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就是陪伴,这是蛋总在文章中不止一次提到的观点。一个愿意花时间陪你的人,值得你好好珍惜。所以在此感谢大家的陪伴,大家的陪伴就是我写下去的动力。
然而有的陪伴却陪成了互相伤害,比如陪孩子读书写作业。本来美好的亲子时光,不少人却陪出了内伤,甚至陪出了心梗,被送到医院做了两个支架。
这个悲惨遭遇,引起了众多家长的强烈共鸣,大家纷纷吐槽自己各种奇葩的经历,简直都是一部部惊心动魄的血泪史。
刚好这两天有朋友跟我诉苦,说刚上初中的儿子,第一次月考就考砸了,被校长同学亲自打电话过来挖苦了一番。他描述自己的心情,要不是亲生的,真想剐了他。
在我印象里,这位朋友是一位非常乐观阳光、豁达大度的爸爸,但是他的那一份怒不可遏、那一份焦虑无奈,隔着手机屏幕,就射了过来。为此,他中午还去兑了一斤白酒。
蛋总理解他,因为我曾是个陪读的爸爸,也咆哮过。但后来这个任务我借口码字,就交给了蛋嫂,我终于可以眼不见、心不烦了。可是不到一年,蛋嫂抑郁了……
所以这是个奇特的现象:不谈学习,母(父)慈子孝,连搂带抱;一谈学习,鸡飞狗跳,嗷嗷乱叫;让路人耻笑,让老人血压直飚,让邻居不能睡觉。前一秒如漆似胶,后一秒叮咣乱削。爱恨转换,就因题目一道。
为啥呢?为啥陪读变成了一个家长健康杀手、家庭关系毒药?我们7080后怎么这么倒霉?我们小时候吃完晚饭就在写作业,爸妈在看电视。我们长大了,看电视的,还是我们爸妈,而我们还在跟孩子一起做作业。
今天蛋总就来好好聊一聊这个奇怪的问题,分析一下,中国的家长面对孩子的教育,为啥变得集体焦虑。
第一,这个锅要甩给计划生育。独生子女一代,用一句老话说,千顷地一根庙,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掌上明珠不说,还承载着一个大家庭的希望和寄托。
上学期间,我曾经带过很多家教。后来,我还从毕业的师兄手中接过一个辅导中心,接触过很多孩子,也跟很多家长有过比较深入的交流。
当时有家长潜意识里有这样的想法:我们陪不了他一辈子,如果他不好好学,将来一个人留在世界上,该怎么生存?所以潜意识里对孩子教育就有一种“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观念。
不少家长为了孩子,放弃了升迁,放弃了自己的社交,放弃了自己所有的业余爱好,甚至放弃了工作,就为了陪孩子,有点孤注一掷,最终这些压力都得压到孩子身上。
当然也不是说孩子多就不重视孩子教育了,而是不同孩子分担了父母的关注点。比如我跟蛋嫂,有了老二老三,对老大照顾就没有那么精细了,甚至有时候作业都懒得看。
所以内心对老大也是有愧的。但也有意外的收获,老大的野蛮生长,也锻炼了他某些方面的独立能力,很多事情要他自己处理,自己解决。更有甚,我还要他帮我们带他妹妹看书。
第二,学校教育的束手束脚。家长都重视教育,所以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值很大,学校和老师,都在众多的家长的注目之下。任何一个学校里的事情,都可能演化成一个社会热点。
因为孩子金贵,老师管孩子的时候变得畏首畏尾,不敢随便批评,更不能体罚。孩子有问题不能不管,也不能多管,万一管出事就是大事,所以最终把孩子的问题踢给了家长。
所以最后倒霉的还是我们7080后,将来倒霉的还可能有90后。我们小时候挨老师批评,长大了当家长了还是挨老师批评。
在这里我呼吁一下,大家要理解学校的苦衷,支持老师的工作,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和管理。
第三,畸形的减负政策,出发点虽好,却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减负之后,学校放学早了,也不给补课了,课本难度降低了,布置的作业也少了,但是升学的压力并没有解决。
因为有升学的压力在,学校讲的少了、放学早了之后,家长就得拼命地东奔西跑四处补课,或者父母辞职,在家专门辅导孩子功课。
为了提倡素质教育而减负,文化课作业少了,但是花样百出的其他作业却多了,比如手工、绘画、制作等等。这个作业出发点也是好的,但是最后变成了家长PK,很多家长越俎代庖。
第四,中国的教育背离了因材施教。两千五百年前的大教育家至圣先师孔子,主张因材施教,他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
