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夜景。一座城市高不高级,得看它有没有形成自己的美学。图/视觉中国
文/麻莉
现在的人已经不兴说“洋气”“高大上”了,取而代之的是 “高级感”。“高级感”这个词本身就很高级,它是一个似有若无的主观性概念,既涵括外观的疏离感,又讲究内在的气质与神韵,这种感觉似乎有迹可循,却又难以言说。
在时尚圈,“鲶鱼脸”比娃娃脸更有高级感,因为它看上去缺乏亲和力,让人可望不可及;在家装界,灰色被赋予“高级灰”的雅号,仿佛甩了80年代流行的大红大绿、大富大贵的画风几十个T台。
那你有没有想过,对于城市来说,怎样才称得上是有高级感?
纽约曼哈顿下城日落时分的景色,最高层建筑为自由塔。图/King of Hearts
有人味,还要有秩序
“高级”和“城市”两个词组合在一起,最先让人想到的可能会是上海、香港、纽约等大都市,繁华、现代化、国际化似乎就是高级感的最直观体现。但高楼林立就算高级感么?暴发户和贵族还是有区别的。
在考察城市的高级感时,你会发现,有人味和有秩序,始终是相联相克、相爱相杀的矛盾体,闹哄哄,甚至乱糟糟的城市比较有活力,人味十足,但显然不高级,而有些被冷冰冰的各种规矩管到窒息的城市,极有秩序,但也没人觉得高级。有人味,但不能脏乱差,有秩序,但这种秩序应当是充满现代契约精神的约定和默契,而不是那些僵硬到没人性的规矩,两者平衡了,城市就高级了。
大陆最高级的城市应该是上海了,原因就是因为相对比较有秩序,且比较有人味,广州人味十足,活力四射,但秩序感要弱一些,所以在高级感上就有大打折扣。香港这个地方,在内地人看来不怎么有人味,但至少很有秩序,而且这种秩序更国际化,更洋气,所以显得相对高级,而台北,它的最大魅力,是因为这个城市的秩序和人味都刚刚好,高级感也刚刚好,不会像其他城市那样,高级得有点太高冷了!
建成历史短的城市就不高级吗?不一定。图/Lonely Planet
拒载尬聊低级,沉默专注高级
一座城市的高级感,从出租车行业的服务就可见一斑。
在国内大部分城市,你随便往路边一站即可挥手拦车,但经常要和别人上演抢车大戏。这也罢,毕竟车少人多,问题是每个出租车司机都像大爷似的,你每次都得弯下腰小心翼翼地问他们某个地方去不去,然后他们摆摆手扭头就踩油门开走了。嫌太近?太远?不顺路?交班了?你不知道。最气人的是,上了车你才发现不能打表。想打表?说不定你会被请下车。
几乎所有城市都存在打车难的问题。图/Reuters
在这方面,香港的出租车服务就高级多了:乘客不得在接载禁区路边召车,但到处都有专门的出租车候车点,市民自觉排队候车已成常态。而且司机不得拒载,如果某位的士佬胆敢拒载,你大可拍下照片,然后立即呼叫警察处理,一旦指控成立,他不但要赔偿你的损失,还可能被罚大几千块钱,严重的还得进牢房反省。
截到的士后,又有另一番体验。在那些以嘴皮子功夫著称的城市,你可能会遭遇司机强行尬聊,仿佛非要拉你一起谈谈天下大势,聊聊互联网创业,再说上几段相声,才肯放你下车。在二三线城市,假如你初到宝地三不识七,本来只想去市政府,司机可能会带你串完了全城主要景点。
一名有高级感的出租车司机,要么沉默专注,要么就是很会看人聊天——这有点难,但一个人只想安安静静地乘车到目的地,应该都写在脸上了吧。
香港市区的出租车。图/tripsavvy
高大上不一定高级,人性化的才高级
外行人对于城市建筑的感受,一般是高楼大厦高级,旧楼土房低级。但最美好的城市,就像是一个人的生命和故事,从来都不是黑白分明的。
先看建筑的外观。高级的建筑不能给人辣眼睛的感觉,比如河北三河的“天子大酒店”,俗称“福禄寿酒店”,看起来像是哪个村的暴发户在村口建的,名字再高级也很low。另外建筑风格也不能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比如在郊外湖边建一栋酷炫的写字楼,大煞风景;把商业中心装潢成艳俗的古风,强行贩卖古典情怀;或者把一所大学的图书馆造成了美国国会山的样子,进去借本书都感觉压力山大。
天子大酒店。图/视觉中国
建筑给一座城市带来的高级感,主要是整体的和谐。一味追求高度与异形不见得高级,但是由线条简洁的写字楼聚集而成的城市CBD,如曼哈顿,就能让人感觉有高级感。北京故宫与周边的建筑集群,各具美感的新旧建筑在同一座城市里并行不悖,这种大气与规整同样也是高级的。
走进建筑内部,高级感意味着更人性化:安全出口、消防通道标识清晰的,加分;能迅速找到洗手间且洗手间干净敞亮的,加分;有专门的吸烟区、母婴室的,加分……一幢建筑的价值不能仅靠造价来彰显,同样,一座城市的高级感也不应只凭建筑的外观来衡量。
位于曼哈顿中心的中央公园。图/MiniTime
