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开始这个号的写作以来: 
最重要的是收获了很多的支持,远超出我的意料,深深的感谢大家花时间阅读我的文字。如果后台对您的问题回复不是很及时,请见谅。
之前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何种写作风格,纠结来纠结去。现在看来,我既做不到冷峻严肃,也做不到逗比段子手,我应该是个左手理性右手感性的分裂派。
个人不喜欢信息碎片化和过度摄取。因此我会调整为每周一篇(周一),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写出更有深度和意义的文章,也给你们思考和行动的空间。记得每周一来看哟。
曾经有一个读者告诉我:Simon,能不能写点干货类的?比如国外什么专业好找工作,工资怎么样,是大家关注最多的问题了。
我表示不服,毕竟是理工科出生,于是我憋出了这篇文章,以美国为例,分析一下目前最新的各专业就业行情和趋势。
不过要申明的是,这篇文章的最初启发,来自于著名的留美论坛一亩三分地创始人Warald2012年的文章:[美国就业WARALD指数]数据分析各专业在美国找工作难易程度和工资水平,我在文末也加上了他这篇文章的链接。
选美国,是因为学生人数最多,还有其独特的H1B签证政策。不过其他国家,趋势和思路应该都是一样的,受签证的影响因素会小很多,接下去有时间我也会写加拿大和澳洲。
先介绍一些本文须知:
  • 文中涉及的工作均为雇主可以资助H1B的工作,也就是留学生最希望找到的可以申请绿卡的工作类型。临时工、part time、实习等不在讨论范围内。
  • LCA全称为Labor Condition Application,你可以将它理解为国际学生在美获得的工作数量的总和,因为它是雇主为你申请H1B的必经步骤,当然不是每个LCA都会被批准,但至少证明这是个合格的好工作,是具有指标意义的。LCA数据包含新申请的、续签的以及转换的(换工作需要重新递交LCA)
  • 本文数据来源于MyvisajobsIIE(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权威机构,公开透明,绝没有道听途说的二手数据。
  • 文中的学生数量为全体在美的国际学生总和,欧洲人、加拿大人、印度人、韩国人等等。自己和其他国家学生比几斤几两,心里要有点数。数据含本科、研究生和博士生。
  • 由于数据源原因,不是所有专业都有,我这里只能列出最主流的一级学科。比如生物,而不会列出底下的生物化学、生物统计等等。
  • 最后,这里分析的是整体情况和趋势,样本是全体!里面所有的信息,都来自权威渠道,如果你不信,可以自己去查。不过请不要拿某个个案和我说事儿,没意义。如果你有很好玩或者有启发的个体案例,欢迎留言分享给大家。
我会先介绍一下本次统计的数据和方法,然后引出西蒙就业指数,最后关于如何解读以及我的一些思考。
第一部分:数据来源和统计方法
1、工作总量
先上一张图:这是myvisajobs网站上最新放出来的今年H1B申请量排名(按照职业名称划分)。也是本次统计的合格工作总量的数据来源(Again, 不包括持OPTCPT拿到的工作)
2017 H1B Visa Report
2. 学生总量和就业指数
怎样能最直观的衡量一个专业的就业难易情况呢?简单来说,就是学生总数和对应H1B申请量的比值(因为拿到H1B申请就是拿到工作)。如果拿R作为就业难易的一个参数:
R=某年某专业的H1B申请量/对口专业的国际学生总数。
比如,假设2013年机械专业入学的全美国际学生总数为1000人(本科+研究生+phd),在2017年时这1000人中有550人递交了H1B申请,那么这批次学生的就业整体概率和难易就很直观了。
大家注意到了,这里面有个时间延迟的问题,也决定了样本的复杂性。目前最新的H1B递交数据见上文所示,也就是说这批次的数据针对的是2017年4月份雇主为其递交申请的学生。
那这里面可能有刚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phd,也有已经毕业1-2年拿着OPT工作的学生,他们的入学年份从2010-2015年都有可能,样本极不均匀(Inhomogeneuous),不可能统计出精准的学生总量(除非你爬虫抓进移民部的网站)。
所以,为了要找到这批学生的入学总量,我们只能取一个平均值去估算。我这里采用的是4年前的国际学生量的数据,即2013-2014学年,我觉得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即平均国际学生入学4年后递交H1B申请。搞的再复杂一点,就没有数据了,也没法算了。
想统计出来各个细分专业的国际学生数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IIE的网站上只统计到Engineering、Business、Science大类,而不会细到某个专业,政府的网站上则只有全体学生,没有国际学生。我找了好几天,使用了一些黑科技,最后通过一些教育学的论文提取出了比较准确的数据,文章最后有reference.
