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万维钢
我本来是个搞科研的物理学家,写文章是业余爱好,但是很幸运地受到了读者的欢迎。
2016年,我索性从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辞职,全职写作。
在「得到」App开了一个以传播现代世界最新思想为宗旨的专栏,叫《万维钢·精英日课》
这本《高手:精英的见识和我们的时代》,就是这个专栏一年作品的精选集。
普通人跟精英的区别
我们不得不承认,人和人是有差异的。
美国社会学家Herbert Gans曾经有个研究,比较了波士顿工薪阶层和精英阶层的文化差异。他发现:
工薪阶层的一个特点是,只相信自己的亲友,而非常不信任外部世界,甚至可能对陌生人有一种自发的敌意。
对比之下,中产和精英阶层的人,没有那么强烈的亲缘意识,他们很容易跟陌生人合作,而且非常信任办事规则。
这样的差异还可以列举很多, 请允许我用“精英”和“普通人”来标记这两种思维——
你自己在左右哪一边?
对比今日的中国,不也一样吗?
小城镇里人们特别讲亲属和熟人关系,没有关系寸步难行,这也是为什么有理想的年轻人非得去大城市。
什么叫发达?什么叫精英?真正的差异是思维模式。
如何才能成为精英
我们也想成为精英。
在美国中产阶级日渐萎缩的时代,中国中产阶级正在高速崛起。
有人说非得有房有车或者年薪百万才叫中产,在我看来纯属夸张——
只要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就是中产。
既然现代世界跟我们的直觉,跟心灵鸡汤、寓言故事、成语典故都非常不同,我们就想用精英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理解、玩转和改变这个世界。
最好的办法,当然是亲身参与;而最快的办法,则是读书。
读什么呢?
经典的东西都经过了时间考验,当然好,但是我更偏爱传递新思想。这可能是以前搞科研的职业病,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
所谓“新思想”,并不一定是距离我们生活很远的“前沿”思想。
其实很多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观念,都在不断地被刷新,也有一些老问题因为新思想而获得了新解释、新办法——
人怎么能取得出类拔萃的成就?
房价为什么越来越高?
为什么当代物理学家没有爱因斯坦名气大?
不换人,怎么能让女朋友变得更好?
人应该什么时候停止尝试新事物?
成功是因为能力,还是因为运气?
引爆市场的歌曲和电影到底为什么能流行?
互联网公司怎么能让用户对产品上瘾?
这些问题的前沿科学研究成果,你想知道吗?
我的三个硬标准
互联网上知识丰富,其实免费的信息价值有限。
我们每天在新闻、论坛、微博和朋友圈看到的东西,大约相当于海滩上几个漂亮的贝壳。
最有用的东西在哪里?
最深刻的东西在哪里?
最高妙的东西在哪里?
它们和最新奇,最刺激,最野性的东西一起,在书里,在小众刊物里,在论文里。
我的任务是通过广泛阅读,追踪英文世界里的最新思想,然后像一个厨师一样,把这些好东西做成适合中国人的口味,交付给读者。 
我选题的标准有三个:
第一,要新。
新到什么程度呢?最好是英文世界刚刚出版的书、刚刚发表的文章和论文,第一时间解读。
图书方面最快的纪录,是美国出版刚刚一周,我就开始连载解读。
事实上,这个专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英文世界里的新思想在国内的传播。
像《未来简史》《注意力商人》《平均的终结》《出奇制胜》《成功与运气》等书,都是我的专栏连载解读之后,国内出版社迅速引进的,其中有几本还请我写了中文版序言。 
第二,要过硬。
所谓过硬,就是新思想背后最好要有学术研究支持,作者不能信口开河。
就算本身是面向普通读者的通俗作品,也要引用学术研究。 
这也意味着在“名人”和“学者”之间,我们更倾向于选择学者写的东西。
中国的创业者经常发表各种看法,他们说的都很有价值,但是学者可以把很多很多创业者放在一起研究比较,给我们一个更科学的说法。
第三,要让读者能“得到”。
要做到让读者看了以后能有用,或者“三观”能发生一点改变。
找到这些思想,再用读者喜欢的方式解读,这个工作的难度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一篇文章从选题、研发到写作,我自己就要花大概七八个小时。 
《精英日课》这个专栏,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不到一年时间,我们就已经有了超过11万付费读者。
读者之中藏龙卧虎——
有人能从专业角度提供见解,有人分享自己在某个问题上的亲身经历,有的精彩评论就像禅宗的机锋。
《高手》这本书,就是专栏一年以来的文章精选集。
书里选的文章,不是过去传统意义上那种作者凭着自己感觉的个人精选,而是“算法”的胜利。
这些文章,根据用户阅读数量和点赞排序选出最受认可的,然后和编辑评判相结合。
“人工”+“智能”,为你精心打磨出了这本书。
现在,我迫不及待,想把它交付给你。
下一季,提前锁定
一年的专栏结束,这本书,是个阶段性总结。
第二季的《精英日课》专栏,容我稍作休息,9月18日重整旗鼓开张,继续为你追踪全球精英最新思想动向。
下一季专栏,我请设计师设计了一张跟《高手》封面同款的实体订阅卡。
普朗克时间“1043”是《精英日课》每天的更新时间,
期待下一季它也成为我和你在茫茫人海中彼此相认的暗号。
2017年8月10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