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施玮博士
文章来源 | 香柏原创
主持人:红娘

“心是歌中的雅歌,灵是天堂的银笛,身是大地的寄居者”
相约香柏,认识生命,传递信仰。各位香柏沙龙的读者朋友们晚上好!我是主持人红娘。
刚才这段诗情的文字就是出自于我们今天的主讲嘉宾,大才女施玮博士,她今天是第二次做客我们的沙龙,请允许我再次介绍施玮这位充满才情和优雅气质的知性女性。
她广泛涉猎文学、绘画、音乐的创作与研究,是诗人、作家,画家和学者。曾在鲁迅文学院和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
她从八十年代开始,就在《人民文学》、《诗刊》等海内外报刊杂志发表诗歌、小说、随笔评论五百多万字,获得多项文学奖项。出版作品《红墙白玉兰》、《歌中雅歌》、《以马内利》等,倡导并推动“灵性文学”创作。多次举办灵性艺术诗画展,画作多有发表并被收藏。主编了《胡适文集》和《灵性文学》等丛书,与音乐家宋书合作了歌剧《驼背妇人》、交响诗《基督颂》,合唱组歌《主爱中华》等。
施玮老师在2016年出版了教会历史长篇小说《叛教者》,引起了华人教会界很大的轰动。她于1996年底移居美国,获博士学位,研究旧约文学。并担任华人基督徒文学艺术者协会主席,曾任《海外校园》主编等职。
今天施玮老师来到我们之中,与我们共同探讨的话题是《西方宗教改革与基督教文学艺术》,这可是她最擅长的研究领域,有请施玮老师。
主讲人:施玮博士
图片丨2017
大家好,今天能和大家又一次在空中相遇,非常高兴,你们是夜晚,我是早晨。但无论是夜晚还是早晨,我们都在主的爱里。在主里面,我们彼此相通,并且一起来分享上帝给我们的恩典,真是何其美好!
今天我们要谈的话题是:宗教改革与基督教文学艺术。虽然讲的是宗教改革,但其实我也是想从天主教的中世纪开始做一个梳理,因为时间跨度很大,所以我的整个梳理相对来说会更加简略。
一、中世纪与基督教文学艺术
基督教教会的神学发展和教会发展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特别是在基督教文学艺术方面究竟是如何发展的呢?基督教信仰的文学艺术,和整个人类历史中的文学艺术有着怎样的一个关系?打个比方,基督教文学艺术仿佛是社会上文学艺术、思想潮流和教会的发展、神学的思想之间的一个桥梁,进行互动性的影响。人们对基督教信仰最初的认识并不是非常理性的,大部分人不是从查经、研究开始的,人们对基督教信仰最初的认识往往多是通过一首诗歌或者一个音乐或者是一栋教堂的建筑、一场戏剧了解到基督教,更多的是借由绘画、小说等等文学艺术作品了解到的,是非常形象化的。这种形象化对信仰形象化的认识,含有情感和审美的共鸣。所以在这种最初的认识,已经包含了基督教神学的核心。比如上帝的创造、救赎、爱与赦免、顺服、祈祷等等。但今天我们的教会过于重视教会内命题式的教育字句的精确度,在我自己的灵性文学艺术或者我个人的读者群里面,大家一争论起来,特别是基督徒一争论起教义字句就非常起劲。每个人都阐述很多的观点,有的时候甚至为了一个相互定义不一样的命题彼此争吵得很多,我在旁边看着这种争论,感觉双方彼此好像根本就不是在一个频道里面讲话,仅仅就是因为各自都非常看重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角度而已。
但从旧约来看,特别从犹太文化来看,上帝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文化背景下的这样一群人来作为全人类信仰启示的案例呢?相信这肯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犹太文化更加具有宗教性,作为东方文化,它和中国文化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更重要的是一种生命的认同感,不仅仅是理性的,更是感性的生命体验。所以我们的信仰在体验性和感性方面和上帝的这种生命链接以及联合是更重的,但我们今天渐渐的因为西方神学发展的缘故,反倒失落了这些。因此今天的教会比较重视查经,重视一些命题式的教育字句的精确度,但比较轻忽文学艺术作为载体来向社会传达上帝的言说。我们很简单的将基督教文学艺术归为一种似乎是御供型的,但却没有知道这样的一种载体,是上帝起初的心意,因为圣灵感动人来写这本《圣经》的时候,就是采用了文学艺术的载体,并且用了各种各样的文体。
“道”本身就是生命的言说,而非字句的言说。“道成肉身”就更是生命的显现,而非一个完全封闭的命题式神学逻辑框架。“道”是完整的,是父借着怀里的独生爱子将道祂显明出来,是用一个生命来显明,而不是用一套逻辑框架来显明。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我们反思就会发现从宗教改革500年来的新教历史来看目前的“失语”状态,我们要重新从教会的发展过程和神学的发展过程以及社会的发展过程,这样综合的三条线一起来看,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现在大家比较轻看轻中世纪,其实整个基督教文学艺术都是从天主教文学艺术渐渐发展过来的,并不是只有新教才拥有《圣经》,所以当我们在从这一点上我们再回顾历史的时候,我认为我们的心应该更加宽广。基督教文学艺术包含天主教的,旧约《圣经》中有很多在文学、艺术、文体方面来彰显神的时候,甚至要回顾到犹太教,所以旧约也称希伯来《圣经》。
