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有书  
回复“投票”,参与11月共读书单投票
文 | 魔云兽· 主播 | 阿成
▲点击开视频,即可观看
《有书快看》之5分钟带你看完《黑匣子思维》
更多有趣、有料,有内涵的视频,关注公众号:有书快看
有书的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与大家一起共读《黑匣子思维》第十章,第186页到206页的内容。
这一节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创新是如何产生的,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
我们先来认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工业设计师、发明家、真空吸尘器的发明者、戴森公司的创始人:詹姆斯·戴森。
这个人身上有一个故事,可能很多人都听过了:
戴森20多岁的时候,有一天在家里使用真空吸尘器清扫房间,结果吸尘器坏了。喜欢钻研的戴森立刻决定自己动手修理。
他遭遇的问题非常常见,可以说是吸尘器被发明以来一直存在的问题:当集尘袋塞满脏东西后,就会堵住进气孔,切断吸力。
戴森当时想的是如果能造出一个完全没有灰尘袋的吸尘器那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听上去简单,可这个想法一直没有什么进展。
直到3年后,有一次,他在一个木材店看到了一种大型的气旋分离器,于是机灵一动,把这个设计用在了吸尘器上。
一开始,戴森研制了几百个模型都没有成功。但是戴森没有放弃,他又用了好几年的时间,在研制了5127个模型后,终于发明了不需要集尘袋的双气旋真空吸尘器。
这引发了真空吸尘器市场的革命。最终使得戴森成为个人资产超过30亿英镑的富翁。
史蒂夫·乔布斯曾说:“创造力不过就是把事物联系在一起。”戴森在灵光乍现的时刻把吸尘器和锯木机联系在了一起。
很多创造性的东西都有这种特点。你比如约翰内斯·古登堡就是把葡萄酒压榨技术和纸张的压印技术结合在一起,从而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莱特兄弟把他们对自行车的了解带入了动力飞行的问题中。谷歌的排序算法的成功,是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在一种给学术论文排序的既有方法的基础上创造的。
透明胶带是一个获得了极大商业成功的发明,它来源于胶水和玻璃纸的结合。折叠式婴儿车的灵感来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斗机的折叠式起落架,这种技术被应用在已有的婴儿车制造技术中……
这样一想,似乎创造力是某种意外的灵感。实际上可能不是这样的。
《黑匣子思维》的作者采访戴森的时候,戴森说:“人们总以为创新是一项神秘的活动。他们觉得创造性的想法凭空出现,纯粹是思考的结果。
他们认为创新是偶然发生的,特别是发生在天才的身上,但这其实大错特错。创新是需要投入大量工作的。
那么创新到底有什么规律可循呢?《黑匣子思维》认为创新的本质是为了解答某个难题而出现的。这个提法是不是有点熟悉?
马云也曾说过类似的话,他认为“一个了不起的企业一定是为社会解决问题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还是回过头来看戴森,他之所以能发明新的吸尘器,问题就在于旧吸尘器出现了毛病,如果一切顺利,他肯定不会去发明。
所以创新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解答。比如相对论是牛顿定律不足之处的解答,因为物体在高速运动时牛顿定律无法做出预测。
自动取款机是“银行关门后取不到钱”这个问题的解答。网盘鼻祖Dropbox软件,是“忘记带U盘,找不到重要文件”这个问题的解答。
我们还可以举很多例子。总之,没有问题、没有失败、没有缺陷、没有挫折,那也就没有创新。
为了进一步理解创新是某种问题的回应,我们来看一个有趣的叫做“群体独立发明”的现象。
比如,太阳黑子是4名科学家于1611年分别在4个不同的国家发现的。
微积分实际上是由艾萨克·牛顿和莱布尼茨先后发明的。
19世纪40年代,4名科学家各自独立提出了能量守恒定律。
达尔文写完进化论的时候,一个叫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也写了一篇有关进化的书,观点几乎与达尔文的一模一样。
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的前一年,法国数学家庞加莱提出了“相对性原理”。
有篇著名的论文《发明是必然的吗?》(Are Inventions Inevitable?)里举了148个事例来聊这个现象。
这实际上就是创造的“回应性”特征。在某个阶段,会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所以就会出现很多出类拔萃的解决方案,因此这些杰出的科研成果都显得有点“撞车”。换句话说,创新过程大多都是以问题开始的。
那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造力会有什么特点呢?
诗人朱莉娅·卡梅伦说过一句话:“我懂得让在一边,让创意通过我展现力量。”这就需要人们保持一种放松的状态。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创意来自于浴室和林间小道,或者是在啜饮美酒或是白日做梦时,突然有了某种灵感。过于集中精神,和刻意思考,反而无法发现事物间潜在的联系。
另外,当我们被别人反对的时候,创意就容易降临。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家查兰·内梅斯和同事们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把265名女大学生随机分组,每组5人。
然后这些小组又被分成三类,第一类要求他们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工作,第二类不做任何要求,第三类鼓励他们找到成员的想法缺陷。
然后,心理学家让他们去思考缓解某市交通拥堵的问题。
试验的结果很惊人。优胜组是第三类,也就是鼓励他们互相批评的那组胜出了。这组人比头脑风暴组和没有限制的那两组人多提出了很多建议。而且这些创意也更具想象力和可行性。
当然,用我们之前的共读过的部分来看,这又是比较好理解的,因为批评实际上就是一种反馈,得不到反馈的小组,进步是有限的。
而得到反馈的小组,则会因为意见总是被反驳,而对事物产生认识上的更新。无论是谁,只有在面对不和谐的声音时,他们才能发现事物间的新联系。这就是反馈的价值。
你像苹果Apple Park圆环型的中庭式广场设计,其实就考虑到了这种情形。让人们聚集在一起,彼此接触,碰撞,这对创意的萌生是正面的刺激。
所以,为了让我们能够保持进步,反而是要多听批评意见,因为刺耳的声音有时候可以促使我们用新的方式来看待问题。
而当你能有这样的想法,那么去与人讨论就不会被陷入情绪的泥沼,相反你会从中找到新的视角与机会。
当然了,真正的赢家不仅需要创造力,也需要执行力,这部分内容也讲了很多关于执行的问题,对此有兴趣的可以仔细阅读《黑匣子思维》第十章其他内容。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无论是戴森5127次的试验,还是批评激发创意,最根本的东西,还是对待失败的态度,能从失败中学习,能接受被否定,永远是进步的不二法门
(编辑:某狐)
#有书君说#
“最强大脑的阵营,就差你了!”  
有书邀请北大哲学系硕士、畅销书作家 孟云剑 带来思维训练课
长按识别图片二维码,成为朋友圈里的最强大脑

魔云兽,有书智库领读达人,阅读推广人,资深编辑。微信公众号“玩学家”运营者。如果您也想带领千万有书书友一起共读,不妨准备好您的文字作品,添加微信:youshulingdu,成为有书的拆书达人吧!
阿成,有书签约主播,长岛人民广播电台主播。微信公众号:生活第八件事儿。新浪微博@阿成Alan。
欢迎你把有书推荐给你的家人朋友

有书君负责每周带ta读完一本书
点击阅读原文”,完成日晚读签到回复“APP”,下载有书共读APP,找人聊聊这本书。随手点个赞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