢迎分享转发到朋友圈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