现在中国的师生比例,还是比较小的。某个小学的一年级,竟然有80人,那么问题就来了,同样的老师,以同样的教材,用同样的方法,花费同样的课时,布置同样的作业,出同样的卷子,对付个性和条件不同样的孩子,就会产生五花八门的问题。
有的孩子基础较好,比如在幼儿园,英语已经学得很好了。到了小学三年级,学校才开设英语课。老师布置作业抄写字母N遍,有些孩子就不耐烦了。我一个同学前几天还在模仿孩子的笔迹,帮孩子抄写字母,孩子写三遍,他写七遍。
同样,在某些阶段或者由于某些原因,老师布置作业对某些孩子难度就过大或者数量过多,偏离了基础,失去了巩固课堂的意义。
有时候考试卷子和题目也有问题。本来有个朋友,在孩子上幼儿园阶段的时候,他说坚决不给孩子补课,不重视成绩,小学混个中等就可以了。
然而事与愿违,几年之后,再次见到他的时候,他正要带孩子去补习。因为啥?因为情况比他想象的要严重得多,只要稍不留神,孩子就是倒数。
班上五十个孩子,考试一下来,二十多个满分,孩子考95分,就可能是倒数。你自己可能觉得没关系,但是有的老师会找你谈话,也怕孩子被贴上差生的标签。
第五,孩子的焦虑情绪没有宣泄的渠道,久而久之性格出现问题。很多孩子没有时间玩,长期在学习的压力之下,加上父母的传染,心里也是有焦虑的。
孩子有了压力,却没有宣泄的渠道。打又打不过家长,骂也不占优,被邻居看见,还会被说这孩子不懂事,所以孩子有时候会故意用不配合、软抵抗来表达不满。
比如写作业磨蹭。有家长说自己的孩子,一写作业就是拼命喝水,刚喝完水还没写几个字,又要上厕所。这个方法如同袁世凯拖延日本要求签订二十一条时的办法。
还有的孩子会硬抵抗。这些孩子在长期的斗争中,磨炼了斗争意志,变得天不怕地不怕。他清楚地知道,你拿他没办法。某一年有个家长向我求助,说她初一的儿子拿菜刀追着她跑。
长期的高压下,孩子会变得逆反。等他斗争经验足够丰富,你根本就管不了他了。
第六,家长的焦虑,根本原因还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和不均衡。这种不均衡,导致家长在为孩子如何获取优质教育资源而焦虑,而学校也要拼命获取优质社会资源和社会地位。
高考,重点高中的学生明显占优,而重点高中倾向于录取重点初中的学生,重点初中喜欢重点小学的学生。重点小学也有对应的好幼儿园。
也因此,如果不能进入好的幼儿园,就意味着输在了起跑线上,就意味着不能进入重点小学,也就更难进入重点中学,进而与好大学也可能失之交臂。
而社会评价各个学校,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升学情况。升学状况好的学校,会受到家长的热捧,更容易获得社会地位和社会资源,也更容易引进优质师资,进入良性循环。
因此各个学校之间,在升学方面也有竞争压力。学校的各个班级之间,也有竞争关系。据我所知,安徽某地某所初中,老师的奖金跟升入名牌高中的名额有关系;超额完成指标,一名学生就重奖好几万;指标没完成,这位老师可能失去以后再当班主任的资格。
优质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是家长焦虑的症结所在。
第七,家长承受着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生存压力,在社会生活中缺乏安全感,最终以孩子的教育问题集中爆发,这一点类似于路怒症
很多年前,我在工作中认识了一位拉货的司机师傅,他人很好,温文尔雅,客客气气。但是一坐到驾驶座上,立刻就变了一个人,简直就是恶魔附体,各种脏话不重样。但一下车立马复原。
这样的司机不少。有心理学家分析,这是因为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工作压力很大,越来越敏感,可能一个小摩擦就会引起内心压力的爆发。其实家长也是这样。
还有个原因是,因为其他人的违章驾驶,给自己的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一股怒火顿时被勾了出来。其实家长也是这样的心态。
潜台词就是: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不会?怎么一点儿都不随我,劳资当年怎么说也是个学霸!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能搞错,怎么能考上好中学,怎么才能考上好大学?怎么才能找到好工作?一下子想到了几十年后。