3. 对应关系
接下来,学习专业和就业职位去向是一一对应关系吗?当然不是。
有些专业对应情况会比较整齐,比如会计、各类工程学科等。基本上学会计的最后方向都是LCA排第8Accountant& Auditor学土木的大多出路都是第27Civil Engineer.
但也有非常不整齐的通用学科,比如数学,学数学的没几个去当数学家,但很多都进了金融和IT,做一些看似不对口的方向,反而学商科的学生竞争不过数学的,物理专业也类似。还有学EE的转行去做软件,学ME的转行去做hardware等等。
整个H1B排名表上和商科对应的职业有四个,也是我的统计依据:MA(#7:Management Analyst), FA (#11:Financial Analyst), MRA(#13:Marketing Research Analyst), ORA(#14: OperationResearch Analyst)。商科分两种,专业性的:Finance, Accounting和非专业性的Business management这种. 前者可以统计,后者没法统计,因为它们和这几个职位没有清晰的对应关系。我宁愿不算也不想误导。
所以我在计算每个专业的时候,会拿我认为最常见的出路职位的LCA总和除以那个专业的学生数目,以更准确的反映真实情况,但也只是相对的真实。
4. 薪资数据
仅供参考,看到高的不要太洋洋得意, 也到低的也不要垂头丧气。
首先这里统计的都是能够做H1B申请的工资,并且包括小部分续签的有经验人士,所以已经经历了一层统计筛选了,是有点偏高的。
H1B的官方薪资统计是按照职位名称来划分的,而不是教育专业。比如看到金融的平均年薪是$91,702,意思是几个金融类职位(FA, FS)的所有平均,里面可能有MBA毕业生,可能有数学,可能有MFE,不一定就是金融专业学生的毕业起薪。
有的行业跨度很大,比如同样是CS方向,做软件开发可能有11万,而做测试和quality的只有7万,由于都属于CS就业方向,我这里统计的时候是合并到一起的。对于CS,因为职位太多,可以看你具体的职位薪酬更准确。
工程的情况看来,如果能找到工作,工资还是不错的,普遍都在8-9万的base之间。
还有些数据量小但工资奇高的,比如医生和律师,各自都要内部复杂的考核制度和限制,对很多中国学生可能没啥意义,看看就好。
第二部分:就业难易指数
那么按照之前的算法公式,我们就统计出来了一个美国就业难易指数。
这个数值同时还有一个表征意义:该专业国际学生在找工作时平均能获得的job offer数量。
这也不难解释为何相关论坛上时常会看到一个CS学生发帖说纠结4offer不知怎么选这种欠抽的问题了。
其实在统计之前,我们都知道了CS的统治性地位,LCA上排名前三名的Software Developer/ SystemAnalyst/Programmer加起来就已经比后面几十个还要多了。这是实打实的2/8法则,20%的学生抢走了80%的机会。
此乃整体产业周期和人类发展历程决定的,我们就是到了全面智能化和数据化的时代,自然码农类人才的需求量是第一高的。
关于这点,没必要自怨自艾,也没必要捶胸顿足。一个行业的快速发展会带动社会整体生产力的提高。人人都去淘金的时候,你可以去卖牛仔裤,找准自己的方向和优势,你一样可以。比如我一个学经济学的同学,就和别人合伙做了一个关于IT技能的在线教育公司,现在一样风生水起。
电子,机械和数学&统计紧随其后,虽然差了一个档次,但和我观察到的情况也接近。平均每个毕业生能获得0.5-1offer。这里我考虑到了不少EEME学生会转行去CS以及统计转行去FA的情况,所以对应的工作总量按比例有所增加。
会计、金融和其他工科处于第三梯队。这是正常的事情,因为这些专业里美国本地学生相对多,公司没有必要去招国际学生,除非你特别优秀或者有别的门路。0.2左右的指数,拼的是学校、人脉、沟通、专业水平等综合因素,其中会计又好于金融。
同属第三梯队的生物和化学比较惨,原因还是所在行业没能赶上这一波的智能化数据化浪潮,传统的招人大户药企和化工集团也大多把研发放在了海外,所以出路普遍较窄,以高校实验室和faculty为主,僧多粥少,指数自然低。
第三部分:解读及思考
我感觉结论可以写好几篇文章了,有点控记不住我记几,只简单说下我的感想:
1.留学生在海外职场上肯定是弱势群体。这时候最好的途径就是走差异化路线,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找到优势然后放大,扬长避短。
