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石衡潭
作者简介 | 石衡潭,湖南长沙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美国伯克利大学访问学者,香港第三十届汤清文艺奖得主,超星数字图书馆“名师讲坛”讲员,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从事研究,副研究员。曾经在《世界宗教研究》、《哲学门》、《文化中国》等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译文和在出版社出版专著共计四百余万字。主要著作有:《电影之于人生》、《电影之于人生二集》、《光影中的信望爱》、《自由与创造:别尔嘉耶夫宗教哲学导论》、《论语遇上圣经》等;译著有《基督教神学导论》、《自由精神哲学》、《城邦:从古希腊到当代》等。
石衡潭博士所作的“透过电影看人生”、“影视之于人生”与“《论语》《圣经》对读”系列讲座已经在海内外进行六百多场,进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中央大学、台湾中原大学、中国油画院、南方航空公司等著名学府与单位,并受到中国教育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山东电视台、《环球时报》英文版、《天风》杂志、香港良友电台、美国《侨报》、马来西亚《亚洲时报》等海内外媒体的大力报道。
文章来源 | 香柏原创
内容提要
本文回顾了明末清初以来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相碰撞和相对话与沟通的历史,指出它对传统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形成了新兴的中国基督教文化,就是以利玛窦等传教士以及早期基督徒著作为代表的优秀中国基督教文化。
这一切也被胡适等学者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欧洲文艺复兴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是新观念与新材料的出现,今天中国同样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所以,我们有理由呼唤与促成中国第二次文艺复兴的到来。
关键词:基督教  中国文化  传教士著作 中国基督教文化 未来
什么是中国文化?
一、中国文化热及其认识误区
近年来,中国文化热、儒家热一直不断升温,2015年11月在深圳更成立了“中华孔圣会”。这标志着大陆新儒家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是他们对康有为的一种继承,但又提出了新的一些目标和构想,包括儒家宪政,把儒家立为中国的国教等等。这一事件引起很多人的高度关注。在此,我忍不住继续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中国文化?究竟怎样才是中国文化?有没有纯粹的中国文化?哪一家能够代表中国文化?是儒家?还是道家、佛家?还是形形色色的民间宗教?
其实,就是在儒家里面也有很多派别,究竟是先秦儒家,还是宋儒?还是现在新儒家?或者说是政治儒学?到底是哪一家、哪一派才能够代表中国文化?还有,中国文化的过去到底是什么情况?现在又如何?未来又在哪里呢?还有基督教的问题,基督教跟中国的关系问题。基督教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什么地位?它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基督教在中国文化中曾经产生的成就、作品,包括传教士和中国早期基督徒的作品,这些到底能不能算为中国文化?再就是能不能说在明清之际就开始了中国文艺复兴?那么,今天会不会有第二次的文艺复兴,如果有的话,那我们怎样来促成这个文艺复兴的到来?如果是有的话,会有什么困难?会面对什么样的危机?
关于中国文化,我觉得目前在认识上有一些误区。
一个就是认为中国文化只讲伦理只讲此世,没有讲到超越,没有讲到彼岸,或者说没有对天、神等观念的展开与认识。还有就是现在有一些人特别强调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讲中国文化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不同。这样,就一定会发生冲突,产生矛盾,如亨廷顿所说的文明冲突论。
再一个就是,有所谓纯粹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有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如果我们离开了它,好像就不是中国文化了,就变成别的东西了。
二、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我认为中国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当然,它有一些基本的特征,但首先,它不完全是只讲伦理,它讲伦理有一个背景。从最早的中国文化来看,中国文化是讲敬天和畏天的。这是讲伦理的基础。如果我们仅仅强调儒家或者其他各家对伦理的注重,而把儒家背后敬天的这个背景抽掉的话,那不是真正的儒家,至少说不是一个全面的儒家。我认为要认识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是要认识其源头。文化就像一条河流一样往前奔流,但是我们还是要找到它的源头。我们把先秦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跟希伯来文化、希腊文化,来做一番比较。中外一些学者得出的一个结论:认为希伯来文化是一个听的文化,希腊文化是看的文化,而中国文化可以称之为感通的文化。