提出了问题不提供解决方案,就是耍流氓。蛋总结合毛泽东军事思想,给大家提几点建议。
第一,要学会打持久战。教育是一辈子的事业,不可能一劳永逸,毕其功于一役,因此也不能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更不能打消耗战,正所谓欲速则不达。
有的家长在幼儿园、在小学一二年级,就把孩子搞的很疲惫。去年北大一位妈妈,为9岁的儿子制定了学习计划表,每天学习18个小时……,我觉得这孩子迟早出问题……
也如同跑马拉松,42公里的路程,有人上来就冲,不到两公里可能就跑崩了。关于跑步,我写过一篇《以慢制胜》。参加马拉松你只要一直在跑,无论多慢,基本都可以在四个半小时之内完成。(男生),很多人超过了四个半小时,那肯定是中间SB(散步)了。
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习变成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比考几次100分、比多背几篇古文、多做几本奥数题都要有价值得多。
还有些问题,本身就是需要时间去积累的,比如写作水平。不可急于求成,慢慢阅读,慢慢练笔,慢慢才会提高。把孩子逼急了,有可能事倍功半。
第二,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当好孩子的政委。无论是红军、还是八路军、还是解放军,经常在极端劣势的情况下,依然能保持高昂的斗志,跟思想政治工作有很大关系。
经常高压下让孩子为了作业、为了补课疲于奔命,慢慢就失去了斗志,消极抵抗,逆反厌学。所以要敏锐关注到孩子的思想变化,排除孩子的思想负担。
思想政治工作,不光是聊天谈话,还可以写信交流。我专门给孩子买了信纸信封,孩子有啥心事,可以写信给我。当面交流跟书面交流,还是有区别的,你有足够的时间冷静思考。
思想问题上,还要给孩子发泄的渠道。体育锻炼是个不错的方法,我还跟孩子一起在操场跑过步。我也在给他学乒乓球。出一场痛快淋漓的大汗,非常有利于身心健康。
第三,采用零敲牛皮糖战术,积小胜为大胜。在朝藓战场,美帝耍流氓,企图用范弗里特弹药量来消耗志愿军的有生力量。面对强大敌人绝对的火力优势,太祖提出了零敲牛皮糖战术。
195010月到19515月,志愿军和美军连续进行了五次战役。志愿军在前三次战役中猛冲猛打,把美军驱逐到三八线以南,并且一度占领了汉城。
但是,经过几次较量后,美军逐渐适应了志愿军的作战方式,并研究出对付志愿军的办法和战术,他们竟然学会了“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保存部队的有生力量”,主动放弃汉城。
然后他们开始诱敌深入,依托有利地形,构筑火力强大的防御工事。他们发现志愿军弹药有限,只要能抗住一个星期,志愿军必撤,然后他们趁机追打。
太祖随即做出了调整,今后作战不求大胜,不追求整团整营地歼灭美军。要开展小规模的作战,积小胜为大胜。还用了一个通俗的比喻:“零敲牛皮糖”。
这个战略思想的转变,使志愿军指挥员放开了手脚。而志愿军则依托山地,打坑道坚守阵地,抗住了敌人的狂轰滥炸。
表面上美军占优,所以美军在山下得意洋洋,开篝火晚会,唱歌跳舞,志愿军则趁机用狙击手打冷枪,一个个地消灭敌人。于是,一个狙击杀敌运动开始了。
志愿军的冷枪使美军胆战心惊,再也不敢大摇大摆公开活动,只能躲在工事地堡里,士气大受打击。积累起来,全军在几个月内竟然打死打伤美军一万多人,而志愿军几乎没有伤亡。
这比进行大规模战役的结果要好得多。美军最害怕的就是伤亡。人死多了,国内的反战情绪就日益上升,政府也十分头疼。最终美国人还是回到谈判桌上,与中朝双方讨论停战事宜。
对于孩子学习,我们也要这样,为孩子的小进步而欢呼,辅助一定的鼓励措施,这样可以有效鼓舞孩子不断进步,积小胜为大胜。
另外,随着18+1大的召开,十二年义务教育即将实现,高中升学压力会进一步减小,加上高考一年多考的改革,孩子有了更多的机会,所以大家更有理由放宽心了。
总之,我一直坚定地认为,孩子比我们那会儿优秀很多了,个个都是才艺双绝,还很懂礼貌,而且他们出生在了一个更好的时代,我们要对他们更有信心。
让我们一起陪孩子健康成长,让陪伴不再互相伤害。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