规划不可以freestyle,但美学可以
在2017上半年《城市交通季度分析报告》中,拥堵指数从没掉出TOP 5的有北京、济南、哈尔滨。开车堵在路上动弹不得,连救护车也走不了应急车道,再多高楼的城市也不高级。
有高级感的城市道路应如是:不一定宽敞得足以容纳十条车道,但一定通行流畅,即使是在狭隘的闹市道路也不会经常塞车;CBD道路不一定遍地豪车,但一定适合上班族来回穿越,从写字楼很方便就能到对面的星巴克买一杯美式咖啡。
金钟、中环和SoHo荷南美食区。图/香港艺发局
再看看路边的招牌和广告屏。再高级的一线城市,假如遍地都是非衬线字体的招牌,瞬间就有了浓浓的县城风格。最辣眼睛的是广告屏,一些小店门口的LED显示屏,血红的灯光每到晚上就会照亮你的美,把门口一大片变成“红灯区”。在CBD的十字路口,户外大屏幕广告屏造成的光污染更为严重,经常把整个街区照得亮如白昼。
规划不可以freestyle,但美学上却可以多一点freestyle。几个月前,某地整改了一批店铺牌匾,贴心地设计了统一的中英文招牌,例如“爱尚剪中剪 Love Cut Cut”“上都牛羊肉 All of them are beef and mutton”“小徐理发 Small Xu LiHair”,结果又土又老气且不说,奇奇怪怪的英文翻译还闹出了大笑话。
倒不如让各个小店自由发挥。香港的街景之所以令人着迷,主要是因为招牌设计。优雅而丰富的字体、层层叠叠的招牌和迷幻的霓虹灯,形成了一种被称之为“赛博朋克”的城市美学。如果这种华洋杂处的文化轻易学不来,那么像伦敦、法兰克福、纽约、洛杉矶等城市一样适当进行灯光管制,把光污染降低到不辣眼睛的亮度,总归是不难做到的吧。
法兰克福。图/Germany Travel
商业是面子,文化是里子
在2017年度《城市对外交往活力指数研究报告》与《中国城市文化竞争力研究报告》中,香港、北京、上海、广州是名列前四的城市。
北京的历史文化底蕴不言自明,上海的文化风情也没有人反对,广州作为千年历史名城也有很深的积淀,可香港开埠不到200年,文化竞争力凭什么超过内地最大的两座城市?
北京。
现代化大都市的高级感,不在于它表面上有多少光鲜亮丽的楼宇,而在于繁华之下保护和孕育了多少种文化。文化是城市高级感的根基和血脉。香港的历史底蕴虽稍逊一筹,但其文化发展,正如这个城市的经济体一样自由而发达。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曲和电影,这些娱乐工业产品集结了文化人和商业精英最宝贵的智慧,对华语文化的影响至深至远。如果觉得流行文化不够有文化,香港还是亚洲现代艺术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如果嫌弃现代艺术没有历史厚度,香港的博物馆的数量之多、种类之繁也足以彰显其文化魅力。
假若城市发展的代价是牺牲文化,致使历史街区在消失,文化遗产成绝迹,这个城市表面上再高级,也只是一个土豪。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图/Pint erest
不用滤镜的城市最高级
一座城市,哪怕具备了所有优质的软硬条件,还是无力抵抗空气质量对高级感的负面影响。同在一线城市CBD写字楼的第36层办公,雾霾时往巨大的落地窗外望,依旧觉得自己是个搬砖的;但天清气朗时,城市的繁华与宏伟尽收眼底,蓝天白云舒展而去,就会感觉自己活在《欢乐颂》里。
在国外,哪怕一个小小的小镇,随手一拍就能发朋友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空气太透明了。深圳之所以看起来比其他城市高级,明亮的阳光和通透的空气给这座城市加了很多分。艺术家们之所以爱往云南大理跑,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那里的阳光和空气。
大理。
在所有高级感里,透明是最具美化作用的。一个长得油腻的人,只要为人坦诚,待人真诚,就不会令人讨厌。一个一点都不光鲜靓丽甚至又老又旧的台北,也因为干净的街道、通透的空气和平和自然的人,比那些只懂得在高楼高度上争高低的城市高级。
说到底,一个城市最美的风景应该是人,一个城市最高级的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城市理念。没有这些,表面再现代化的城市也没有高级感。
小新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武侠已死,还拍什么武侠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