我们可以看一下旧约圣经《申命记》6:3-5:“以色列啊,你要听,要谨守遵行,使你可以在那流奶与蜜之地得以享福,人数极其增多,正如耶和华你列祖的神所应许你的。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神是独一的主。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以色列人在他们的主要节日中有诵读固定经卷的习惯,至今以色列人每天清晨广播的第一声仍然是:“以色列啊,你要听!”这句话在旧约圣经中很多地方反复回响,所以说希伯来文化是听的文化,就是听上帝的话,听上帝的声音。上帝通过先知向以色列人说话,这是上帝给他们的特殊启示。
至于希腊文化则被认为是看的文化。希腊艺术以雕塑为主。古希腊人体雕塑,源于古希腊时代尚武的风俗和奥林匹克竞技。古希腊时代实行城邦制,公民意识强烈而社会活动发达,思想开放。加上气候炎热,故运动员多裸体竞技,竞技优胜者和英雄人物的纪念性塑像也多为裸体。造型精准、简洁明快,风骨精神含蓄内敛而神情静穆,已入雕塑艺术的化境,达后世无法企及的艺术高度。比如断臂的维纳斯、掷铁饼者、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雕像等等,被称为“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古希腊建筑如帕特农神庙、多立克石柱,也是如此。希腊人看到的是世界,是上帝的创造。这属于上帝的普遍恩典与普遍启示范畴。
中国文化不同于希伯来文化的听,也不同于希腊文化的看,可以说是一种感通的文化,它也是在思考人跟上天即神的关系。像孔子就常常仰望苍天,思考苍天。“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17:19)传统的解释认为,此处的天指自然之天,是没有情感意志的,因他不会说话,“天何言哉”嘛。
但这是一种严重的误读。这里孔子讲“天何言哉”,不是说天不会说话,而是说此时天没有说话。我们说一个人他不说话不等于他不会说话。天在这个时候不说话,是有其用意的,他不需要说话,而让人们去看:春夏秋冬的流转,万物的生长,就可以知道天的意志、天的想法或者说天对人类的慈爱。正如明末清初传教士利类思所说:“吾道至明,不待言而自显,如天道不待言而可自见,谓天非有所造乎?夫二气使时行而物生,非自有之能也。以无灵之二气,而俾四时次序不爽,俾物物各以其类生,嗣续不乱,必有一至灵至睿者宰之,以其全知所定之秩序,以其全能所赋之德,使各传其类,各得其所,所谓天主是也。”1从这段话我们可以联想到《罗马书》1:20:“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孔子在这里,就是要去揣摩天的意思,去通过观看神的作为,从而达到与神(这里就是用天来表示)的一种感通。利玛窦在《畸人十篇》中也说过类似的话:“无言,则人类迩於鬼神所谓:人以习言师人;以习不言师神也。故天主经典及西土圣贤莫不戒繁言,而望学者以无言矣。”
神没有直接给孔子和中国古代先哲说话,中国人领受的是普遍恩典和普遍启示。普遍启示让人知道有神,但对神还没有清楚明确的认识,不知道三位一体,也没有涉及到从耶稣基督而来的救赎。就是说,虽然有普遍启示和普遍恩典,但是不能靠普遍启示和普遍恩典得着救赎。
顺便提一下:孔子等先秦人物讲的天,就是我们今天一些基督徒他们所说的神或者说God。反过来看孔子所说的神或者类似词语,反而不是今天所说God,孔子常常把神和鬼相提并论,这个神,只是一些小神小鬼。这个我们一定要注意。
还有,中国文化其实一直在发展变化之中,就像一条河流一样,它有自己的源头,也有众多的支流。在它流淌推进的过程中,各个支流会加入进来,汇成一条浩浩荡荡的大河--黄河长江,然后才奔流入海,因此中国文化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中国文化也一直受到外来文化的刺激和影响,比如说佛教,汉代进来,汉唐的佛教与佛学很繁荣,宋明理学实际上是对佛教的一种回应,当然佛教本身在中国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所以产生了中国式的佛教--禅宗,后来还在变化。基督教进入中国,也给中国文化带来了改变。当然基督教进入中国有好几次,第一次是在唐朝的时候,635年阿罗本把景教带入中国,当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留存下来。在元代被称为耶律可温教,也没有扎下根来。
真正进入中国并且存留下来的,是明末清初的基督教。那时候很多的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发展信徒,传播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明末陕西的一个儒家叫王徵,写过《畏天爱人极论》一文。他一方面讲爱人,另一方面讲畏天,两个传统,他都把握住了。中国文化,有爱人这一方面,也有畏天这一方面。当然,中国文化跟天的沟通方式,是一种感通的方式。
附注
1 利类思《不得已辩》,见周振鹤主编《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汉籍丛刊》第一辑1,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年,第218页。
2 利玛窦《畸人十篇》,见李之藻编黄曙辉点校《天学初函·理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63页。
《论语遇上圣经》签售信息:
香柏沙龙优秀图书推荐,优惠购书,请添加微信:276643302(请注明:香柏购书)此书原价49元,香柏为大家提供优惠价40元;并附带作者亲笔签名及手书圣经金句。运费自付,三本以内快递10元。

推荐理由:中国第二次文艺复兴的到来,这是根基之作。

——战善战   尽程途   守主道  ——
编辑:青云
校对: Sally
配图: Niuben
美编:Deborah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