2.最明智的办法便是拿我们的强项和别人的弱项拼,比如数理功底。这是美国人普遍玩不过我们的,所以CS和数学厉害啊,EE厉害啊。假若你非要拿我们的弱项(对当地文化、人性、社会的理解)去和别人强项拼,选一些非常的专业,不是不可以,只是障碍重重 (当然CS要终生学习,也很辛苦)
3.如果你的专业不在我的统计上面(比如艺术、社科等),不代表没有出路,只是因为LCA列表前50名中没有对应的职业。那么可以认为他们总体对国际学生的需求量很小,非常小众,你拿H1B的机会也很小。但是仍然可以用OPT,比如教师、律师、建筑师、HR等。
4. 我认为这个统计只能作为大的宏观情况的参考,不能作为你用来选专业和择业方向的标准。因为它忽略了个体的兴趣、性格、相对能力等因素。一切忽略个体差异和定位,去谈就业难易的,本身就是耍流氓。一个专业再冷,要看你在里面相对处于什么位置,你是头部的10%?还是尾部的20%。如果你对一个冷门行业头部10%的学生说,听说你们行业不好找工作,你还是转CS吧。这不是坑爹吗?
--------------
最后的最后,问题来了,你究竟该不该转CS呢?我觉得分两种情况去看。
适合转的:
如果你喜欢编程,喜欢计算机科学,又有数理基础,当然。这种没什么好纠结的。
不适合转:
看待一个行业,并不能够只看它辉煌的时期,而是应当从一生的角度去考量。所以,是否要转行CS,不是看你眼前是否能找到个10W+的工作,而是你是否有持续学习的驱动力,是否有不断精进的毅力,和不怕掉头发的决心。如果没有的话,我劝你谨慎。你能接受一次次的熬夜加班吗?你愿意用下半生的suffer去交换吗?你做好了在40岁时和年轻人拼新技术的准备了吗?
这几年由于扩招,有些学校的CS项目申请门槛变得很低,甚至不需要CS的课程经验。这种也请谨慎,首先你去了后会和一帮同样不明所以只是听说CS很好就业就来的学生为伍,其次你很可能处于CS的最末梯队(最后30%),随着就业门槛的必然提高,可能你2年后连电面都拿不到。
今年有一个中部州立大学的学生告诉我,他们毕业的那一届十几个CS Master,目前为止只有一个找到了工作。
一个学科很热门,你必然要和大量的学生竞争。比如CS这两年的申请人数每年都是翻翻的在涨,很多其他专业的也都纷纷转进了CS
而与此同时,科技行业的工作职位数每年只是以20-30%的速度在增长。Snap上市后股票猛跌,Uber丑闻不断,美国当年众多的独角兽公司也在一个个的退下神坛。
那么我们即使假设美国科技行业仍然保持高速增长,但随着求职人数的每年翻番,就业率也会被腰斩。实际上就在我写文章的此时此刻,收到消息说H1B头号招人大户亚马逊今年SDE校招已经全部提前招满,这才十月份,求职季才刚开始。
所以我预计,几年后会有一批CS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情况,而这批很可能就是半路转行进来的。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所有人都在追逐一个东西的时候,这个东西一定会变坏。基本的供需平衡理论,从来就不会错。
Reference:
  • 一亩三分地论坛-Warald(2012). “[美国就业WARALD指数]数据分析各专业在美国找工作难易程度和工资水平.”
  • American Society forEngineering Education. (2015). “Engineering by the numbers”.
  • Myvisajobs.com (2017). “2017H1B Visa Report By Occupation”.
  •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Education. (2014). "International Students by Field of Study, 2012/2013 -2013/14."  
本文为原创稿件,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关注公众号,回复“我要提问”,获取西蒙哥个人微信。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