首先,《圣经》编撰、修订、诠释、以及翻译,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学成就。并且《圣经》修订诠释以及翻译的过程,也代表着人类文学艺术的发展。在《圣经》文本的文学性和写作与诠释中,圣灵的角色,决定了基督教文学艺术的重要性与创作的独特性。从《圣经》的角度看,基督教文学艺术本身也有这样的独特性,这个独特性就是在这过程中圣灵的角色。在天主教和新教教会历史中,我们都不难发现,对文字、对艺术这一载体的重视程度。所以当我们回顾历史,我们才知道上帝的心意,因为上帝的心意并不是只在我们这批人,只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上帝的心意就是要从历史来看的。
第二就是教会,在中世纪是从公元450年罗马帝国衰亡到15世纪文艺复兴之间大约有1000年的时间。在这个时期里,天主教教会以及基督教神学思想和教会的组织和财力非常强势的来影响着文学、美学、音乐等各种艺术形式,甚至有一种一统天下的影响,特别是天主教的教堂建筑更成为一种随处可见的引导审美和世界观的神性言说。为什么说是神性言说呢?我们去欧洲就会发现很多上帝的作品——上帝可以借着这些甚至是已经空了的教堂,甚至是已经变成旅游点的教堂,甚至是被我们基督徒嘲笑的、没落的教堂;但是这些教堂的建筑风格,里面的壁画等等都很清楚地展现了救恩所讲的内容,包括耶稣基督的生平,因为我们的福音就是耶稣基督的生、死和复活。
第三,从基督教文学艺术的创作来看,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的文学创作是中世纪文学基督教文学创作的最重要作品。他们在完成的时候主要是因为当时带的民众知识水平有限--很多人是不识字--所以他们用这种绘画的方式对当时的民众进行福音性和神学性的诉说。完成这个使命之后,也为西方文学创作了一大批经典的文学典故和故事单元的原型。这些经典的文学典故,很多是来自于《圣经》中的异象母题,什么叫“异象母题”呢?简单的说,比如像洪水分开、出埃及,包括新约的“浪子回家”,《圣经》中的一个个故事都是一个母题,现在西方还是如此,很多的小说和电影都是按照这个母题写的,比如“浪子回家”这一个小故事,它就产生了无数的艺术作品,甚至是世俗的流行文学,也会使用。这种世俗的故事里面,父亲完全接纳浪子,这一点就来自于《圣经》这个母题,就已经带有了《圣经》中的救赎观念所以我们可以看见基督教文学艺术让《圣经》的母题,《圣经》中神的心意,影响了这个社会。并且我们也看到这样类型的文学已渐渐形成了西方文学中的审美形象,继而形成了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交往关系中的一种审美形象。而在西方所谓的修养,更多是接纳、平静、不论断,对方都是来自于《圣经》,即便不再拿着这本《圣经》,但是因为文学艺术的影响度,所以它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大家普遍的审美倾向,这就是让信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
众多神学家的宗教著作也是文学作品。教父或者牧者写的文章、讲道集,越往前越具有文学性,越具有一种生命的感染力,是理性和感性最好的结合,是可以被当作艺术品来阅读的。但越往后看,今天我们越来越轻忽了文字,因为用话语比写作要简单,话语不是需要那么精确,比如说我现在和大家用语言交流。但是我在远东广播电台的时候,讲《圣经》更多,但我就需要准备好自己,有时候是先写后讲,其目的性就是保持文字文学的艺术性和逻辑性的完整以及精确度,保持文字文学的艺术性和逻辑性的完整与精确。但是,当我们越来越重视话语的言说而轻忽文字文学艺术的表述的时候,我们的思想会渐渐简单化或者锐利。当然,我们对社会的影响也会逐渐减少,因为没有文本性。所以,我们回头来看,比如,但丁创作《神曲》,但丁他在创作神曲的时候,也在做现代意大利语的探索,他是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作为基督教文学艺术的《神曲》,这种神学与文学的结合,就使神学走向了世俗世界。这个走向是好的,是做光做盐。当神学与文学结合使得神学思想走入世俗世界的时候,就对世俗的生活和哲学、道德都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我个人认为也是当代中西方教会目前都极为缺乏的。

香柏沙龙优秀图书推荐,点击二维码,优惠购书

推荐理由:突破传统婚姻家庭中的错误流弊 ,让您茅塞顿开,走出婚姻误区。

——战善战   尽程途   守主道  ——
编辑:青云
初编整理:揽月
校对: David
配图: Ashine
美编:Deborah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